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原本春節已經準備好行裝去旅行,但突如其來的災難禁錮了很多人的腳步。於是有時間來細讀這本手邊僅有的書 ——

《浮生》

可能是冥冥中的預備,打開書的扉頁,就有那麼一首直抵人心的短詩跳出來:

我們要活著

做一場美夢

以微笑為準則,把所有的日常

都爭取過得有意思

......


活著,似乎很簡單,有時卻並不那麼容易。我們停下腳步,關上門戶,都只為了要活著而已。但如果沒有微笑,一切就都沒有意義。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劉汀,國內優秀青年作家,出版社編輯,來自內蒙古,與眼下大紅的脫口秀藝人李誕一樣出產地,但顯然名氣就沒有那麼大了,至少我並不熟悉。

說實話此前對於散文,我是有一些成見的,尤其是國內作家的散文。即使如我們上學時念的朱自清,文筆優美,意韻深遠,我依然覺得好是好,卻莫名有一種隔膜。

一來秀美的辭藻自帶一種“高級感”,需要仰望。二來可能年代和環境上也是有點距離。就像欣賞畫中的花園,你可以帶著很多美麗的想象,但始終嗅不到最真實的花香,感覺不到清新空氣的包裹。

但劉汀的散文卻意外地令我驚訝和對散文改觀了。可能他筆下的文字和故事所透出的訊號,暗合了我所能接受的頻率。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對生活的疑問,其實沒有準確答案

讀完劉汀這整本的散文,最容易給人的感受是:他是那麼鮮明又真實地對生活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疑問,可謂無處不在,避無可避。

用一個現在流行的詞叫“槓精”,好像對於遇到的所有事情不分大小,他都會提出疑問,並且鍥而不捨地不斷追問。但是你一看,這些問題還都是平凡人時不時都會遇到的。只不過大部分人選擇了走過路過,而他卻在此駐足,並陷入思考。

這是一個可愛的,愛動腦子的“槓精”。他拒絕滿足於“蒙著眼睛推磨”他為自己,也是為我們把這些細節放大了,鼓勵我們與他一同睜開眼睛,關注生活更深的部分。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發現別人和別人生活的漫漫路途,也正是自我意識逐漸形成的過程。”

《別人的生活》這篇中,他回憶了自己小時候以對別人家飯食的印象代表了對那家人的概念;唸書時得水痘被獨自隔離時,對別人世界的渴望;以及作為一個旁觀者,對周圍人的觀察與猜想。

然後湧出了很多問號:我們與別人的疏離感從何而來?我們對別人的關心真的都是好的嗎?那些活得富有灑脫的人,他們真正滿足嗎?

而隨著作者的文字,我們也從他的故事聯想到我們自己和周圍人的故事。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很多細碎的問題和矛盾存在,有些我們或許得到了似是而非的答案,更多的卻是百思不得其解。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於是人類容易憂憤、彷徨、甚至恐慌,還有人選擇渾渾噩噩度過一生。面對我們不瞭解的事物,這些反應或許都可以理解。

但我更同意作者在本書表達的觀點:生活和世界,都是複雜多變的。如同哲學家們所說:這個世界並不存在真理。我們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把所有自己和別人的一切貼上固定的標籤,或者通過一個系統把它們自動分類。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莊子那個經典的寓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們遵循的那些道理,不過是我們與別人之間達成的某種默契,以保持一種和諧共生的狀態。落實到具體的人與事,如果都拿著放大鏡去細看,又有誰真的是一模一樣的呢。

所以思想與文學,其目的不該在於給人一個標準答案(事實上也給不了),而是為了更清醒地去看這個世界,相對於結果,讓人能看到問題,有自主的思考,才是它們的意義所在。

不在平等的地位,就沒有所謂感同身受

去年我騎車不小心摔了一下,造成左腿半月板撕裂、後側韌帶撕裂。當時是

坐著輪椅去醫院的,晚上膝蓋紅腫起來要吃止疼片才能睡。直到一年多以後的今天,也無法再做步行以外的其他運動了,餘生可能都是如此。

所以在看《浮生》中的這篇《普通人的病與痛》時,格外被打動。這是一種同病相憐的悲喜共鳴,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尤其這句話:“對所有人來說,病是相同的,但病所帶來的痛苦卻是不同的。”

同樣得病,作為我們這些普通人,與富人的境遇區別絕不僅僅是普通病房與高級病房的差別。而是接受醫治的資格、各種醫療資源的級別、醫護質量的高低,以及後續的維護條件很多很多。這種種的差別,加起來就分出了所謂命的貴賤。

所以“窮人往往因為無錢醫治而死,富人卻總是因為醫治無效而亡。”

普通人的病與痛,只有普通人才能瞭解。他們可能一生平凡卑微,象我和作者一樣,也曾因為突如其來的腿腳問題久久得不到恢復,陷入內心的慌張與憂慮,還要實際的生活壓力強顏歡笑。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但我們也因此更加懂得人間的悲憫與希望的可貴。可能真如作者所說:只有以病作為基礎,人們才能抵達無障礙的溝通。

因為只有同類者才能讓人感覺相對的平衡和安全

。其餘人的關心,都有隔靴搔癢的嫌疑。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前一個月,北京發生了一起極其殘忍的病人家屬殺害無辜醫生的案件,全國上下為之震驚和憤怒。當然這完全是一起喪心病狂的謀殺,但我們的醫患矛盾在此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就是在還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完備的資源條件下,醫患雙方無法站在同樣的地位上來“感同身受”,而這恰恰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情感維繫。彼此都覺得無辜和委屈,但彼此都在受到傷害。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反之,當所有人都毫無準備地同時面臨巨大的災難時,可能他們的地位卻有了趨近的機會,成了一個需要相互依賴的共同體。

客觀來說,如果能放遠眼光,災難又何嘗不是一件能夠激奮人心,消融階層的好事呢

去嘗試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而不是站在岸上對溺水的人說一句“加油!”

