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歐陽修與北宋詩文改革1(備考10月自考)

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歐陽修與北宋詩文改革1(備考10月自考)

詩文革新運動——北宋中葉興起的古文運動,不僅確立了古文在散文領域的正宗地位,而且影響到詩歌創作,作詩也講究“氣格”,產生以“以文為詩”的現象,所以人們又習慣於將發生於北宋中葉的這場文學變革稱為詩文革新運動。

歐陽修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歐陽修在這場運動中起著文壇盟主的領袖作用,他對梅堯臣與蘇舜欽的推崇、對王安石、曾鞏和“三蘇”的褒揚提攜,有力地推動了北宋文學的發展,使宋文、宋詩能夠自具面目而獨樹一幟。宋代士風和文風的根本轉變,都是從他開始的。建立了流暢自然、平易婉轉的古文風格,確立散文體的正宗地位。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

歐陽修的散文:歐陽修的文學成就中,散文取得的成就最高。歐陽修摒棄了韓愈文章艱澀怪奇的一面,發展了其“文從字順”的一面,建立起評議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這是他對宋代散文發展最大的貢獻。他的散文風格是:平易流暢中富於曲折變化。

六一風神——1.是歐陽修散文的美學風格,將實事於虛空中摩蕩盤旋,而情韻頓生,此乃歐陽修平生擅長之技,所謂風神。

2.文章結構層次上極吞吐往復,參差離合之致,語言層次上平易自然,這是構成要素。

3.特點是:偏於陰柔之美,紆餘委備而婉曲有致,詩味醇濃而情韻綿邈,含蓄蘊藉而平易自然。

歐陽修的詩:詩歌創作有散文化傾向,開創了取材廣泛、命題新穎、以文為詩,以議論文為詩的一代詩風,這是對傳統詩歌意緒表現範圍的解放,代表著當時詩歌發展新的方向,體現了宋代詩人的創造精神。歐陽修詩歌的風格與其散文一樣,具有“平易”之特色。

梅堯臣、蘇舜欽齊名“蘇梅”,與歐陽修同為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領袖,是杜甫與江西詩派之間的重要的承傳者。

梅堯臣(1002-1030),字聖俞,宣州宣城人,人稱宛陵先生,有《宛陵先生集》。梅堯臣詩的題材很廣泛,內容分為兩類:一類是干預政治、反映社會現實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另一類是寫個人日常生活的瑣碎事務。他的多數作品具有取材個人化、生活化、瑣碎化的傾向。他不斷的觀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在生活場景和人生經歷中開拓、尋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題材,或在前人寫過的題材上翻新,開宋詩好為新奇、力避陳熟的風氣。常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貫穿在其中,加深了詩歌的內涵。

蘇舜欽(1008-1048),字子美,生於開封,自號滄浪翁,古文家兼詩人,所作《滄浪亭記》為宋代古文名篇,敘事委婉曲折,情感真切,語言簡潔流暢。蘇舜欽詩、文皆擅長,詩歌方面的貢獻更大一些。早期詩歌創作反映現實,揭露社會黑暗時敢於大膽直言,如《慶州敗》;詩歌作品豪獷雄起而超邁橫絕。後期作品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詩作多了起來,不乏情景交融、精煉含蓄的佳作,如《淮中晚泊犢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