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我朋友的弟弟,很剛的一個97年的少年。前段時間,很多公司因為疫情都在裁員,很多人都因為沒有工作而感到焦慮,而他,卻把老闆給炒了,原因是前段時間公司在一個星期裡,要加3天班。


那天,他很理直氣壯地跟我說:“哥,我把老闆給懟了,就是為了讓他知道,他沒什麼了不起的。”


類似這樣的辭職理由,在他身上從來是層出不窮,而每次他都會回懟老闆,上司,從而發洩心裡頭的怨氣。


辭職這一行為,對於他的哥哥我的朋友,對於我,對於很多還在大城市裡努力奮鬥的人,無疑是奢侈的。


我也是90後,在我剛畢業工作那會,90就是年輕的代表詞,那會很多公司都會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管理90後,覺得90後最不好管,愛跳槽,一言不合就辭職,但現在92年都快30了,也不再年輕了。


不好管,愛跳槽,說辭就辭基本上都是95後了。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以前別人總會說,辭職就是90後的特徵,但其實不是,辭職是年輕人的特徵,或許以後都會是,只是90後走在這個時代的開端。


現在辭職,已經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潮流,錢太少,做錯事被上司說幾句,心裡就覺得委屈。


家人,父母聽了之後會心疼,就會安慰你說:“工作做得不開心,就辭職吧,反正家裡也不差這幾個錢,你還年輕,慢慢來。”


但往往趁著年輕,頻繁地換工作,受不了一點委屈的人,往往就是混得不怎麼樣。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年輕其實不是讓你覺得還有很多時間,然後可以去頻繁地換工作的。


而是,年輕是需要去創造自身價值,學習,和提升自身價值的。


“你還年輕,慢慢來,”在我的記憶力,就從來沒有人對我這麼說過,包括我的爸媽。

我家不是那種家境很好的家庭,我爸媽也非常直,頻繁地辭職,不管是你炒了老闆還是被炒,他們都會把你歸類成“你能力不夠,混得不好。”


因為,有能力的人,肯學習吃苦的人,在一個地方就能幹出成績,不用頻繁地換工作。

而頻繁換工作的人,大多數都幹不出成績。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你要知道,你還年輕,但不是永遠年輕。

年輕是需要拿來積累知識財富,積累資本的。


年輕的時候,你吃不了苦,定不下心來學習,工作,等到30歲以後,你想再學,機會就非常非常少了。


使你走向成功的機會,總是很少,而你並沒有趁著年紀提升自己的能力,往後你只會看到機會一次次跟你擦肩而過,沒有能力,甚至你都看不見機會。


你還年輕,其實是意味著“可能”和“不可能”。

說白了,年輕,你肯努力就意味著“可能”,而不努力就一定是“不可能”。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父母會用“你還年輕,慢慢來。”這樣的話來好意安慰你。只是為了讓你不焦慮,不煩躁,能平靜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的就是讓你心裡能夠好受一些,而不是讓你把年輕當成資本。


你不要把“你還年輕”當成是你能力不足的藉口,和做了錯事的理由。


“你還年輕”也意味著,你沒有經歷,和資格。


合格的年輕人,不是說辭就辭,不是任性,矯情難管理,吃不了苦,而是要認清自我,認清自己的能力,問題,和責任。


要知道,前兩份工作換了,或許還可以說是不適合,但是,換了三份四份,一直換都說不適合,那就只能說明,你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夠,工作方面,還是為人處事?要懂得認清,瞭解自己。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聽過這樣一句話,叫:“你不能等,因為大器很少會晚成。”


很多人都知道,馬雲35歲才創立阿里,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在35歲之前經歷了多少次的創業失敗,這些都是他邁向成功積累的經驗,和能力。


或許我們都成不了馬雲,但我們都能成為自己行業裡的佼佼者,我們身邊朋友圈的佼佼者。


只是把“你還年輕,慢慢來。”換成“趁著年輕,好好努力。”


努力的人,只會在一份工作越做越好,而不努力頻繁換工作的人,只會越來越難。不要年紀越來越大,而能力卻原地不動。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現在敢辭職的年輕人,大多數都混得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