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中被落下的幼兒園,離線上教育有多遠?

“停課不停學”中被落下的幼兒園,離線上教育有多遠?

*來源:大象山教育智庫(daxiangshan-edu)

突發的疫情,給在線教育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在大中小學紛紛落地,傳統的線下教育一夜之間轉到線上,欣慰、讚揚、吐槽、質疑,種種聲音的表達,也為這些學段的在線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用戶反饋”。

然而,停課不停學火熱推進,幼兒園卻在最初就已被“移出群聊”。可以理解,承載著保育功能的幼兒園,註定無法將這一部分的服務轉至線上,但幼兒園教育是否完全不能在線化?學前教育研究者已經討論了許久教育信息化與幼兒教育如何結合,實踐者也早已推出種類豐富的在線幼教產品和服務,幼兒園和在線化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在求解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或許能看到一些答案。

疫情下的思考:幼兒園需要線上教育嗎?

在任何教育階段,線上教育都無法完全取代線下教育,幼兒園更是如此,但也不能因此就拒絕考慮線上教育的必要性。與其他教育階段只需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不同的是,幼兒園探索線上教育時,需要面對的是家長和孩子兩個不同的群體。

雖然不能上網課,很多幼兒園在疫情期間還是積極探索如何將部分園所服務轉到線上,其中,在家長社群內進行親子教育計劃/方案分享,以及由幼兒教師錄播課程在線上平臺播放是主要的方式,前者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家長,後者則是孩子。這些固然是迫於特殊時期需求所採取的新嘗試,但也帶來了值得思考的新問題。

“停課不停學”中被落下的幼兒園,離線上教育有多遠?

圖/pexels

疫情期間,很多家庭和園所對於“家園共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園所作為幼兒教育的主導者,怎樣更有效地指導家庭科學育兒,家庭又該如何配合園所開展教育工作,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正常”的教育環境中,線下組織家長工作坊/教育講座+線上通過家長社群或公眾號平臺進行育兒知識分享,是園所常用的家園共育方式,但前者頻率難以保證,後者則容易落入“碎片化”的侷限中 ;疫情來臨後,家庭承擔了更多育兒職責,也對園所在幼兒教育指導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獲取成體系、易操作的教育方案,家長又該如何更好地觀察幼兒成長和學習情況?疫情之後,家庭在幼兒教育內容和平臺工具上的需求,或許將迎來持續增長。

另一方面,疫情的發生隔絕了幼兒園在“保育”方面的服務,讓它們的“教育”屬性更為突出,園所間反應速度、應對策略、內容輸出質量等方面的差異,進一步暴露了幼兒園教育質量不均衡的問題。隨著家庭和社會對兒童早期教育越來越重視,線上教育雖然不是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唯一“神藥”,但它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屬性,仍然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徑。

幼兒階段在線教育,發展現狀如何?

疫情漸漸可控後,在線教育迎來的是短暫爆發,還是一個“從校外影響到校內”的機會,成為從業者討論的熱點話題。疫情暴露了學校數字化轉型的短板,這恰恰是校外在線教育企業的機會,當線上教學的需求出現,已經發展比較成熟的在線教育企業,從師資、課程到平臺、工具已經配齊,順理成章地集體擔起重任。

因此,探討幼兒園教育的在線化可能,需要考量的一個重要現狀是,在幼兒教育階段,是否也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產品體系?梳理已有的兒童在線教育產品可以看到,在軟件市場和硬件市場兩端,已有大量的在線教育企業提供相對應的兒童教育產品和服務,並各自分為兩個主要發力方向。

“停課不停學”中被落下的幼兒園,離線上教育有多遠?

兒童在線教育產品圖譜

總體而言,現有的兒童在線教育產品,線上產品分為幼兒啟蒙和兒童教育兩個方向,以APP為主要載體,音頻、視頻為主要內容形態,隨著技術的發展,直播、AI互動課等形式也逐漸火熱;硬件產品則有智能陪伴和智能學習兩大分支,以智能音箱、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為主要載體,主要有播放類、交互類等細分產品形態。

從內容資源到技術應用,兒童在線教育市場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產品支持,對於凱叔講故事、豌豆思維等這類頭部企業,也已有了數千萬甚至上億的用戶量。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兒童在線教育的用戶需求已得到驗證,而產品供給也有了比較好的發展基礎。

幼兒園培養目標中,哪些可以在線上實現?

