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是怎樣成為作家的

在路遙的小說裡,寫到了他經歷過的艱苦生活。

他在陝北農村出生,7歲時被父親送到伯父家做養子。他永遠記得那一天,身上穿著破爛的衣服,腳上是一雙新鞋,穿起來太難,把腳硬塞進去,鞋子的內襯都弄破了。穿那雙鞋走路腳太痛了,父親只好撿了路邊的舊草鞋給他換上。他們走了近百里路,到了伯父家。

他回憶說:“伯父也是農民,沒有孩子,我到了這裡可以上學。上學很艱難,很窮。好在學校離家五里路,可以回家吃飯。當時,衣衫襤褸,褲子破了不敢到別人面前,有人惡作劇,專門把我拉到人群裡,惹得鬨堂大笑,我很傷心。”

在他的小說裡,這些事情和後來在同學救助下讀完中學的經歷,通過不同人物的故事情節表現出來。在他所在的農村,鄉下孩子能讀到中學非常稀少,這給他的命運帶來好的轉變。他中學畢業回鄉,在小學教書。

“後來,喜愛看書,看書是一貫的,範圍廣,讀了許多其他的書,接觸了一些文學著作,感到在這方面有才能,試著寫一些東西,自尊心建立起來。”路遙說,他先是寫了一些詩歌習作,然後去了縣城,“在縣城做過零星的工作,做過宣傳工作,縣劇團當過編劇,宣傳過毛主席著作。1973年推薦上了大學,是工農兵學員,那些大學都不要我,最後延安大學收留了我,學習3年,到《延河》編輯部,一直到1982年,專業創作。”

到了1982年,他寫了中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裡》。這篇小說以“我”馬建強為主人公。生活困境中的“我”在一些同學的幫助下,戰勝了飢餓,完成了學業,還表現出正直堅毅、自尊自愛、樂於助人的美德。路遙寫的求學少年在飢餓中的生理反應,以及因貧窮被同學欺負的心理感覺,都特別真實和深入,因為都是他經歷過的。這部小說成功了,獲得了1982年《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

也是在1982年,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說《人生》,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轟動全國。

這部小說,內容寫的是他熟悉的城鄉結合部的人和事,寫作動機卻來自他讀延安大學時的感悟。“自己學俄羅斯文學,歐洲文學史,中國文學史,這些比較可靠,是些代表性作品。沿著這些,自己找書讀,閱讀了各個時期大部分東西。”路遙說,“我自己建立了嚴密的學習計劃,學習靠自覺,這很重要。我認為人的覺悟期越早越好,當然有些人終生不悟,這是個別情況。那時侯就思考這樣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怎樣生活?混,很容易,但我不願意那樣,自己對自己負責。”

那部《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一個自己對自己負責的青年人。這個形象很生動,影響了當時成千上萬的青年讀者。許多年以後,企業家馬雲還很感慨,“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有了名氣的路遙,仍然堅持對自己負責的人生信念,不顧一切地投入到《平凡的世界》的創作。苦苦熬了6年,寫了上百萬字,他要反映1975—1985這十年間全景式的社會生活,終於獲得成功。

他說,作家這種勞動並不是特殊的勞動,任何人都要對生命抱有正確的態度,作家是這樣,農民也是這樣。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幹什麼,而是在自己的行業中有沒有幹好。我如果當木匠,全力以赴,也會是個好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