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再不改變方式,化肥用再多也白瞎!

經常聽到農民朋友說,現在土壤施肥越來越多,過去施三四十公斤化肥,畝產四五百公斤,現在施四五十公斤不見效果,真的是土壤的“胃口”增大了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1995年,中國化肥生產量佔世界17.5%,使用量佔世界27.2%,去年我國化肥施用量達1.8億噸,位居世界第一。

單位農田的化肥用量是美國、俄羅斯的2倍。化學肥料的利用率非常低,僅為30-35%,其餘65-70%白白流失。同比投入來說。糧食增產狀況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只增產9.1%。

德國,去年施用氮、磷、鉀化肥的施用量分別下降了20%、68%和60%,糧食總產卻增加57%、單產最高增加80%,英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在化肥使用量平均減少17.3%,糧食總產和單產卻分別增加13.8%和80.7%。

的確,在不少地方農田土壤的胃口是增大了,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用肥單一

俗話說,生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農作物一生中需要吸收各種養分,如氮、磷、鉀、鈣、鎂、硫、鐵等大量元素養分和硼、錳、鉬、鋅、銅等微量元素養分。這些元素各有專長,在作物體中缺少哪一個都不行。

可是現在施用化學肥料,大多是隻含有作物所需的一種或兩三種營養元素,這樣長期地單施下去,結果土壤中的營養元素,多的太多,少的更少,而作物的產量又是由缺少的那種營養元素來決定的。

如磷能促進作物體內細胞的分裂增殖和有機物的合成、轉化、運輸,提高作物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並能提高產量和品質,如果供磷不足,莖葉就會停止生長,根系發育不良,分櫱少,抽穗、開花、成熟延遲,籽粒不飽滿,產量不高。所以施肥必須講究各種肥料的配合施用

警惕:再不改變方式,化肥用再多也白瞎!

第二:土壤板結

在稻田和旱土中大量施用氨水和碳銨,而忽視施用農家肥等有機肥料,結果土壤中銨的濃度增大,把土壤膠體上吸附的鈣代換出來,隨水流失,年復一年,土質越變越差,最後造成板結,影響土壤通氣和透水性能,又影響到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動,農作物根系生長在這種板結閉氣的土壤裡,影響到作物養分的吸收,而且還會生長不良,出現多種生理性症狀,在這種土壤中即使多施單質肥,也會看不出增產的效果。不增產了,農民朋友就覺得是肥料施用的少了,就繼續加大量,殊不知量越大,土壤問題越嚴重,產量越小。長期這麼下去 後果會非常嚴重!所以國家提倡修復土壤增施有機肥

警惕:再不改變方式,化肥用再多也白瞎!

第三:施肥不當

長期以來,氮肥多施於稻田表層,利用率只有30%至50%,碳銨利用率更低,一般只有26%,其餘大多數變成了氨氣,跑到空氣中去了。如果能改進施肥技術,改淺施為深施,則利用率可提高1倍或1倍以上。又如在農田中施用過磷酸鈣磷肥,不少地方為了圖快圖方便而滿田撒施,則過磷酸鈣中的磷素,就會很快地被田中的鐵、鋁固定而失效,所以過磷酸鈣應採用集中施用如穴施或溝施等,或與有機肥堆漚後施用,其利用率則可以大大提高。

第四:水土流失

在不少地方因濫伐森林和隨坡開荒,沖刷作用使土壤表層遭受嚴重沖刷,土壤中本已含量不多的養分大部分被雨水淋洗掉,久而久之,土質越來越差,土壤中的養分不能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必須靠大量施用肥料,農作物才能得以生存,這也是農作物施肥越來越多,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警惕:再不改變方式,化肥用再多也白瞎!

化肥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首先,肥料最本質的特徵就是提供作物養分,是作物生長的“糧食”, 是一種生產資料,其價值是可以衡量的,衡量的標準就是作物的產量、品質和對環境的影響,農民的最終衡量標準是收穫的產量,既肥料投入產生的價值。同時,化肥又是一種商品,其包裝、外觀顏色、理化性質、品牌效應等都影響著產品的銷售和使用,並且影響著產品的價格。

目前市場過度宣傳化肥的商品性能而忽視化肥的本性,以化肥生產企業主導的各種施肥技術宣傳不是真正站在科學施用的角度,而是從自身企業產品推廣為主,存在著相當大程度的誤導農民消費,品牌是通過過度宣傳來建立的,而不是通過產品的本性來建立,造成農民施肥成本的加大。

警惕:再不改變方式,化肥用再多也白瞎!

來源:央視七臺、有機肥農化大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