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王昭舉

創作這幅十米油畫,源自一個偶然。去年年底,有朋友來訪,看到我正在創作的九米巨幅油畫《天堂渡》很是震動,隨即建議我不妨看看正在放映的西藏風情片《岡仁波齊》,說拍的很接地氣,或許對創作有所幫助。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提示,立即觸動了我一個新的思路,也讓靈魂瞬間穿越到遙遠的天堂淨土,懷著萬分的崇敬,重新仰視一回岡仁波齊的神奇風采。

影片《岡仁波齊》講述了西藏一個古老的普拉村,幾個藏民在藏曆新年之際,前去兩千多公里以外的岡仁波齊峰朝聖的故事。他們滿懷虔誠,一步一磕,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儘管驚險不斷,最終還是完成了神聖的膜拜,讓靈魂得到了淨化和皈依。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位於西藏普蘭,與雲南迪慶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山並稱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據說這裡是耆那教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具有無上的福量,因此成為後世信徒們常年在此處轉山的聖地。

岡仁波齊是藏語“神靈之山”的意思,是藏傳佛教心目中“世界的中心”,因此被尊為神山,也被世俗世界賦予了更多的神聖光環和崇高期許。岡仁波齊峰常年積雪,傲然蒼穹。在碧空驕陽中,經常閃爍著五光十色的光暈,因此被後世尊奉為萬神集聚的神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方奧林匹斯山。

我幾次入藏,除了不斷地感受梵天淨土的古老風情和世界屋脊的奇異風光,更多的是驚歎那些樸實的藏族信徒對神聖的敬畏和信仰的執著。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磕長頭”是信徒們最至誠的禮佛方式。據說,磕頭朝聖的人,五體投地,反覆跪拜是“身”敬;口中咒語喃喃,是“語”敬;心裡不斷想象佛尊,是“意”敬。他們認為,越是執著越能得到佛的庇佑,從而趨吉避凶,幸福快樂。

最讓人不可思議、也是最攝人心魂的,是那些轉山的信徒們,他們可以不遠千里,歷經數月,風餐露宿,痴念不改。匍匐於沙石冰雪之上,執著地向著心目中神聖的天堂堅定前行。不論男女老幼,不管春夏秋冬,他們不畏風霜雪雨和路途崎嶇,懷著一個天荒地老的信念,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惡劣的環境,極限的消耗,幾千裡的長途跋涉,累死在途中的長跪人屢見不鮮,但嚇不退他們從一而終的信念。無聲的雪域,長空萬里。一個個孤獨的身影,從風雲激盪的遙遠天際或壁立萬仞的峽谷砂礫中走來,面對環境的嚴酷與冷漠,他們的血肉之軀無疑是孱弱的,但為了銘刻心底的神聖願望,他們儼然成為了蠻荒野域裡一尊尊傲然的雕像,以及生命不屈和靈魂高傲的象徵,更稱得上雪域高原一道奇特壯麗的風景。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圍繞岡仁波齊峰轉山,大概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沿途雖有幾座寺院可以做短暫的休憩,但要一步一磕地完成整個行程,也是一個巨大的付出,姑且不算他們來自遙遠的地方。彼此擦肩而過,看著他們滿身灰塵,一臉木然的虔敬,以及那旁若無人的神情,讓你頓時對那份藐視一切的執著和忘乎所以的虔誠肅然而生無限敬畏,從而在靈魂深處冉冉升起一種莫名其妙的精神皈依和對寧靜的渴望。

