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正確認識殲-20的短板與缺憾

瑕不掩瑜——正確認識殲-20的短板與缺憾

殲-20的設計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達到能與F-22進行正面攻防對抗的水平,甚至在完整的、富於中國特色的作戰體系支撐下,還要有“還手”的餘地……

從殲-20設計上大氣的格局和手筆來看,這樣一個意圖能夠被強烈的感受出來——追求的就是一個最優。然而,追求最優和達到最優並不完全是一碼事。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差距的。這就不得不提及殲-20的短板與缺憾了。

殲-20的整體設計理念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用巧妙的氣動設計,來彌補基本航空技術的不足;二是利用以信息化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進步,將殲-20的整體能力拉昇起來,甚至達成越超。

但問題在於,氣動設計的“巧妙”未必能夠完全彌補基本航空技術的不足,信息化的高技術也可能只是抹平了曾經的某些差距。更何況,對手也並未懈怠。在信息、航電之類相對較軟的技術上,對手也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正是F-35。F-35的基本初衷是作為F-22的低成本補充,所採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機體規模,在基本航空技術決定的指標上降檔,同時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來保障其任務能力優勢。

簡單來講,可以認為F-35是一架以成本為著眼點,信息化軟能力突出,硬能力要求被相對放寬的第五代戰鬥機。但很多人所忽略的關鍵是,F-35的硬能力指標被相對放寬,不代表用於F-35的基本航空技術就是第二流的。

瑕不掩瑜——正確認識殲-20的短板與缺憾

F-35所用的F135渦扇發動機,已經是人類有史以來推力最大的戰鬥機發動機,在各種指標上都已經超過了F-22 的F119, 實際上是領先了半代的技術。但F135並不止步於此。早在2018年3月,F135就被宣佈達到了20.4噸推力的實用化(提高F-35飛行包線內6%—7%的推力,同時減少5%—6%的燃油消耗),7月又再次宣佈推力將達到22.45噸,令F-35以“力大磚飛”的蠻力邁過了“超巡”的門檻,並計劃用於2020年的量產版本,而這還只是F135能力升級的第一階段。

原本不太出色的地方,在強悍技術的支撐下,可以變得出色;原本就 已經很出色的地方,則變得更為出色。

那麼殲—20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對手?殲-20的比較優勢競爭力如何?

在量產型的F-22A開始首飛時,我們的殲-10原型機尚沒有上天,當時我們的人民空軍除了少量進口的蘇-27、殲-7、殲-8這樣的三代機還在挑大樑,甚至第二代的殲-6都還有不少的保有量,那時的情況遠要比現在更為嚴峻,被拉開不止是一代的差距。能夠用一代人的時間,將差距縮短到一代之內,這個成就已經足以用奇蹟來形容了。事實上,正確的認識殲-20的差距,乃至正確地認識我國軍事競爭力的差距,並不是一件壞事。

瑕不掩瑜——正確認識殲-20的短板與缺憾

F-22生產線,工業美學與尖端科技的最佳結合

畢竟“料敵從寬,預己從嚴”是軍事鬥爭中贏得最終勝利的永恆真理。反映到殲-20的現實中,則要以辨證的、發展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一方面,殲-20的“次優”是我國綜合國力水平的客觀反映。航空工業的發展建設依賴於國力的支撐,實際上是國力狀況的一個表徵。國力的差距就是航空工業和空中力量的差距。國家經濟總量排名說第明不了太大的問題。

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是國情的基本方面。目前,在衡量國力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醫療、國防等6個方面的40項關鍵指標中,美國處於領先的指標有28個,即約70%的指標領先於中國。中國只有部分指標具有相對優勢,而且領先的主要是數量指標。

僅僅在勞動生產率和創新指數這兩個指標 上,美國就分別是中國的12倍和16倍。顯然,中美差距的本質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決定了兩國尖端航空技術的差距,更決定了兩國軍事發展水平的差距。

瑕不掩瑜——正確認識殲-20的短板與缺憾

目前,我國的軍隊建設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三四十年的差距。十八大報告在加速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一節中,明確表述了我國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時間節點:到2020年全面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被稱作戰爭史上第一場信息化戰爭,說明美軍已經具備了較強的信息化作戰能力。以此衡量,我們的建設目標已經很了不起,可距離最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是實實在在的。

但是另一方面,殲-20的“次優”又不可能是一種常態。中國空軍對殲-20可能有階段性的要求,在某一時間節點前要達到某要求,在更後面的另一時間節點又要達到新的要求,就像蘇-57一樣。所以殲-20的“次優”又只是階段性的,種種的巧妙設計更多是面向未來的伏筆(而不僅僅是補拙),國力發展的潛能必然要在其後續發展中著力。

瑕不掩瑜——正確認識殲-20的短板與缺憾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進入“平庸”和“新平庸”(2008年以後)狀態,而中國經濟卻保持了中高速增長,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出現了某種程度上的“錯配”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國力發展的後勁十足。雖然外部輿論不時會說中國經濟增速下滑,面臨各種經濟困難,但那是以6%的“保底”為背景的,以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為基礎的。

2009年,中國只有43家全球500強企業,在去掉港臺企業後,只有38家,且第大部分集中在石油、天然氣、石化、煤炭、銀行、保險、電力、房地產等領域;但到了2019年,中國有129家世界500強企業,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121家),其中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新經濟領域具有相當強大的全球競爭力,這即使在發達國家中都是很少見的。這不但意味著中國的經濟是以一種可持續性的增速式發展,更意味著中國國力的優質底色。而如果說國力的差距就是航空工業和空中力量的差距,那麼國力的發展、差距的縮小,也必然要反映到航空工業和空中力量的進步中來。

軍事競爭的實質是一種動態的較量。在下 一個階段,殲-20的“次優”能變“最優”麼?這是可能的。“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如今甚至已經盤算著什麼時候可以“並駕齊驅”——雖然未來仍然充滿變數和險阻,但是我們已經上路了。■

聲明:本文摘編自《航空知識》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