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街頭為什麼會有不少流浪人員?

“土澳”七日行(九)——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世界!

今天的行程是大洋路和十二門徒巖。接我們的是一輛中巴車,導遊是個東北人。

我們等車的地點在little lonsdal st街向西南兩個路口,等車的時候,旁邊有兩個流浪人員,一男一女,坐在地下,前面放一個盒子,裡面有一些硬幣之類的,他們愉快的聊著。我很奇怪,在悉尼街頭,也經常會看到流浪人員——澳大利亞是高福利社會,為什麼流浪人員這麼多呢?國內也有,但明顯要少。上網一查,有這種感覺的,顯然不止我一個。他們給的答案是:因為他們把大部分政府津貼拿去買酒和煙了,如果不這麼“揮霍”的話,每週還是能剩下一點的。好在悉尼,墨爾本基本上四季如春,流浪也能過的很舒服。但是,沒有見一個華人流浪,這和華人的性格傳統有關——勤勞、聰明、有自尊。

剛回到站立的地點不一會,突然,剛才那個流浪人員當中的女士跑過來,衝著我在喊著什麼,邊指邊喊,我一開始以為她是想找我要錢,後來明白了,原來,接我們的中巴車已經在馬路對面等我們,並且在喊我們,我們沒聽見。於是我們趕緊道謝,過馬路上車了。這個女士的舉動很讓人感動,即便是流浪的狀態,也沒忘記自己要去幫助別人。

澳大利亞街頭為什麼會有不少流浪人員?

墨爾本近郊的農場

大洋路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西部,是為紀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修建的,參與建設的人也包括許多參戰老兵,共有3000餘工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汗水。這條路於1919年開始動工,1932年全線貫通。

大洋路沿著維多利亞州西海岸蜿蜒伸展,沿途散落著一些海岸城鎮和漁村。從吉朗市,Lorne,Apollo Bay,Port Campbell,一直到Warrnambool,這是一條全長近300公里的海濱公路,沿途幾乎不到一公里就是個絕景,聳立在海上的巖柱沒有一塊是相同的。夕陽斜照、群鳥飛舞,是許多人一輩子可能都見不到的美景。

沿途,經過小紅帽,這是一個燈塔,從燈塔可以看到大洋和海灘。岸邊,波濤洶湧,和別的地方相比,水更清、海更藍、浪更大。


澳大利亞街頭為什麼會有不少流浪人員?

小紅帽燈塔


澳大利亞街頭為什麼會有不少流浪人員?

波濤洶湧的南太平洋

中午到一個小鎮就餐,我們進了一個炸雞店,要了一份炸雞,還有薯條,份量足,熱值高。總的來看,澳大利亞資源豐富,所以,肉、奶食品便宜、實惠,在街頭,我們看到很多體重超重的當地人,這應當是由他們的飲食結構決定的。當然,這些食品的口味,我們適應不了,如果天天吃,堅持不了幾天。


澳大利亞街頭為什麼會有不少流浪人員?

十二門徒巖


去往十二門徒巖,其實距離並不遠。一路上,上坡、下坡,大部分都是雙向兩車道,車速不快,所以耗時長。一邊是大海,另一邊是樹木,偶爾路邊會看到孤零零的房屋,我在想,他們在這居住,雖然很幽靜,可是,不孤單嗎?

偶爾看到的牧場的景色,和阿爾山地區有點像,山坡上是草地,偶爾會有一片小樹木,草地上是成捆的、已經收割的牧草。

約下午四點左右,到達十二門徒巖附近。這時,導遊說,前方有直升機旅遊,可乘坐直升機從空中看十二門徒巖,乘坐直升機價格120多澳元。在等直升機時,我前面看上去有些土的女士,甚至能用流利的英語和老外對話,我看著就來氣,要知道,當年高考,英語滿分100,我考了89分!

我自告奮勇的坐在了第一排,飛機起飛,很平穩,很快的升空,地面的景物越來越小,飛機向西飛去,右側就是十二門徒巖。


視頻加載中...


十二使徒巖(The Twelve Apostles)位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大洋路邊上,已有二千萬年歷史,由幾億塊小石頭聚積漸漸形成,先埋藏在海底,後來,在強烈的海潮和風力作用下,讓這些岩石暴露水面,它們的數量及形態恰巧酷似耶穌的十二使徒,所以人們就以此命名。

十二使徒巖是大洋路的精華點。站在岩石峭壁上,由南極圈吹來的季候風,圈起海浪打在懸崖底下的沙灘,驚濤拍岸,迴音重重。

坎貝爾港還有另一處奇石叫阿德湖海峽(Lord Ard Gorge)。1878年,一艘英國開往墨爾本的遊輪Lord Ard號在這裡遭遇風暴,不幸觸礁,乘客幾乎全部遇難。海岸也因此成為萬眾焦點,並易名為Loch Ard Gorge……


澳大利亞街頭為什麼會有不少流浪人員?

Lord Ard Gor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