連接當下與未來的是什麼?

以前去一些文藝小街,會看到這樣的店鋪,讓你寫信給未來的自己,他們負責幫你保存。我鄙夷它們的幼稚,並不曾踏入過這樣的店。

翻到這本書離最後還有不多頁數的部分,有這樣一篇文章——《寫給未來的信》

一邊讀,我一邊也在想,自己對未來究竟是怎樣一個概念呢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我想,我希望的未來,每天都能有這麼一段安靜的時間,坐下來打字,並

不是為了你們,而永遠是為了我自己。因為一個人能選擇並最終實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說是找到了一個快樂的源頭,也找到了開啟自己潛能的方向。如果首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那無論有多麼崇高的理由,都會令這快樂減分。

現在已經不是人能夠輕易被愚弄的時代,我們所接受的知識和經驗,應該可以讓我們一天比一天清醒。什麼情懷,什麼主義,當它們靠近的時候,多問問自己的內心。騙別人容易,騙自己很難,而且會很痛苦。一個謊言藉著一個謊言去過一生,何其可悲。

相較於“未來”,“ 活在當下”這個說法,可能很多人都誤解了。在我看來,“活在當下”,並不是指我們沒有未來。而是應該理解為:我們的未來,都是每一個當下組成的。我們的未來和夢想,不是從當下直接坐著時光隧道瞬間到達的,連接當下與未來的,是我們每一天,每一刻,無數的選擇串連而成。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沒有當下的腳踏實地,就沒有未來的彼岸之旅。聖經上有個故事,當大海上風暴來襲的時候,耶穌叫祂的門徒象祂一樣在海上行走。門徒奮勇走了幾步以後,忽然看一眼腳下心生畏懼,便開始搖搖欲墜。所以耶穌嘆息說:“你這小信的人啊!”

現在與未來之間,隔著茫茫大海,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心與明確的信仰,每一步都是茫然危險的。

好像作者與他的童年夥伴的成長一樣。我們小時候,或許大家都差不多,讀一樣的學校,玩一樣的玩具。但為什麼長大以後,卻一路迥途,天差地別了呢? 這絕對不是我們當下眼前選擇吃飯還是吃麵,選擇玩遊戲還是看電影決定的。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人生漫長,你以為每一個選擇微小如塵埃,最後它卻鋪成了一條路,直通你最終目的地。

同樣,你在朋友圈一個不假思索的轉發,你在一次義賣投出的一塊錢,可以是無心謀殺,也可能是隨手的拯救。世界上每天無數人的選擇,造就了它今天的樣子

而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你的一個小小選擇,今天看來要改變世界還是蒼白無力的,但它只屬於你自己,你的選擇就是你的全世界。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今天我在這裡寫下這些看似無聊的文字,對於你們,它可能只是鋪天蓋地的訊息的一部分。你可能會心一笑,或者默默抵制,而它是我世界的一方天空,一口清新的氣息。我知道我還在思考,沒有放棄主動的大腦活動。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實現自己當下的選擇。

我依然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可它在我心裡多了一分溫柔的期待。每一個當下,都可能用一種令人驚喜的偶然的方式,撬開我對自己所不瞭解的那部分內心。

從《浮生》所見散文的特質

在本文的開頭就說過,其實我已經很久不讀散文集了。因為從我狹隘的眼光讀來,很多專一作者所出的散文集,會帶有一定的偏向性,有各自相對擅長的領域和範圍


這固然是揚作者所長,但有時也會不覺中給象我這種不夠專心的讀者,一點點受限制的感覺。我不喜歡只讀作者自己偏好的那一小塊生活。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但劉汀的《浮生》讓人驚喜的地方,就是他的眼光是全方位的,他的觸角還是新鮮敏銳的。他來自一個不太富裕的家庭,為了讓他復讀上大學,父母不得不去借錢,弟弟也不得不為此做出犧牲。

劉汀之所以能到北京上大學,投身自己還算喜歡的事業。他深知這包含自身的咬牙堅持,更有家人樸素的理解和寬容。他是幸運的,在他的文字中,有他一路走來,在歲月磨礪中不停的思考,也有對點滴人、事、物飽含的深情。

所以我在《浮生》中的各篇文章,可以看到我們生活的各方各面。書中有生活坎坷的長輩,有風雨中賣菜的小販,有青春的混沌迷茫,也有成年人的喜悅與無奈。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來自他自己或身邊的小故事組成,帶著濃濃的煙火氣,但又不僅是簡單的陳述與結論。讀來在被他的故事觸動的同時,不免在一個個問題中被帶著進入思考

從過去到未來,彷彿讀完一遍書,你也把自己的一生回味了一遍。它源於生活,帶領你去看很多被遺漏和忽視的細節,文字形散而神聚,所見所思皆是文章,這才是我喜歡的散文。


生活,並沒有真正可以定義的悲劇和喜劇,正如我之糖飴,彼之砒霜。我們不能評判別人,也同樣不能評判自己。唯一可做的,就是多去看到真實,作出自己審視過後的選擇。讀書行文,亦是如此。

當災難來臨,才知道又有誰的一生不是所謂《浮生》?


感謝這本書給予的諸多啟迪,促使我寫出自己的感想,也是希望我們每個人的浮生,能多一些屬於自己的小小的漣漪。


(作者:小小小小的火,願我的文字與你分享每一份平凡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