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區華塘鎮:貧困戶從“等靠要”到“自主造血”的蛻變

北湖區華塘鎮:貧困戶從“等靠要”到“自主造血”的蛻變

侯清保養殖的雞鴨。

紅網時刻4月22日訊(通訊員 駱先誠 譚旭)“去年我在家養了400多隻雞鴨,現在雞鴨也都不用我自己帶進城去賣,在家就被人預定走了,今年我又準備養一些!”近日,北湖區華塘鎮扶貧辦工作人員及其幫扶責任人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侯清保家走訪時,他笑著說道。

今年55歲的侯清保,2013年底被確定為北湖區華塘鎮同和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一兒一女,10歲的兒子存在智力、言語、肢體多重殘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8歲的女兒則在同和學校讀小學二年級。

吃飯不洗鍋,麻將桌上去找人,與家禽共處一室,賺多少用多少,靠親人接濟,這是侯清保家他們一家前幾年的真實寫照。之前每次去走訪找不到人時,附近村民就說估計又在哪打牌去了,這是周邊村民曾今對侯清保家的固有印象。如今55歲的他,除了歲月在臉上留下的滄桑之外,還掛著歡實的笑容,村民對他們的印象也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他們兩口子現在還不錯,最近都蠻勤快了,好像在割小竹子在賣”,同和村副支書侯紅英說道。

“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要讓貧困戶擺脫貧困,首先就要讓貧困戶擺脫“等靠要”的思想,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讓他們看到希望。自從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侯清保的思想歷經一步步轉變,從最初的牴觸到質疑,從質疑到觀望,從觀望到嘗試,直至現在甩開膀子加油幹。華塘鎮扶貧辦及幫扶責任人幾年來鍥而不捨緊抓思想教育,疏通思想“梗阻”後通過政策引導,從而增強侯清保他們家的內生動力。

2018年農曆10月28日那天,侯清保一家走進了“希望”的大門,他們搬“新家”了,這意味著這家人有了一個新的開始,一切又充滿了希望。他們給家裡添置了彩電、冰箱,換上了一批新的傢俱。重新改造自己的房子,他家享受了危房改造補貼了1萬元,又得到了北湖區殘聯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的幫助,為他們家添置了熱水器、安裝了廚房推拉窗戶,並幫其將家門口安裝上了安全護欄。對比以前那個地面潮溼、牆面漆黑,廚房、客廳、臥室集於一身的老房子來說,這個家真正像個家了。

隨著侯清保思想的轉變,他們開始嘗試著養殖雞鴨增加收入,鎮扶貧辦也會為貧困戶發放雞苗鴨苗,開始侯清保家養的並不多,但是後來看著銷售的還可以,收入也可觀,就想著慢慢的多養一些,去年他們家靠著養殖雞鴨和種植辣椒、豆角、西瓜等之類的一些瓜果蔬菜,以及農閒的時候打點臨工,加上政策上的扶持,一年下來收入達到了4、5萬元。

今年,嚐到了甜頭的侯清保養了第一批雞苗鴨苗,放了100多條魚苗,辣椒也種下地了,接下來準備種西瓜豆角等等瓜果。“去年你養殖雞鴨收成還不錯,今年你可以繼續多養些雞鴨,不要怕賣不掉,到時候我們可以想辦法幫你銷售”,看著侯清保充滿希望的眼神,扶貧辦工作人員鼓勵他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