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下面為大家介紹一點唐朝到清朝的代表瓷器!


唐代——【唐三彩】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工藝特點

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唐三彩製作工藝複雜,以經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並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後,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於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製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唐三彩始見於唐高宗時,開元年間極為盛行,器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到天寶以後數量逐漸減少。


宋代——【五大名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外副八大窯口瓷器)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俗稱“芝麻支釘”,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製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製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後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可見汝窯燒製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有“雨過天晴雲破處”的美譽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官窯

宋代 北宋官窯 南宋官窯 宋高宗 修內司 修內司官窯 杭州鳳凰山 烏龜山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官窯主要燒製青瓷,大觀年間,官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於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釉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係數不同產生的效果。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哥窯

哥窯與官窯類同,也有紫口鐵足,也有開片,不過至今其窯址不明,學界對其燒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認為並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製的。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的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鈞窯

鈞窯主要燒造時期有說為宋、金、元,而有學者認為被定為宋代鈞官窯的陳設瓷為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燒造。均窯有鈞官窯和鈞民窯之分,鈞官窯窯址在河南禹縣(時稱鈞州)。

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製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製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製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製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定窯

定窯為民窯。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宋代五大名窯,每一個都有它獨特的風格和工藝。前無古人後來者,傳世都是極其稀少,價值高昂,每一件的出現都是拍出天價。另外還有8大民窯,在這裡就不詳細解說了,

元代——【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豔,有鐵鏽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蕩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其中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被我所熟知,元代青花瓷器,主體紋飾為“鬼谷子下山圖”,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該器物於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佣金後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明代——鬥彩瓷器(雞缸杯)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 鬥彩瓷器(20張)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

1999年4月在香港的蘇富比舉辦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拍出了2917萬元港幣的天價,成為當時中國古代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成交最高記錄。

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鬥彩雞缸杯8日在香港蘇富比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拍上,以2.8124億港元成交價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買家為上海收藏家劉益謙。2014年7月19日,劉益謙拎著一隻拷克箱,把成交價超過2.8億港元的明成化雞缸杯從香港蘇富比帶回上海,經海關專用通道辦完手續後,直接進入徐匯濱江的西岸藝術品保稅倉庫。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清三代—— 康 乾 雍

康熙 (素三彩,康熙青花,單色釉)

乾隆 (瓷器頂峰,大瓷母)

雍正 (琺琅彩,粉彩)

清代瓷器業是我國古代瓷器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各種瓷釉都日臻成熟。器形品種繁多,創新品種精美絕倫,成為我國古代瓷器中的精品,許多器物的捌作已經達到古代瓷器登峰造極的程度,令人驚歎不已。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清代景德鎮御器廠自康熙時起呈現出發達景象。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達到了鼎盛時期。這時由於製作技術提高,燒製的青花瓷和五彩瓷最多,廣為流傳。所制瓷器,大群雄渾奇偉.小器玲瓏剔透,絢麗多姿。除青花、五彩等傳統釉色外,還創新了琺琅彩瓷、粉彩釉瓷及豇豆紅、孔雀綠等單色釉瓷名品及窯變釉瓷等新作。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江西景德鎮御窯,專供燒製宮廷御用的瓷器,承前啟後,製作亦愈見精闢。御窯燒造的瓷器質地細膩,釉光瑩潤、色彩豐富,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青花、鬥彩、五彩、粉彩及彩瓷器均享負盛名。

唐宋元明清瓷器講解,及瓷器鑑定的十七種實用方法,快收藏起來。


瓷器鑑定一般來講主要針對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燒造方法這五個方面進行,而其中造型與紋飾的鑑定重要性更高。

一 觀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政治、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政治經濟發展演繹過程最直接的體現。由於是最貼切、最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於瞭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瞭解,如瓷壺類,那麼我們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後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全方位的核實論證,就完全有可能準確的斷其年代。假如說年代確立不了,那就容易張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無法下爪。由此可說,鑑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第一要素。

二 看紋

這裡所說的紋主體放在繪、刻、劃、印、堆、貼、塑、鏤空、鑲嵌等紋刻。老一輩的專家曾說,明白了形與紋就等於明白了器物的80%。這一論點在無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確的。器物的繪畫、裝飾、紋飾反映和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產力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紋飾的範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皇家官類,二是民俗民風。由於紋飾表現風格、特徵極其鮮明,為我們識別與斷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我們將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種門類的工藝器,做一番比對,我們從他們的變化演繹過程,便可讀懂相關的文化與歷史,並且能相應的瞭解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而這些全然的瞭解與掌握,反過來等於為我們認識它們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據。比如:沒有人會把定窯劃、印花與耀州地刻花混為一談;也沒有人將元的貼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開,這就是紋飾魅力與特徵所在。

