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江湖分化加劇:力保現金流 行業再整合

4月29日晚間,韻達股份(002120.SZ)和申通快遞(002468.SZ)發佈了2019年年報及2020年一季報。至此,A股市場上快遞上市公司的一季報已全部披露完畢。

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快遞行業同樣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不過,“宅經濟”卻在疫情下催生出了龐大的網購需求。

來自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25.3億件,同比增長3.2%;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534億元,同比下降0.6%。

雖然整體業務量有所增長,但從快遞上市公司的一季報來看,各公司間的營收和淨利潤卻天差地別。順豐控股(002352.SZ)依靠直營制和重資產的優勢,實現了營收的正向增長。相比之下,通達系公司則普遍虧損嚴重。

截至4月30日收盤,順豐控股總市值達2065.46億元,超越其餘三家快遞業上市公司的市值之和。韻達股份以658.31億元位居第二,圓通速遞(600233.SH)和申通快遞則分別為400.62億元和252.74億元。

4月29日,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快遞市場的影響可以用“冰火齊下”概括。“疫情可能會讓一些企業的價格戰走到承受力的臨界點,快遞行業再整合的力度可能會繼續加大。”

力保現金流

一季報顯示,四家快遞上市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均呈下滑態勢。

其中,申通快遞的歸母淨利潤為5836萬元,同比下滑85.6%,其營業收入也是四家公司中最低的,僅有35.7億元,同比減少20.72%。

韻達股份和圓通速遞的營收規模大致相同,分別為56.2億元和55.3億元,同比分別下滑15.86%和14.12%。其中,韻達股份的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41.06%,達3.34億元;圓通速遞的歸母淨利潤僅同比下滑25.7%,達2.7億元。

順豐控股則面臨“增收不增利”的情況。2020年一季度,順豐控股營收335.4億元,同比增長39.59%,但歸母淨利潤僅9.07億元,同比減少28.16%。

順豐控股解釋稱,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營業成本同比增幅高達42.99%,至281.7億元,增幅略高於營收的增幅。

4月29日,一位熟悉快遞行業的投資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相比於通達系公司,直營制模式的加持是順豐控股能夠在疫情期間實現營收增長的重要原因。

上述投資人士指出,今年一季度,各大快遞公司均“採取了保守的防禦措施來減小疫情造成的影響,保住現金流是第一位的”。

時代週報記者注意到,在三家通達系公司的財報數據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大幅度減少的同時,投資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增加幅度明顯。

以圓通速遞為例。2020年第一季度,圓通速遞經營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減少414.77%,而投資和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均由負轉正,分別提高了158%和905%。其中,短期借款達10.7億元,同比增長1868.18%。

這也使得圓通速遞的貨幣資金十分充裕,截至3月31日,圓通速遞賬上的貨幣現金達41.3億元,與年初相比增長15%。

作為通達系中營收最少的一家,4月25日,申通快遞公告,將發行價值5億元的公司債券以緩解資金壓力。

阿里入股韻達

在韻達股份的一季報中,新晉大股東阿里引起了多方注意。

早在2020年3月底,便有市場傳言稱阿里將收購韻達超10%的股份。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僅持有韻達股份2%的股權,排名第七。

這也標誌著,阿里拿下“四通一達”裡最後一家快遞公司,以菜鳥聯盟為核心的物流體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就阿里入股後有何新合作舉措等相關問題,4月30日,韻達股份方面婉拒了時代週報記者的採訪請求。

從2019年年報來看,韻達股份是目前“四通一達”體系裡營收最高的公司。

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韻達股份實現營業收入344.04億元,同比增長148.30%;歸母淨利潤達26.47億元,同比下降1.88%;扣非淨利潤24.14億元,同比增長13.06%。

在業務端,韻達方面表示,2019年,韻達的快遞業務收入達319.64億元,同比增長165.91%;完成快遞包裹數量達到100.3億個,同比增長43.59%;市場佔有率為15.8%,排名第二,僅次於中通的19.1%。

值得注意的是,韻達股份在2020年一季度的恢復速度極快。7.1%的業務量增速,雖然無法與順豐控股的77.1%的高增速相比,但已超過行業整體水平,且遠高於圓通速遞的0.5%和申通快遞的-12.36%。

楊達卿指出,阿里入股韻達會加速菜鳥網絡的佈局,建成“全球最大的快遞物流集群”,而這也將改變中國快遞物流市場競爭格局,“既能加速中國快遞物流市場集群升級,也能促使京東物流、順豐加速生態開放”。

“韻達的業績從去年三季度開始已經出現下滑跡象。選擇這個時候繼續融入阿里體系內是個明智的選擇,否則很難延續前兩年的高增長態勢。”上述投資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行業再整合

進入3月以來,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快遞營業網點基本上實現復工復產。

國家郵政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3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同比提高23.4%,行業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發展水平。

從3月的經營數據來看,通達系公司中,雖然快遞服務業務收入和單票收入的下滑跡象不減,但業務量已開始逐步回暖。

其中,韻達3月的快遞服務業務收入24.83億元,同比下降3.76%;完成業務量9.80億票,同比增長25.32%;快遞服務單票收入2.53元,同比下降23.33%。

順豐控股的數據顯示,除單票收入下降外,其營收和業務量均同比增長。3月份,順豐業務量達6.79億票,同比增長93.45%,營收達126.28億元,同比增長47.18%。

“單票收入的下降可能是新一輪快遞業價格戰的跡象。”上述投資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像義烏那邊,目前整體物流價格都被壓得很低,“已經有一些義烏的公司開始‘賠本賺吆喝’了”。

楊達卿指出,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一直存在。2019年順豐進軍電商快遞市場以及以拼多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的興起,則為快遞業價格戰又增加了兩大變量。

“傳統的通達系電商快遞更重視業務規模的擴張。而要實現業務規模擴張,短期內最奏效的就是價格戰。但價格戰不能無限期地打,疫情會讓一些企業的價格戰走到承受力的臨界點,行業再整合的可能性就會加大。”楊達卿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從目前幾家主要的快遞品牌市佔率來看,沒有哪一家有明顯的優勢。”上述投資人認為,在這場價格戰中,不會出現徹底的輸家,“阿里入股後,希望看到快遞行業能夠維持在較為平衡的局面,而不是因價格戰而打得頭破血流方才罷手”。

本文源自時代在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