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藝術收藏的歷程,是星火傳遞的過程,是崇尚精神生活的延續。

一個人不論你有多少金錢、不論你有多高的爵位,

如果你是個庸碌之輩就不會被人喜歡,有品位有格調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愛戴。

那麼,你會問什麼樣的人才是有品位有格調的人?

品位和格調是抽象的,是基於一個人的內在綜合素質,

涉及道德的、倫理的、藝術的眾多方面的外在表現,所以無法以一概全。

但肯定的一點:一個有造詣的收藏家必然就是一位有品位有格調的紳士或淑女。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所有的藏家,收藏到一定境界,都是痴的,看的喜歡的中意的東西,不到手那是覺都睡不安穩。

小編有一朋友,一次在逛地攤的時候看見一物件,喜歡上了,於是跟攤主談價,嫌貴了沒買走了。

騎著車在路上,心裡老惦記著看的玩意,回到家後怎麼也安靜不下來,於是又冒著風雨騎車回去把東西給買了,心裡終於踏實了。

這種快樂會陪伴他很久,不僅精神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在無形中為自己累計了財富。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如此的例子很多,遠的不說,就拿民國四公子張伯駒為例。

這位才氣橫溢的民國奇人,集鑑賞、中國詩詞、京劇研究等諸藝於一身,

一生收藏的書畫精品都是驚世之作,

如晉陸機的《平復帖》、隋展子虔的《遊春圈》、杜牧的《張好好詩》、

范仲淹的《道服展》、黃庭堅的《草書》等等。

為得到以上的傳世國寶,他不惜投入重金,

雖然以後的日子裡,生活沒有富裕到讓他隨手揮霍,但是他卻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貴族,享有巨大精神財富。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張伯駒與潘素

解放初,張伯駒先生將這些國寶全部捐給了故宮博物院,成為故宮的鎮館之寶。

當時國家要獎勵他二十萬元,但被他和夫人潘素婉拒了。

到了晚年,因病入院,卻因其級別不夠之由只能擠住在七八個人的病房裡,

當女兒四方努力好不容易得到院方同意,準備給他換個人少的病房時,他已溘然離開了人世。

雖然賢人已逝,但他所捐贈書畫等藝術品卻承載著他的心血被安穩的成列在博物館中。

對於這樣一個熱愛收藏的人來說,他的精神得到了傳承。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收藏鑑賞家 張伯駒先生

和張氏類似經歷的,遠在大洋彼岸英國的大維德爵士,也有相似的命運。

不同的只是,張伯駒以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為主,大維德以收藏中國古陶瓷享譽盛名。

到了晚年,他幾乎傾盡了所有積蓄,換回了1600餘件中國曆代古陶瓷精品。

正是這樣一種對於收藏發自內心的熱愛,使他在富饒的精神的世界裡生活的充實,而他的影響力直至逝去依然對這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

這些伴隨大維德爵士一生的寶物最後以基金的形式保存下來,

大部分進了倫敦大英博物館,後成為國際上負盛名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現實教材,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對中國傳統文化痴迷的中外學者和專家。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大維德爵士伉儷

品位和格調非常能彰顯一個人的身份。

一般來講,僅僅從居住環境中的陳設品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所處的社會階層——品位和格調來。

所謂“品位”指人的內在的素質,所謂“格調”指通過人的社會生活和他使用的物而體現出的“修養和素質”。

簡單地講:品位在於人,格調在於物。

所以,做人須要有品位,因為品位是人生的藝術;生活須要有格調,因為格調是生活的境界。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人生在世,要活得其所。

其實,人生就是一段精彩的過程,如果在這過程中能讓自己喜愛的寶物帶來心靈深處不同尋常的愉悅,應該也足矣。

也正是這樣一個原因,使得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們充滿著對藝術品的熱愛,

因為這其實是對當代工藝大師和書畫家們的一種尊重。

同時也是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所以,對於收藏家而言,有錢難買心頭好。

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讓精神獲得了極度的豐滿。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我常常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是獲得與日俱增的各式古物藏品,在齋室燈光下獨自把玩,從中領略鑑賞的愉悅?

是坐擁奇珍,秘不示人,享受獨有的自我陶醉?

亦或是期待成為聲名遠播的大鑒賞家,獲取藏家眾星捧月般尊敬的榮耀?

也許是,也許都不是。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收藏之路其實是充滿苦澀的,

只要你一不留神踏上了收藏這條不歸之路,你便註定從此心靈備受歡樂與痛苦,興奮與焦慮,得意與懊惱的無盡煎熬。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收藏具有極大的魅力,這是不言而喻的。

她是一座永不枯竭而又充滿誘惑的寶藏,又是一道佈滿棘刺和陷阱的深淵。

身入其中,無論你如何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會感受知識的貧乏和淺薄;

無論你自信眼力如何過人,在浩如煙海、五花八門的歷史遺存面前,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的無助;

即便你富甲天下,身擁千萬,當你投入收藏時,也常常會感到囊中羞澀,捉襟見肘。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在收藏圈中,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這裡,只有“眼力”是最受尊重的,沒有身份、地位高低貴賤之分。

那些平日傲慢的達官顯貴、腰纏萬貫的大款、經綸滿腹的文人墨客,

只要一腳邁進這嘈雜紛亂的“鬼市”地攤、古玩店鋪,

昔日的孤傲、清高、自矜、權勢、驕橫,都被這滿世界的古董舊貨新品贗物所洗滌、融合,變成了地道的“淘寶者”、普通人。

像常人一樣亢奮、激動、懊惱、悔恨不已,亦為幾個銅板斤斤計較,爭得面紅耳赤。

有位記者這樣描述在北京潘家園“淘寶”的眾生之相:

“一網撒下去,一定能夠網住一二個部省級官員,三四個教授,七八個大款,還有一個小偷或盜墓者。”

真正的收藏家才是精神貴族!

在古玩早市地攤,我曾目睹一位省級要員,非常虔誠的請一位藏友為他剛淘得的一件古瓷掌眼。

此人在地攤上被行內人稱為古瓷“一眼準”,而他的職業,只是某小巷口的一名補鞋匠。

我還見過一位著作等身、聲名顯赭的某名牌大學教授,

為一尊北魏小銅佛像的真贗與一位工人打扮的年輕人爭辯得面紅耳赤,

最後不得不俯首稱臣,接受那位只有初中文化的銅佛收藏家的觀點。

我曾應邀去過一位居室不過40平方米的藏友家,

他家牆壁用舊報紙糊著,一張破舊的寫字檯上放著全家惟的一件奢侈品——16寸的舊彩電,

可當他拉開一排簡陋的木櫃廚門,看到櫃中整齊地擺放著他以20多年省吃儉用之心血收藏的近千面從戰國至清代紋飾精美的銅鏡時,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