  三 看釉

通常人們將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彷彿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大約從戰國開始進入漢,就在陶器上掛釉。早期至唐多為石灰釉,而後為石灰鹼釉。唐時釉中入玉粉,後來在加玉粉的基礎上,又加入瑪瑙粉等稀有原料。於是自從上釉以來到民國,如果能將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撫摸,便會感到他們的手感是不一樣的。其中有的堅如鋼,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種);有的非常潤,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質感強;有的猶如石蠟;有的從釉至胎都一種感覺,有的釉硬胎綿是另一種感覺。這都源於配料和燒製工藝。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斷個八九不離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內入玉粉多還是瑪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觀傳世痕跡。只要傳世的一定有傳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當然也與材質和年代以及存放環境皆有關。觀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為只要入過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跡,而這裡所說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質中的酸與鹼包裹之痕。這種痕跡,見水以後便在器表有顯現,細如粉劑的塵沫狀,為灰白,有澀手之感。這都是從觀釉可以獲得的信息。這些信息為鑑真論假,可提供著一定的論證依據。

四 識胎質

胎作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這裡所講的胎,不是講修飾,而只講其原料成因。我們知道,從兩漢三國、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劃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細緻的劃分則具體到某一個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個時期在原地取材。我們說胎泥理論與五泥的運用是貫穿於千百餘年的制瓷工藝中的。而我們除了對胎質本身的區別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據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瑪瑙、寶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質,可以這樣說,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細如膏泥,纏綿如美玉,堅硬如剛,滿足大與特大型工藝的燒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決定一切的。而他們為了燒製出一代佳器,原則上在遵循這一個原則:“無寶不燒器”。於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著各自的風格特徵外,統一的原則是:亭亭玉立,堅者如鋼,綿者如玉。而如果我們細細的將各個年代的瓷器做一個對比,那麼它們個性的凸顯是相當清楚地。相信,不會有人把唐之胎會誤認為是清之胎。這說明胎與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而從大的差別去著手、從小的方面去著眼,熟記於心,對鑑定真偽十分有用。當然,從胎而言年代越是距離近的,越不好區別,這涉及一個功底功力的問題,但如果說我們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風格的年代器,那還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鬆、元至正時期的堅實、永樂的綿中有硬、宣德的綿松、成化的膏泥狀、康熙的緻密等等,這都是極具風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麼也可為鑑賞古瓷提供便利。從胎泥的進化演變來看,它的演繹過程是:河泥膠質狀到窖泥漿包狀,再到合保泥的玉質感,及瑩潤無雜的漂白泥,這種進化過程的瞭解都予鑑瓷十分有利。

五 看釉光

器物年代越久遠,釉光越深遂,而這種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遠包漿厚實的最真實的體現。在釉光中觀瓷,可分出土與傳世兩大類,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區別,還有釉中元素多與少不同的差異,而年代越久遠,釉光層就越厚,而只要釉內添入了多種元素,那麼釉面迎光內含五色也是必然的。而這種含五光的器皿原則上不存在徦者。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從釉光中辨識器物之真假,並能劃分出精美還是一般。出土器物與傳世器物的釉光顯象不可同日而語。出土器物由於地下水、土壤中的酸與鹼,在漫長的歲月中,鹼分子或酸的成分會侵入釉中,而依據胎的疏散和緻密的差異,沁的程度也不一。但只要被沁,則表面光亮溫潤的釉光便不會真實的展示出來,這樣會影響斷真論假。這需要半年或三年之間的擦拭、揮發還原的過程。讓其自然的釉光重新展示出來。比如說:一件官器御品,在不被侵蝕,完完全全在自然的傳世之中,那將精美絕倫,而且其美感要遠遠超越一件同原料、同工藝的同類新器物。這是因為,古老的器物在漫長的歲月中,神奇的大自然在無數次冷熱變化中,使得器物從內到外、多元素的不斷地在變化,從而使古瓷表面形成一種似有非有的霧光之圈。如同一道霧光罩在古瓷上,顯像出神秘之極的朦朧之光,而這種光是隻有在大自然依據歲月的造化下才能形成的。如能看懂這種釉之光,也為鑑賞瓷器提供了又一便利的條件。