再次開始創作,無疑又是一次考驗,除了去年為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專門創作的十二米的巨幅油畫《曬佛節》(1200cm*250cm),這幅十米大畫算得上又一次空前的挑戰。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從夏初開始著手構思,起稿設色,幾個月都在思量、疑慮和反覆之中嘗試著突破。你想得越多,壓力就發越大。有朋友經常問我一個問題:“創作巨幅油畫最難的是什麼?”巨幅創作難度大,而富有挑戰性,這一定沒錯。構圖安排、人物組合、色調設計、形象選擇、空間關係、人物結構,乃至表現方法等等,都將像一道道關卡考驗你的綜合修養和創作能力,以及你的膽量和勇氣。從事巨幅創作四五年,如果讓我談創作的最大感受,很大程度上,或許以上這些都算不上什麼。巨大的畫幅,漫長的創作過程、無休無止的困惑猶如無底深淵讓你時時看不到完整的、期待的結局,千頭萬緒不斷攪擾你的神經,讓人煩躁不安。因此,你的耐力和心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無意之中把一幅大畫,拖延成馬拉松,如何持之以恆仍能心態輕鬆地進行下去,自始至終都會成為最煎熬的魔咒。每次完成一幅鉅製,我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逃離感和拒絕感,也時時有不再涉及的迫切和無奈。一筆筆地塗抹或修改,一次次的猶豫徘徊,一點點堆積出效果,直到最後放下。更多時候,也十分感慨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整個過程,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這幅作品的色調仍以暖色為主,目的是表現青藏高原嚴酷的環境下,虔誠的人們仍然懷著滿腔的溫暖和熱情,一如既往地嚮往著聖潔明淨的天堂。表現風格上,仍採用寫實的手法,這樣才能更加真切地表達那些純樸憨厚的面貌和執著樸素的靈魂。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也許,人生在世本就是一次修行,在苦中堅守,只為了一瞬間的永恆。完成一幅巨幅作品,需要傾盡心力,以及漫長的堅持。畫布前的我不就像荒漠高原那些虔誠的信徒,一步一磕一匍匐地踽踽挪移。一意孤行,只為心中那個執著的信念,無需貪看天際的渺茫,無需回顧身後的距離,更無需丈量未知的廣度,只要踏踏實實地走下去,義無反顧,終會抵達理想的彼岸。這之間的過程,就叫修行。

聖山岡仁波齊,雄姿挺拔,遺世獨立。依然高聳在遙遠的雪域之巔,也永遠駐留在虔誠的靈魂世界。溫暖的色調,執著的筆觸,渴望與聖山的熠熠光輝對接。耳邊又次響起古老的鐘聲,喃喃的頌語,再次祈求孤獨而高傲的靈魂最終能尋覓到皈依的聖地!

西藏!西藏!扎西德勒!

  • 王昭舉

2018年12月於北京宋莊興惠園藝術區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王昭舉藝術簡歷:

王昭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油畫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2016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獲得者。

1990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美術系;199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修班深造。2014年在北京畫院油畫研修班白羽平工作室學習。

參展及獲獎:

2018年9月油畫《老戲》參加“第十屆齊魯風情油畫回顧邀請展”獲得優秀學術成果獎。

2018年7月油畫《父親的戲臺》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綜合進京展”。

2018年5月九米巨幅油畫《天堂渡》和六米巨幅油畫《梵天淨土》參加第八屆臺北新藝術博覽會被收藏。

2017年11月油畫組畫《紅星照耀中國》獲得“東昇杯”全國連環畫大賽優秀獎。

2017年9月油畫《父親的戲臺》之二入選“色彩中華——201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油畫)”

2017年7月油畫《準備出發》入選“第九屆中國體育美術作品展覽”,被國際奧委會收藏。

2017年4月巨幅油畫《天上西藏》參加第七屆臺北新藝術博覽會被收藏。

2016年12月巨幅油畫《曬佛節》獲得中國國家畫院“一路一帶”國際美術工程大型創作項目資助。

2016年9月油畫《遠處傳來駝鈴聲》入選“同心築夢/第二屆中國民族美術雙年展”。

2016年7月油畫《父親的戲臺》入選“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寫實展)”。

2016年7月巨幅油畫《戲韻》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創作項目資助。

2016年4月巨幅油畫《開春大戲》參加第六屆臺北新藝術博覽會被收藏。

2015年8月油畫《小城故事》入選“絲綢之路 絢麗甘肅”第九屆中國西部大地情中國畫、油畫作品展。

2015年6月油畫《1937北大清華的最後一課》(六聯)獲“第三屆架上連環畫”優秀獎。

2014年11月油畫作品《開春大戲》獲“藝術齊魯 •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山東作品展”創作獎。

2012年9月油畫作品《老戲》之二獲得第四屆“齊魯風情油畫展”一等獎 。

2009年油畫作品《極端生態》參加“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山東展區二等獎。

2008年油畫作品《老戲》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數風流人物• 2008中國百家金陵油畫展” 。

發表作品及文章:

作品以及藝術評論多次發表在《美術》、《中國油畫》、《連環畫報》、《赤子》、《吉林畫報》、《中國美術家》、《羲之書畫報》、《博寶藝術》、《中華藝術家》等國內著名報刊上。

出版書籍:

2006年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王昭舉色彩靜物》 。2007年由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美術教學系列叢書: 《王昭舉色彩靜物》 、《王昭舉色彩風景》、《王昭舉色彩頭像》 、《王昭舉素描靜物》、《王昭舉素描石膏像》 、《王昭舉素描頭像》、《王昭舉素描半身像》 、《王昭舉人物速寫》 。2008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色彩靜物寫生起步》 。

創作巨幅油畫《朝聖岡仁波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