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大反彈,暴漲280%!“原油寶”事件迎來大結局?透露三大風險警示

沸沸揚揚的中行“原油寶”事件似乎迎來了“大結局”。

在“五一”小長假的最後一天深夜,中行針對“原油寶”事件發出了第四次公告,其中提到,“近期中行積極瞭解客戶訴求”,“盡最大努力維護客戶利益,已經研究提出了回應客戶訴求的意見。”

據經濟日報記者最新瞭解,當前“原油寶”客戶和解方案已經確定,中行正在開展相關客戶溝通協商工作。5月6日上午,中行已開始聯繫客戶,將承擔客戶負價虧損,並將根據客戶具體情況,在保證金20%以下給予差異化補償。

扎心的是,中行原油寶,倒在了黎明前。6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貨價格收漲20.5%,報24.56美元/桶,也就是說,之後原油大反彈,暴漲280%。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原油寶”事件應深刻剖析,對當前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金融產品設計以及金融機構“走出去”等多方面都有深遠影響——

重點一:全面評估金融產品風險

5月4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以下稱“金融委”)召開第二十八次會議,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當前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部分金融產品風險問題,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風險管控。

一句話內出現三次“風險”,在業內看來,金融委是針對“原油寶”事件進行的表態。而4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也對中國銀行“原油寶”事件作出回應,要求中國銀行儘快梳理查清問題,嚴格產品管理,加強風險管控,提升市場異常波動下應急管理能力。

“目前,一些金融創新產品在產品設計和銷售、風險流程和控制等方面還存在不足,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金融產品的風險也明顯上升。”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也表示,“當前要高度關注疫情期間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的風險,其中就包括油價的暴跌。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原油類產品,還有許多銀行推出的結構性存款,都需要結合新情況評估風險。對新的金融產品來說,在設計上要充分考慮波動;對已發行且在存續期的產品,要對其可能涉及的風險全面評估,排查風險點。”

“‘原油寶’事件帶來了局部金融衍生品風險。”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投資原油的投資者缺乏審慎投資者鑑別,主要為投機者,大多數投資人不具備原油實物交割能力,在價格大幅下跌背景下,只能被動平倉承受損失。“因此後續要加強金融衍生品風控監管,避免出現因為產品設計不合理,導致金融衍生品不當投機而引起的金融風險事件。”潘向東說。

重點二:信息披露應充分、及時、準確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面對負油價這樣從來未有過的“黑天鵝”事件,中行近期以較大的誠意與客戶進行和解,主動承擔大比例虧損,有助於“原油寶”事件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這是在特殊情景下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體現了銀行業的責任和擔當。無論是銀行還是客戶,都應該在契約精神之下,堅持法治化、市場化原則,妥善解決投資糾紛,妥善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他說。

在多位業內專家看來,要好金融消費者保護,信息披露是重要一步。“信息披露包括風險提示、產品信息等多個內容,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及時、準確,是保護消費者很重要的前提。如果披露不充分,要消費者按照契約去擔責,還是很困難的。”曾剛表示,金融消費者保護還要遵守適當性原則,任何一個產品都是有風險的,並不適合賣給所有人,只有銷售給和產品風險相適應的消費者才是適當的;與此同時,還應有契約精神,在合法的保護消費者權益基礎上,按照契約合同來履行對消費者的保護。

董希淼建議,金融機構對複雜金融產品,應設置一定投資門檻(比如投資原油期貨產品應不低於100萬元)、要求具備一定投資經歷(比如有5年以上期貨市場投資經驗),以此將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缺乏專業投資經驗的投資者排除在外。

此外,在金融消費者教育上,曾剛表示,“金融機構要做好消費者的提示警示,要杜絕偏向性誤導性的宣傳,引導消費者形成審慎投資的理念,不能只看到收益不看到風險,要把風險防控放在投資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董希淼看來,投資者在投資理財時,要做到“兩個充分了解”:一是要充分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之前應對自己的資產狀況、投資水平與能力及可承受的虧損比例等進行評估;二是要充分了解投資產品和市場,要在充分了解產品期限、收益、風險以及相關市場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投資,並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對普通投資者而言,應主要選擇風險和收益適中的穩健型產品,不建議進入制度規則複雜、市場波動較大的金融衍生品領域進行投資。

重點三:積累經驗、迴歸主場

“‘原油寶’事件不可能發生在中國。”南華期貨副總經理、研究所所長朱斌表示,“原油寶”事件需要大家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朱斌看來,“這次事件需要吸收教訓,銀行推出的產品都掛鉤海外產品,即失去主場優勢,把對期貨市場規則不理解的投資者引入到非中國可以控制的市場進行交易,須謹慎。其實,無論是WTI還是布倫特原油,中國機構都是在客場打仗,給他人做嫁衣,交易所隨時可以改變規則,讓你猝不及防。如果中國銀行推出的是掛鉤上海期貨交易所原油期貨,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朱斌建議,我國相關機構該扶持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交易所。“在出去玩之前,先在主場熟悉水性不香嗎?”

“迴歸主場”是朱斌的建議。他表示,主場和客場的制度決定權不一樣,客場在別人手中,主場在我們手中。美國CME要進行政策調整不會去徵求中國機構的意見,因為中國的機構沒有參與權和建議權,一旦市場出現風險,只能有苦說不出。

實際上,有資深人士就表示,“原油寶”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中行內控能力的缺失,其中一大原因是缺乏相關人才。“銀行系統人才很多,但是最大問題是不貼近市場,沒有進入市場,沒有經歷過真刀真槍的實戰的,往往理論很強,但書生氣十足,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不過,在該人士看來,不要認為參與境外投資有風險,就一刀切關閉。因為不瞭解,不參與,在開放環境下,才是大風險。當下,應該鼓勵具有風險防控意識的大機構,專業人員多參與,積累經驗,積累我們國家的國際人才。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中行“原油寶”事件反映出我國金融領域的分業監管存在監管盲區。現在主要是管機構,但管產品層面很薄弱。但是當下,很多產品跟個人的行為都是已經是跨行業的,比如“原油寶”產品,從機構上講,是銀保監會監管,但是它所設計的產品又跨到了證監會系統。“這種跨行業監管怎麼打通,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祝惠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