  六 查土沁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就器物的歸類而言,土沁可分兩大類: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內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與自然界中的多色澤酸、鹼、鹽等土質相關。原則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嚴重。當然也與存放環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關;也與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製作和所存放的地質的鐵等元素含量不同有關。原則上可直入胎骨的多為可溶於水的如鹽鹼等類似鐵礦山區的這種氧化物則多沁於表面。而在我國特定地區的特殊樹種根鬚沁於器表的也有。從土沁觀器物,可提供很多的便利。如黃土地的土沁痕,表面為乾淨的,沁點是反映在釉下的。而表面新、內部成點狀的這種土沁斑器物,則不存在假的可能,當然前提是要懂得識別真實的沁斑。我國幅員遼闊,土質結構多種多樣,酸鹼等沁以及現代工業的微沁也是存在的。所以,目前的有些現代科技手段因數據難全,故也有誤差。因而,不能以某一種環境下的器物之沁作為通用標準來試行運用,而要客觀公正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合理的運用全方位的知識,做出正確的斷定,如此將會極少出錯。出土器會出現其特殊的變化。因受沁而氣泡破裂,以及二次開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會使釉表發生另類變化。如觀食用鹼遇溼放幹後的變化,再去觀出土於鹽鹼地的器物,用這些自然現象去聯想古瓷,會受到相應的啟發。

  七 查傳世使用痕跡

在我國的古陶瓷系列中,雖然千百餘年的戰火連綿,王朝更替,但傳世器物仍客觀存在,當然也有些重複入土、反覆傳世。於是,一切器物只要傳世,便會有傳世使用的痕跡存留在器物的表面,而只要是傳世痕均無規則而言,並且細觀那些使用痕,定會有深淺不一的層次感。也就是說是有深有淺的,並且其痕線中的光感、潤度也絕不相同。這是個要細細觀察和長期歷練方可把握的。而且由於瓷種不同和釉中元素的多樣性,使用的痕跡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分別對待、靈活應用。在使用痕的觀察、體驗中,最直接可以感覺到的是器物的老與新。其次是瓷器物表面的新與舊,不取決於年代,而取決於材質。直接能感受到配料精、工藝好的御用器物時,縱然年代久遠,但遠比不堪精美的器種顯得更新。如唐的秘色瓷要遠比清晚期的有些官器還要顯得更新、更亮麗,這是材質之故。當然由於歷史的原因,有些瓷器被重複出土傳承下來。這種器物的傳世使用痕極具特色。認識和分辨它們,主要源於見多識廣,直接上手細觀、勤思,便可漸漸掌握。

八 辨開片

器物的開片與材料、配方、工藝、爐溫皆有關係。有的器物開片總體十分相像,這是某一類的器物已從配方、用料、燒製工藝等,全然形成了一整套的流程工藝。形成總體固定的規式化,對於它們而言可以形成一種思維模式。如北宋的部分官器:北宋官汝器、宋耀州窯、宋哥窯器等,他們全然具備了自己的特徵、風格,因而深諳此道的大藏家,僅看器物的開片,也能大概的斷個幾分,像唐三彩也多如此。也有些器物的開片是沒有規律的,完全是不成定格的。但只要會開片,自是事事有緣的。有的開片特徵鮮明,風格突出,而且相距的年代甚遠。如:明弘治的“嬌黃”,細觀其開片的紋路,竟然如同宋天青汝瓷開片;這說明僅在釉面的用料和燒製溫度定然有其相似和接近的可能。所以說,我們將開片作為一個鑑定要素提取出來,對於認瓷識真十分有必要。宋以前的出土器多會形成二次開片,北宋厚實高溫亮麗的官器中,有的會出現冰裂紋片。而類似像這種極具年代風格的器種,是不可仿製的。其原因是,其原料、配方不知。縱然今日得知成因,因果關係也愛莫能助。因此,古瓷之開片,釋放的信息,有待我們去探究。也正是因為它不可仿製,因而為我們提供了鑑定的依據。

