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和電影和電視劇以及口語(一)

《詩經》是一本二千多年前的詩歌集,今天看來也許覺得距離我們很遙遠,沒有互通的和實用性,但是,你要是可以坐下來仔細閱讀幾篇《詩經》就會發現我們今天的社會和這部詩歌集不但不遙遠,而且很近,電影,電視劇,網絡段子高手,報刊雜誌,政論文章,口語,書面用語,甚至父母給剛出生孩子起名字都有《詩經》的痕跡和影子。文化要自信,文化要傳承,文化一定不是孤立的。今天就想說點《詩經》現實的關係。

當下 青年男女談戀愛都愛說一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表示他們要堅守愛情一直到天荒地老真心不改,你要知道這八個字就是來自於《詩經。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首古老的愛情詩歌,原意是這樣的,生死聚和心不變,你和我的誓言記在心中,緊握你的手把握到老永不分離。哎呀,古人好浪漫,如此莊嚴的話語竟誦成了一段美好的詩句,令今天的人羨慕不已,文化積澱原來如此重要,古人既沒有本科也沒有考研,但是說出來的語言竟然是這樣有生命力,過了兩千多年我們今天的人還在使用,而且用的很時尚,很招青年人歡喜。

很多年前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一部電影《七月流火》,反映抗日初期上海一個婦女俱樂部為抗日戰士募捐的故事,影片名字也是來自於《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影片一開篇就出現了一張上海灘1939年著名的報紙《申報》的畫面,其中頭版頭條文章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為副標題出現在畫面裡,當時上海作為全國抗日的前沿,為了抗戰各界層慷慨解囊支持前方戰士,畫面一下子就把觀眾帶進了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大家的熱情猶如七月流火一般的天氣一浪高過一浪!

電影《風雨下鐘山》張治中將軍前往北平代表國民政府和共產黨談判,臨行前記著者讓他說一下自己心情,他在咄咄逼人的記者追問下說了八個字表示自己複雜的心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話就是來自《詩經-小旻min》表示如同到了深不見底的深洞,腳踩在很薄的冰上隨時都有掉下去的可能。張治中用這句話很形象地闡述自己的心情,內心渴望和平不願意再動干戈,可是蔣的態度完全是想用談判拖延時間,苟延殘喘為了繼續內戰,這樣的和談代表無法履行自己應盡的擔當,可是又無法在記者面前真實袒露只好用了這八個字概括自己複雜的心情,劇作者絕對是高手,既符合人物的教育背景,又符合作為政治家的語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