想要從To C市場轉向To B,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產品需求的變化。

2012年發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為幼兒園指出了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我們將每個領域的培養目標進一步拆分來看,考察市場上已有的在線幼教產品類型與這些目標的匹配性,希望可以為“幼兒園哪些教育工作有可能轉入線上”這個問題,提供參考方向。

“停課不停學”中被落下的幼兒園,離線上教育有多遠?

幼兒園教育目標與在線教育產品匹配性分析

結合幼兒園教育目標來看,內容和工具,是現有兒童在線教育市場可以提供的主要產品形態。

語言和科學領域的教育中,現有的兒童在線教育產品比較豐富,語言啟蒙、數字閱讀、思維訓練、科學啟蒙等方面,都有不少發展成熟的產品。

藝術領域的兒童在線教育產品相對較少,陪練、藝術啟蒙是主要類型,但在兒童教育這一垂直領域之外,也有很多藝術資源平臺,可以為幼兒提供在線接觸藝術作品的途徑。

健康和社會領域的發展更多依賴線下互動和教育實現。健康領域,線上教育可以部分滿足成長監測、情緒管理等方面的教育目標,為之提供工具和以數字內容(音視頻、互動形式)為載體的情緒陪伴;而社會領域,在線教育可以從不同於線下的另一維度,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人際交往和社會運行。

後疫情時代,幼兒園離線上教育有多遠?

這次疫情對線上教育的影響,大概率會持續很長時間。

數月無法開展線下教學,上億名在校學生全面“觸網”,為在線教育行業帶來流量和營收的急速增長;更長遠的影響是,工具/平臺型的技術企業加速切入教育賽道,為線上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

企業微信、釘釘等辦公產品,一直播、虎牙等專業的直播平臺,CCTalk、ClassIn等本就專注課堂直播的產品,以及科大訊飛為代表的教育信息化產品,都在疫情之中找到了可以發力的方向。疫情之後流量回落是必然,但充分認識教育場景的複雜性、積累了不少經驗之後,平臺、工具類產品或許可以收穫更清晰的發展方向。

疫情期間,專業教育內容稀缺,從教師到“主播”的角色轉變,為許多教師上了“運營第一課”,他們也擁有了在傳統的線下授課之外,創造更多線上教育資源的可能。

但大環境的利好之下,在幼兒教育階段,發展線上教育還有許多障礙等待跨越。

教育資源從何而來,是最大的難點。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市場上已有的兒童在線教育產品,大多專注於某一個領域,缺乏能夠整體服務於幼兒園教學的教育資源。幼兒園階段沒有統一教材,開發適配度廣泛的教育資源難度也很大。在比較權威的官方幼教資源平臺——幼兒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按照五大領域提供教案、課件、素材等資源,但相較於中小學階段,數量不及其百分之一。

此外,在實際操作層面,如果受眾群體是家長,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意識”問題,即讓家長普遍接受“家園共育”理念,願意積極參與育兒活動,併為家長提供便捷、可持續的參與途徑,其次,還需要考慮家長間參與度、理解度和執行效率的差異。

如果受眾群體是孩子,線上教育需要使用智能硬件,而電子產品對孩子視力的影響,是家長的共同擔憂,並且,市場上已有的產品往往通過明麗的色彩、記憶點突出的IP形象、符合兒童行為習慣的操作界面等,吸引兒童有效使用,這背後的開發難度絕非單體園可以承擔,需要依賴外部合作,也會面臨更多限制。

技術的落地實踐、幼兒教師群體的參與熱情、成本與收益的考量等,也為幼兒園開展線上教育提出挑戰。

大象說

疫情考驗著幼教行業的方方面面,但疫情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正是未來發展的機會所在。許多從業者在談到幼兒園階段的線上教育時,會認為“可以,但沒必要”,或者將這視為疫情特殊期的無奈之舉。但互聯網已經影響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幼兒園線上+線下教育結合,也是必然的需求趨勢。

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為其開展線上教育設下了諸多困境,不過,兒童成長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我們相信,家庭-園所-政府-企業多方合作之下,幼兒園線上教育仍然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象山教育智庫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