九 釉面色相認定

釉面的色相組成,是胎與釉的組合成像。而不同時代,不同器物的色相特徵與它對應的年代、取材用料是密切相關的。如唐三彩釉面色相泛紅,越之秘釉面溫潤髮青。以及宋元明清各種窯口器物色相、種別都極其鮮明。瞭解掌握它們,對我們斷代識真辨偽,極為有力。如果我們從色相涉及的取材用料等相關知識能夠掌握時,我們很大程度上不會被造假所左右。因為現代人一不知過去的取材配方;二不可達到與古瓷一致的色相特徵;三是色相還因年代、自然等等不可人為的因素所左右,所以不可仿製。認識釉面色相的特徵,包括單色釉和彩瓷都大有益處。比如說粉青釉,從宋的湖田、龍泉、至元、明清,因不同的時代配方、用料獨具特色,於是,它們的色相特徵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對它們瞭如指掌,僅此一點也不會從年代上張冠李戴。沿著這一切入點,然後以對應的器物時代取材用料、工藝特徵、繪畫風格等核實,便也會為辨真論假提供有力的幫助。而面對彩瓷,當避之彩光,影響到觀本色底釉,並要不受彩繪色澤光暈的左右,抓住根本。瓷器同萬物一樣,有其自身的特點,但也大同小異。應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大凡發青光的白色釉中,便是瑪瑙多之故。而大凡只潤不發青光的御用器,玉粉多之故,這一特性皆源於內在的原料,觀表抓其本是鑑瓷裡手的特點。

十 青花料的特徵與繪畫風格

青花用料的種類總體為進口蘇料,石子青、平等青、回青和洋蘭等,而蘇料又分提純和未提純。未提純的鐵斑下陷嚴重,並集積嚴重的錫斑凝結塊。嚴重的會在凝結塊上出現冰裂。而經過提純的,多沉浸於釉下,也有微量的錫斑點,但絕不會形成嚴重的凝集冰裂現象。回青料也含鐵,多與石子青配用。而平等青基本不含鐵,因而發翠蘭色,成化青花有用。洋蘭為化工料,僅出現在光緒以後。從使用年代來說,蘇料自唐到成化早期,石子青、回青料有幾種說法:一,元代小器上有用;二,唐宋始用,使用期限至光緒。從繪畫風格來看,主要和時代的歷史、社會文化相關。而古瓷的繪畫用意、手法表現、風格特徵都是最與時代貼切的真實寫照。比如青花的紋飾層次以及表現寓意,尤其官窯都是有規有矩的,於是,當真正瞭解古瓷從龍到各類花式文化,也就可以基本確立一件官瓷的對與錯。因為封建制度下的陳規戒律,恰巧非常明白的體現和展示在了當時陳設瓷的繪畫當中,對於它們的全面瞭解,可以為鑑瓷奠定基礎。比如,從龍鳳紋的識別上,龍作為華夏的圖騰,歷代王朝在龍的繪畫風格上極具特色。它是有定製與講究的。如朱明王朝的豬嘴龍,絕不會出現在清器上。再如草蓮配多為進貢器;王者獎賞的靶葉向下;教導廉潔奉公的少不了纏枝蓮等都在官器上會有寓意表現。因此說官家之瓷是內含著深厚文化的。對它們的瞭解也有助鑑瓷。

十一 彩瓷用料的使用範圍及繪畫風格

彩瓷器的形成風格當在唐五代開始,雖說材料有的源於礦天然料,有的為釉彩燒結塊,但由於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很多隻有某一時段的器上才會出現的料種,後朝不得而見,這主要是配方不明,而這種料種的時代特殊性就極其明顯。至於上彩的風格與繪畫技法,更是各具特色的。書畫中所說的摏擦、點、染及填繪等等一切技法,在彩繪器物上都有應用。只不過瓷上作畫更難於紙而已。從彩瓷的料種色澤、繪料的純度、材料的種類以及由簡到繁的演化進程,原則上與時代共進。而一些特殊器物的料種與繪畫風格,是極具時代性的。彩瓷的釉下、釉上、三彩、五彩、鬥彩、素三彩、粉彩、琺琅進口料,國產料都會直接在瓷器上最真實的表現出來。它們從發展以至衰敗都是有時段的,而這一切恰巧是我們認識、識別、鑑賞瓷的斷代依據。原則上,古時的多種彩料現代人不可仿,而繪畫技法更不用談及。如能將古彩瓷的材料爛記於心,僅此一招。後仿與現仿一眼可辨。由此可見,古彩瓷的太多特徵,只能是歷史的產物,而不是我們後人隨意可偽作的。

