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餘糧才

  在隴右大地上,矗立著一座座的土城堡,這些土城堡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黃土地上的耕耘,訴說著這裡曾經的刀光劍影與血雨腥風。

  隨著歷史的推移,這些堡子漸漸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加之自然侵蝕、人為破壞,很多堡子僅剩殘垣斷壁。在眾多堡子中,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具有代表性、堡內依然有人居住的堡子屈指可數,位於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關鎮草灣村的康家坪堡子就是其中之一。

  康家坪堡子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翻越隴山,走阿陽(張家川)、龍山到莊浪的捷徑上的一座民堡。從龍山鎮翻越大草窪梁,就可看見康家坪堡子,再翻過樑山,就到莊浪縣城了,這是研究歷史上道路走向的重要依據,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歷史的見證。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現存的康家坪堡子牆體連貫,坐北朝南,東西長約120米,南北長約110米,堡牆高6-8米,佔地面積近20畝。堡子內有三條街道,現居住24戶村民,當地村民以“上街”“中街”“下街”來稱呼堡內居民。堡子的四周建有四個炮臺房,分佈在城牆四角;舊時堡牆上面有三座瞭望臺,分別位於城牆西南角、城門頂部和東城牆中間;城牆上面寬1.5-3米,可以供人們自由行走。城門由木柱支撐,有裡外兩道門,正對城門外的羊馬牆現已倒塌,成為一段土臺子,是村民閒暇聚會、飯後聊天的地方。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過去的城門外西側有一個澇壩,下雨時城內的雨水從城門流出後便匯聚在這裡,供村民洗滌衣物,或牲畜飲用。冬日裡澇壩結上一層厚厚的冰,孩子們可在上面滑冰玩耍。現在由於村莊擴建,澇壩已被填平。出城門向東,是一個大廣場,村民在廣場上曬太陽、聊天和娛樂。堡子西、北、東三面的城牆外圍挖有壕溝,當地居民稱為“城壕裡”。

  康家坪堡子建於何時,無從得知。據當地老人講,該堡子歷史悠久,最初由康姓人劃院始建,後來袁姓、孟姓、張姓人均在此居住過。到民國時期,堡子被余姓人購得居住,張姓人搬到秦安隴城。時至今日,堡子的上街有一個院子被稱為“張家大院”,每年清明時,隴城的張姓人要來堡子外祭祖。

  康家坪堡子是以家族為單位修建的民堡,堡子的修建就地取材,分段版築,取土之地被挖成壕溝,同時也增加了城牆的高度。修建城牆時,先要鏟去地面上的熟土,將下面的生土翻出來,用工具拍成粉末,然後用鐵鍁堆成一圓錐形土堆,土末自然堆積,土塊向四周散開。人們將土末一層層鋪在兩片用繩子固定的木板之間,以人力方式用石頭等硬物進行夯實,老百姓叫“打夯”。打夯時,將一塊方形的大石頭兩邊綁上兩根木棍,再根據人的多少綁上繩子,一人手扶夯把,其餘人一起拉繩子松繩子,使夯反覆擊打,砸實地面。打夯時,一人領唱,眾人齊聲高唱“打夯號子”來協調眾人夯土或者前進轉彎的動作,如果打夯號子不協調,石頭極有可能砸到人們的腳上。堡子裡60歲以上的老人小時候多都打過夯,也會喊“打夯號子”。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走進甘肅天水張家川,尋訪隴右名堡康家坪堡子


  歷史上的康家坪堡子非常堅固,易守難攻。但也有被土匪攻打過的痕跡,一村民家中掛的一副中堂上,至今還留有土匪進攻堡子時子彈的彈痕。當地還流傳這樣一則故事:民國時期,康家坪堡子與相鄰的王李家是當地兩個富有村莊,這兩個村莊為了證明自己的村莊更加富有,暗中較勁。每年春節期間的社火比賽是直接競賽的方式之一。今年你出騾馬社火,我也以騾馬社火應之,社火前面多幾個探馬開道,以示哪個村莊更加興盛;明年你採高蹺,我耍高臺。兩個村莊競爭多年,不分高下。直至有一年,康家坪在騾馬社火表演中,探馬開道,社火身子手舉金元寶,證明了康家坪堡子實力更為雄厚,是最富有的村莊。但同時,由於將財寶外露,引起了土匪的注意。土匪乘堡內民眾慶賀放鬆之際,攻入堡內,搶走了大量的金銀財寶。

  民堡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具有家族特徵。堡子大多依地勢而建,很高的城牆,可以防範土匪的騷擾和搶劫,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民堡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歷史上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隴右大地上,這些用黃土夯成,雖已支離破碎,卻頑強屹立不倒的歷史古堡隨處可見。由於分佈分散,缺乏保護,加之自然人為破壞嚴重,難以連成一片。傳統古堡作為中國古城的原型和元素,攜帶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與建築史學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