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五四”今又至,較之一百零一年前高呼口號的日子早已換了人間。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餘聲漸遠,今年“五四”最流行的聲音是:“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這源自社交媒體上一個突如其來的“爆款”——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

  有不少人今天的“吃瓜”方式都是這樣的↓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清早起床,暫且擱置關於自己屬於青年還是中年的疑惑,前往圍觀各處刷屏的《後浪》視頻。

  3分52秒的視頻讓人熱血沸騰。宋提刑(×)傻柱(×)鹿子霖(×)何冰(√)老師極富感染力的聲音和激情的文案加之精良的剪輯包裝,結尾一句“奔湧吧!後浪”更是聽得人心潮澎湃。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熱區評論中有人說,這是B站一次打破次元壁的成功嘗試;讓年輕感到自己被主流文化接納了;官方頻道和流行元素“融合了”;我們是最幸福的一代,承受著太多時代的饋贈,擁有著廣闊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讓我們一起表達自我、擁抱世界;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願青春閃耀、不負韶華......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見過無數火爆的大場面,江蘇人的朋友圈卻意外宣告“淪陷”。

  時近正午,江蘇人的朋友圈大概是這樣的↓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然鵝,面對領導、老師、企業主、鄰居阿姨、退休大叔持久的熱情和難得的誇讚......被“羨慕”被“寄語”被“祝福”的“後浪”們,卻淡定悠遊彷彿長江裡一朵閒適的浪,在朋友圈裡不知所蹤。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而被推崇為“中國年輕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的B站,此時浪潮初起,畫風漸變:各種解構《後浪》的作品開始出現,很多B站粉絲髮彈幕稱這才是真正的B站。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朋友圈裡,有人繼續追捧,有人已開始反思,還有人認為反思的聲音是一種反向的譁眾取寵......

B站只是在央視投了廣告,江蘇人的朋友圈卻險些被“浪”拍個稀碎

  比較理性的人冷靜下來梳理各方觀點,開始覆盤這個爆款誕生的來龍去脈。

  面對突如其來撕裂“朋友圈”的“爆款”,B站忍不住開始發聲:這個片子是給五四青年節的獻禮策劃,由B站公關團隊策劃,勝加擔綱製作。完整版由B站聯合部分主流媒體一起發佈,在《新聞聯播》前播出了2分鐘精簡版。創意來源是想在今年五四給青年人傳遞正能量,找一個場合,說一些認真的話。

  摒棄“爹味”十足類似“權柄交接”的語態,在惡搞與自嘲中表達觀點或許才更接近當代年輕人真實的說話方式。這一次,“年輕人”對於成為被營銷的對象表現出了合理的抗拒,對給資本和商業披上理想和青春的皮囊持有保留或不合作的態度,對“父輩”們界定的“自由”“權利”與“財富”,和在此語境下的“羨慕”“關注”與“祝福”,清醒地婉言謝絕了。

  畢業四年在南京打拼的90後小夥兒@阿咩笑稱:前輩們這樣表揚和討好我們年輕人,是為了證明他們自己還不老吧!還能跟我們玩到一塊。

  南京某藝術院校在讀研究室@小羽認為:他們把我們年輕人想得太簡單了,時代給予了我們什麼、我們的自由與困境分別是什麼,每個年輕人都清楚,不需要前輩來下定義、劃重點,更不需要有人來投餵“雞湯”。

  85後的南京“土著”@喵喵醬說:其實這個視頻本來就不是為年輕人發聲,只是一段類似“老師寄語”的祝福與囑託,過分吹捧或批駁都是沒有必要的。

  大專畢業目前在南京一家電商公司實習的@瑞瑞和她的同事們認為:比起大時代裡的“自由”,她們更關心下個季度房租會不會漲價,實習後能不能轉正。

  此刻夕陽西沉,“五四”漸至尾聲。在“新青年”雜誌刊發百餘年後,在“語態”成為界定年輕的“新標準”的這個特別的五四,借網友的一句評論獻給江蘇“年輕人”:不要做“浪”,被風吹得不由自主地奔湧。你是生命,應該去遊弋,去想去的方向。
(我蘇編輯/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