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學生“被就業”,呼喚整治出硬拳

孔德淇

近日,媒體曝出全國多所高校學生的“被就業”經歷,名下能查到工資記錄。微博上“學生身份信息遭企業冒用”的話題,至4月23日,已有66.3萬的閱讀量。

據瞭解,涉事學生在個人所得稅APP上查到名下有未就職企業的薪金,有的累計總額高達數萬元。部分學校老師建議學生致電企業取消,並向稅務部門投訴。有學校向公安、稅務部門報案,後者已介入調查。為了維權,800餘名學生自組社交群組。

有分析發現,可能存在企業以大學生實習等名義,通過虛假列支報酬的情況。這不僅是社會問題,還是法律問題。根據《稅收徵管法》第63條,虛假列支報酬屬於偷稅行為,如果少繳稅款金額過高,還涉嫌構成《刑法》第201條的逃稅罪,金額超過5萬即可立案。

事實上,不光是社會企業虛假列支報酬,有網友爆料,自己所在高校的一些院系,為了追求畢業生就業率“表面繁榮”,也採取了虛假簽約和虛開工資的方式;更有甚者,有高校課題組通過成立空殼公司,對在校學生虛開工資以套取課題項目經費。信息真實性有待核實,但均有較大的現實可能性。這些已然超出偷稅的範疇。

數年以前,已有學生信息被用於虛列工資的事件被媒體曝光,但屬於局部、偶發個案,激起的輿論聲浪較小,此次大規模爆發或跟當下高校畢業生求職和此前個稅首次年度彙算有關。應該看到,隨著個稅專項扣除申請和退稅辦理機制愈趨完善,未來可能有更多“被就業”情況浮出水面。

企業冒用大學生個人信息,雖不直接影響後者就業、落戶,但在2019年1月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實施以後,上述行為或影響學生父母申報教育經費專項扣減,甚至影響學生就業後的稅務問題。目前,“被就業”情況主要通過學生本人在個人所得稅APP上申訴,等待當地稅務機關受理調查“被動”解決。

有專家提議,通過宣傳鼓勵民眾留意個人所得稅APP信息,及時向稅務機關反映和舉報異常信息,以打擊稅收非法行為。且不論宣傳效果如何,此絕非治本良策。目前申報個稅只需在申報系統錄入人員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系統只驗證信息是否匹配,既已存有機制漏洞,給不法企業從事虛報行為留有可趁之機,長遠來看不利於國家稅收和誠信納稅環境建設。針對莫名“被就業”,我們顯然不能依賴於學生自查發現,較之於軟性宣傳,稅務機關應當硬拳出擊,構成稅收違法行為要件的,給予相應處罰,同時深挖問題根源,儘快加強稅務徵管,升級報稅系統,修復稅收漏洞,斬斷伸向在校學生的黑手。

學生信息洩露源頭何在,後續該如何補救,也是公眾熱切關注的問題。稅務機關制止相關企業違法行為,將學生被冒用信息“清零”的同時,有必要與公安等部門協同聯動,做好學生信息洩露渠道追查工作,揪出幕後黑手,切實維護學生信息安全,保障學生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