十二 器物釉下機理變化

器物的釉下機理特徵,從漢到清,各種器類各不相同。而這種風格迥異,特徵不一的成因,是瓷土配方、取材用料以及燒製溫度的使然。假如我們有幸像那些大家一樣,可以將其所有器物肌理特徵細觀,一路走來,全部過目以後,我們會發現,各個時代、各類器物,同時代同類器物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唐邢器、唐越窯秘器以及北宋官、宋定、宋耀州、宋龍泉以至明清各類器物的釉下肌理變化,一定各不相同。從一元配到二元配,從一般器到特殊器,尤其是那些御用精品,它們的乳液狀肌理,令你不敢相信,那是古瓷的胎質。猶如玉粉或瑪瑙,或如脂,或像膏,這便是一種器種釉下的肌理特徵。而釉下肌理的微量分相重組的微微變化,都是漫長歲月中大自然的造化。比如,只要是古老的瓷器,一定會隨日月的延伸,肌理的稀釋液會向稠、濃、密以至混濁的肌理方面轉化。而只要已經展現出上述之證,則必然是擁有一定年份的古器。但到底怎樣才能辨清,這要有功力。然而,只要肯用功,功到自然成。而如若可以從釉下的粉態到液態的細微變化(如像煮稀飯似的,出現的米湯、米粥、米油的這種現象)中尋找出其變化規律的話,必然有助於鑑別古瓷。這是一般情況下的表現特徵。

十三 釉下氣泡重組結構變化

器物的釉下氣泡生成原因眾多,而主導成因為胎質與溫度,也就是說只要是高溫器的兩晉之器,也同樣有氣泡。總體來說釉下氣泡不是無規律可循的。只要我們潛心研究,我們會發現,氣泡的大與小、多與少、以及泡內霧狀亮的底有很多小泡狀(大泡包著小泡),以及聚集狀和破泡等等的變化重組,都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唐五代秘色瓷的氣泡疏朗、明白,內含雙亮針點。入寶石的北宋官窯大泡下方為晶體狀小氣泡;哥器為多泡組合成攢珠聚沫等等等等,各具風格。藏家們所言的元青花或鬥彩,都是特徵極其鮮明的。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文物鑑定不可陳習不變,應當從表走向內,從表面現象探究到內中,如此才不至看錯。事實上,釉下的一切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出土的唐宋器之中,多者會出現破泡現象,而有的表面完整,而但下泡破,只要如此,必真無疑。這是器面釉厚,器內胎質劇烈變化所致……由此可言,古瓷的氣泡學問,一旦清楚明白,對鑑別真偽也可助一臂之力。

十四 查稀有元素的存在與變化

我國的古瓷之中,古人們為了令其精美,想方設法地將太多的珍貴元素碾碎,加入器物之中,有的在胎裡、有的在釉內、也有的在彩中,這些不同的元素在器物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自漢最精美的器物之中有稀有元素入內如:寶石、瑪瑙,瑪瑙入胎、瑪瑙寶石入釉;自南北朝開始玉粉入器。而唐時邢器入玉多,越器入瑪瑙這是事實。唯越秘和耀秘則是玉和瑪瑙入胎入釉最完美的結合器,並已有微量寶石入內,從而水晶瑩潤,成為國粹。進入北宋官窯、汝窯等,有大量寶石粉的溶入。於是五彩之光呈現。從宋至清,所有的官器中的御品,絕對是一種“無寶不燒器”的局面。據說國外以中國古瓷內含稀有元素的這一必然事實為基本點,在研究鑑定瓷的儀器應當是切實可以的。當我們不可理解為什麼古瓷會閃爍出不同於器物本色之光彩時,應當認識到,其實由於太多鮮為人知的寶貴元素。被粉碎後添入器裡彩中,它們的真實面貌發生了某些變化,這樣我們不便一眼認出,但只要努力的下功夫探究,應不難明白。要觀玉和瑪瑙,要從兩晉南北朝這種低溫器開始,因為這樣可觀到原石粒。而觀寶石則要從清向遠古看,因為晚清御用器中更明白,而當從表上看明白後,再向釉中轉入,如此方可看的更明白。我國的古瓷是國之瑰寶,說國寶不是誇張,而是真實的寫照。從稀有品元素存在上認定,也是一個切入點。而釉下有稀有元素的在漫長的歲月中會出現分離、重組結構變化。這是一定存在的,它們的折射晶體之光。或成堆狀、或成線狀、或成點劃線狀。自有其道理和規律可循,而只要有這些真正的表現則無假器可言。

