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古老春節民俗

我們俗稱的“過年”就是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那時候年頭歲尾都有祭神祭祖的活動,而春節一般在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節氣裡,但它並不是立春,也不算節氣。大約在西周時期,由於黃河流域到穀物是一年一熟,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過年或過大年最初的含義,就是慶祝五穀豐收。

古時候,由於曆法尚不健全,年節時間並固定,有時候是十月,有時候就成了十二月。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決定以夏曆孟春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正月初一,歷史上曾有元日、元旦、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種名稱。

我們現在習慣叫“春節”其實是解放以後的事情。

辛亥革命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曾經議定我國採用公曆紀年,把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叫做新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也就是公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才正式決定我國採用公曆紀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日正式被命名為春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