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在文章「闢謠」經常玩手機,輻射太大,會增加患癌風險?聽醫生怎麼說

中,阿丹介紹了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其中提到一些醫療射線屬於電離輻射,是對人體有害的。那這些電離輻射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有致癌的風險嗎?下面阿丹就為大家介紹醫院裡7種常見檢查的具體情況。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影像學檢查都是有電離輻射危害的。

有兩種常見的檢查是沒有電離輻射的:那就是B超和核磁共振

說到B超沒有電離輻射大家可以理解,畢竟孕婦都會定期做B超進行孕檢。

可是為什麼核磁也沒有輻射呢?

核磁共振是利用強磁場和無線電波,這些磁場和無線電波與人體組織中的質子相互作用,產生信號,再經過處理,形成人體圖像,所以並不存在電離輻射。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那有輻射的檢查都有哪些呢?

其實大部分影像學檢查,比如X線檢查、CT平掃、CT增強、CTA(CT血管造影)、PET等都是有輻射的。並且同一種檢查,不同部位的輻射量也是不一樣的

因為人每年會從自然界受到大約2~3mSv的電離輻射,我們把這個叫做背景輻射,等下我們會拿背景輻射做對比,以便更直觀地反映出輻射量的大小。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X線檢查

很多朋友提到X線,第一反應就是輻射量肯定很大,其實不然:

四肢X線的輻射量約0.001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3小時,致癌風險可忽略

牙科X線的輻射量約0.005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1天,致癌風險可忽略

胸部X線的輻射量約0.1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10天,致癌風險極低(1/100萬~1/10萬);

脊柱X線的輻射量約1.5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6個月,致癌風險很低(1/10萬~1/1萬);

上消化道X線的輻射量約6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2年,致癌風險

(1/1萬~1/1000);

下消化道X線的輻射量約8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3年,致癌風險(1/1萬~1/1000);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CT平掃檢查

肺癌篩查CT輻射量約1.5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6個月,致癌風險

很低(1/10萬~1/1萬);

頭部CT的輻射量約2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8個月,致癌風險很低(1/10萬~1/1萬);

脊柱CT的輻射量約6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2年,致癌風險(1/1萬~1/1000);

胸部CT的輻射量約7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2年,致癌風險(1/1萬~1/1000);

腹部和盆腔CT的輻射量約10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3年,致癌風險(1/1萬~1/1000)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CT增強檢查

頭部增強CT的輻射量約4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16個月,致癌風險(1/1萬~1/1000);

腹部和盆腔增強CT的輻射量約20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7年,致癌風險中等(1/1000~1/500);

CTA檢查

冠脈CTA的輻射量約12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4年,致癌風險(1/1萬~1/1000);

PET檢查

全身PET的輻射量約20 mSv,相當於在自然界呆7年,致癌風險中等(1/1000~1/500);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那接收的電離輻射在多大劑量的範圍內是安全的呢?

根據GB 18871-2002《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對於從業人員,5年追溯性平均年有效劑量限值20mSv,具體到任何一年不得超過50mSv。

這是對從業人員的一個標準,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講,肯定是接觸的越少越好了。

國家有規定,接受醫療輻射有三大原則:

實踐的正當化,放射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制。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患者的確是病情需要(實踐的正當化),那還是要進行相關檢查的;但是如果不是必須的,那就儘量不要接觸。

做CT檢查,輻射危害到底有多大?一文總結7種醫院常見檢查

小結:

醫院常見的超聲、磁共振、X線、CT平掃、CT增強、CTA、PET這7種檢查中,超聲和磁共振檢查這2種是沒有電離輻射的。其他的都有電離輻射,但其危害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因此,為了病情的需要,應該坦然接受相關檢查;但是,如果不是必須,還是要儘量避免接觸。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點贊後轉發;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關注後留言。

解鎖醫學常識,關注@醫生阿丹

@頭條健康@清風計劃@今日頭條@頭條養生@健康真相官#我的養生日記#

#真相來了##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