十五 釉下有機物生成結構變化

瓷器中的有機物生成,是從瓷器燒出窯的那一天開始,將伴隨日月星辰和歲月的流逝再逐漸生成,併發生著變化。而這種有機物的生成變化,不僅在表面,同時在釉內以至周身的每一處,都在生成變化。相對而言,材質越精細,這種變化越小些。但這種變則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通常情況下,一元配方器和二元配方器,由於胎質結構上的區別,釉面的厚薄不一,以至燒造上溫度的差異。於是當各類的瓷器從胎至釉的緻密堅硬度有別時,對器中有機物的生成變化會有影響。比如說宋代汝器易陳舊,而那些陳舊的有機物多為雜色斑,便是一種類型。那麼早期元青花、明宣德以及康熙青花的釉下有機物的生成變化明顯各不相同。他們相對各有各的特徵。而如果細細進行剖析,便可以尋找出它們的規律特徵,它們最大的特徵是表面縱然整體一新,而釉下的有機物生成變化則非常明顯。而只要同此一致,那必真無疑,天下沒有表新內陳舊的假器物。

十六 時代特徵的印跡確立

古瓷的任何器物都有一個成熟發展過程。而演繹進化的過程,從料而言、從一元配到二元配、從包羅萬象的工藝、從青花到彩無所不包、無所不含。而諸如此類都有自身的侷限性、和缺憾存在。而這一切的不可達至完美的缺憾,恰巧都是時代的印跡特徵,而它們是不可效仿的。事實上很多的專家以至學者,正是從時代特徵的印跡點上來確立和認定古瓷的。我們從一個罐瓶的不可無差錯的圓度上來認定一件器物的對與錯;我們從一對器物的不可同等高來初斷他的對與錯;我們從宋以前一元配不可成型大器的材料上確立一件器物的年代上限;我們從民族文化特徵上斷定是遼和其它時期的器物;我們從一種特殊的器物工法確定器物對與錯等等等等。這不同時代的特徵印跡,以及生產力發展的侷限下,導致必然的工藝缺陷,這都有助於我們的鑑真論斷。如若我們可以完完全全將這些時代印跡的多樣性和特殊性熟記於心,以這些不可效仿的特徵印跡斷其真偽,同樣可行。世人只言一點否決法,不知一點也可確定。事實上一點認定法同樣可行,而且可以斷真論假。

十七 胎足的修飾風格認定

我們發現,從我國的戰漢開始至民國,各個時代、各類窯口、以及各類器物的胎足修飾方法,極其特別。大體上一個時代是一、兩種或最多三種風格,而且特徵明顯突出。從胎足的修飾風格,表現展示:一是實用,二是整潔,三是為了美觀,如改變胎質缺陷(如黑色和粗糙。),上了護胎粉土、釉和彩釉等,形成了從原始的笨拙到美觀的演變而這種各時期、各種器型迥異的風格,與那個時代的整體器型成為配套。我們看到所有的鑑定者都不會斷瓷不看胎的。因為瓷胎的表現是直接的,修飾手段是獨特的,釋放的信息也是真實的。造假者正是因為並不知各個時代器物胎足的修飾風格,因而會張冠李戴,被人們識破。古瓷的胎足官器、民器、御品粗看一樣、細看決不一樣,而且御用器種有特殊的修飾方法。如:永宣御用器中胎足外牆高於內壁,成斜切口狀。僅從款上看,我們常會將官器與御品混為一談。事實上書御製的總體時為宮中所用,但未必為皇帝所用,而真是皇帝所用的,那一定更有特色,胎足的修飾也定然精美異常。我國幅員遼闊,疆域漫漫。為了滿足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要,因而歷朝歷代的制瓷燒造都是就地取材。如:如此胎的色種所表現了極為明顯的特徵,有的影響著美觀等。為了改變那些缺憾與不足,底足有的上化妝土,有的上護胎釉,有的則為接黃釉護胎底。這一切有的為時代特徵器,有的是某類特種專用器,所反映的信息和文化內涵自然有別。這些深層的寓意,對於我們破譯特殊器種極為有利。從一般到特殊修飾風格的漸進認識,不僅有益於識別,而且也有益於對器物的年代真假的準確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