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逍:《天脊》,海拔最高的劇組

趙鵬逍,上海戲劇學院1997屆戲劇文學系本科學士畢業,北京電影學院2003屆導演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至今,任35mm電影《葵花子》編劇、導演、製片人,該片為第二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展映影片、第一屆華語導演處女作電影展展映影片。獨立製作的紀錄片《春之影——造夢者》獲第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三屆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最佳攝影獎。《天脊》是趙鵬逍自編自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實景拍攝,歷時四年,影片面世後引起各方關注。


趙鵬逍:《天脊》,海拔最高的劇組


《天脊》的故事圍繞著殘酷的“高山法則”展開。所謂“高山法則”指一旦登上海拔超過8000米的高山,面對失事的隊友或親人,登山人為確保自身安全,只能“見死不救”。8000米,這個高度是人心理的臨界點,也是道德的臨界點,由此產生的人性碰撞與倫理矛盾發人深省。

在西藏登山隊征服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活動中,高山攝影師仁青困在了珠峰上的冰裂縫中,妻子德吉和生死兄弟登山隊隊長巴桑無奈放棄了營救,但下山後他們卻又陷入了懺悔與糾結之中,他們無法面對仁青的兒子崗熱。崗熱是新一代登山人,他一直在追查父親的死因,當得知父親的屍體在珠峰上重現的時候,他決定冒險登珠峰,但母親德吉想盡一切辦法阻止他登山。崗熱的女友卓嘎賣掉了甜茶館,與崗熱一起參與了一次商業性登山,在珠峰上,他們同樣也遭遇了高山法則,兩難的處境同樣也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趙鵬逍:《天脊》,海拔最高的劇組


趙鵬逍這樣解釋拍攝《天脊》的初衷:“西藏登山隊用14年的時間攀登了全世界8000米以上所有14座高峰,這是國際上僅有的一支以團體形式完成這個盛舉的登山隊,這期間的死傷與悲喜深深震撼了我,在與隊長桑珠、‘登山第一人’次仁多吉及登山烈士仁那的遺孀、北京奧運珠峰首棒火炬手吉吉等登山家的家人般的真誠相處中,我反覆在探究一個問題:登山的意義究竟何在?登山家們也無法一語道明自己冒死用生命登山的意義,剔除了口號式的拔高,一句著名的‘山在那裡’也絕非真正的答案,那麼,人與自然的關係究竟應該是怎樣的呢?這個宿命般的追問正是製作《天脊》這部電影的緣起,當時我給它起的名字是《離天最近的地方》。”

“登山”、“西藏”無疑是《天脊》的兩個關鍵詞,這樣題材的電影很容易落入體育勵志和奇觀展示的窠臼。拍攝之初,趙鵬逍即對影片的風格做了嚴格的限定:“不對西藏文化做任何奇觀展示,而是選用一種最為客觀的零度介入的視點,拍攝現場全部採用藏語,所有演員均為藏族,劇組在自然災害、車禍、暴亂等非常態創作境遇下,從原生態牧區到納木錯秘境,從卡若拉冰川到珠峰冰塔林,從拉薩布達拉宮到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用極大的誠意與堅韌,完成一次體魄與靈魂的雙重涅。壯觀的高原奇景對於我們無疑是致命的誘惑,但《天脊》恪守的卻是自然與素樸,放棄了華麗花哨的運鏡方式,用誠摯的筆觸去復原雪域的真容,用虔誠的心態去參悟佛國的啟示,這才是我們始終如一的堅持。”


趙鵬逍:《天脊》,海拔最高的劇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