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印象

春節的印象

春節是我們心中最深的結。

不管日子是過得精緻無比,還是窮極潦到;

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如期而至。

年三十,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除夕過年的過程中,人們迎來了新的一年。

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慶祝新年的方式如出一轍。

千百年來:

不管去年的希望在今年是否落空?不論上天的許諾是否兌現?

人們仍然是將日子過得如此般的虔誠、認真和仔細。

或許就是這樣,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魅力和期待……

(1):年貨

過年的物質,幾乎都是呈現出火紅碧綠,寓意著富貴長壽、吉祥平安。

紅的氛圍:

時刻都在不停的掀動您的熱望;

時刻都在不停的煽情您的欲求。

寒冷的窗外,性急的頑童提前零落地開始放起炮仗,不連貫的一聲又一聲中,彷彿是在催促和提示為生計而忙碌的成年們:

新的一年,又要來了!

過去,由於受生產力等因素制約,主食和付食品、布匹、豆製品、香菸等都需要憑國家發放的特殊憑證,限量供應。

但是,逢值春節,國家會另行適當供應一些緊俏的付食品。

所以,每當春節即將來臨的時候,各個居委會採用告示的方式通知民眾定期定點購買一年度的特供付食品。

排著長長的隊伍,提著菜籃子等待購買付食品和南雜品的民眾,在當時的感覺,絕對不是一種無奈,或許就是對生活質量的一種追求方式。

拿著紅色的城鎮居民糧食購買證,通過排隊後,能夠購買市場上稀有的木耳、花生、西瓜子、紅棗、香菸等物,

另外,烈、軍屬家庭憑證另外可以購買多一點緊俏付食品。

(2)吃

過去,

吃是春節的主要內容。

“俊哥” 出生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60年代初,處於自然災害發生的末期和被迫完成原 “蘇聯”的債務還清期,加之小地方的窘迫遇上物資的緊張,導致童年時期能夠吃到的美味實在少之又少。

坦率的說,能夠填飽肚子就不錯了。

那時候,國營商店初一至初四是不開門營業的,加之當時民眾的購買力也有限。

初一到初四,一般家庭基本上是不動鍋,幾乎都是剩菜熱煮。

初吃很有滋味,幾餐後,便慢慢的有點乏味了。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盤魚,它在年三十開始,每天的正餐都要將它放在桌子的中央,作為膜拜的信物,只能觀望,不能下筷。

一直待到初十五(元宵節)散節時候才能吃。

那個時候,平民階層沒有電冰箱,為了使信物不變餿,在過年前的時候便將魚開膛剖好,油炸成形後裝盤,上面不放任何調料,素顏的每餐上桌,然後隔三差五的上籠蒸至。

寓意:年年有餘!

另一食物直今都還令我還無法釋懷:(油炸剝皮豆腐),將豬肉剁碎加入適量料酒、冬筍、綠豆粉絲、香菇、芡粉攪拌在一起做餡;

而後,將大個的油豆腐,剖開油豆腐,將餡去掉後,再將油豆腐徹底翻邊,將做好的豬肉餡填滿;

開油鍋,當然,最好用高壓鍋類型的高鍋,這樣,高溫下的油一般不會輕易外洩的。

油滾後,待回落到中溫時,將做好的油豆腐放入調稀的麵粉裡拌勻後,放入油鍋中,徐徐的炸至金黃色撈出,一道菜便出鍋了。

油炸剝皮豆腐在冷卻後,最好的食用方法,將此菜放入微波爐加熱後,或許就演驛出一盤有媽媽味道的農家菜了。

細想起來;

“俊哥” 究竟是基於一種對鄉味天然的親近?

還是一種非理性的固執,或是對童年、對逝去時光的一種追思和緬懷?

如今,

食物:帶給民眾帶來的意義早已超出了果腹層面;

食物:依託著民眾太多的情感,她的美好是一種集合了視聽感官以及心理的複合風味。

食物:讓人們忘卻地理座標,忘卻物換星移;

感受和沉浸在當下,一如昨日時光重現。

(3)玩

梁實秋說:孩子們須要循規蹈矩,否則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過年時節可以沫恩解禁,任意做孩子狀。

我們的少、青時代的年三十晚上;

沒有電視,更談不上春晚;

基本上都是在電影院裡觀看晚場及晚晚場的電影方式度過的。

年三十的晚飯後;

結群的夥伴,相約陸續集結;

首先,沿著中山北路至中山南路,到達雁城路雁峰公園附近的東方紅電影院;

回返,至和平南路到達解放路的紅旗影劇院後,繼續沿著解放路與中山北路的工人電影院;

所有的路程都是在鞭炮齊鳴的氛圍中度過的,小鋼炮、沖天炮、彩珠筒……

那時候,過年的晚上,

幾條熱鬧的大街幾乎是沒有機動車輛通行的,湧動的人群密密麻麻,大家都在一邊行走一邊燃放煙花;

偶爾,稍為調皮搗蛋的“青年徠仉”時而將沖天炮有意向人群中點放;

年三十的晚上,大街小巷隨處都是振聾發聵的鞭炮聲。

盡興後;實際上,也就到了觀看夜場電影的時間了。

電影票是在幾天前就排隊購好的,凌晨的電影最有吸引力,一票難求。

記得有幾個春節,天氣睛朗,進步和工人電影院在冬天的都開放了露天夜場,仍然是通宵達旦的放映電影。

1978年春節期間,一部在 “文革” 時期被禁止放映的老電影《劉三姐》復放後,風靡一時,觀看該片兩、三場的觀眾是官方統計出來的平均數。

至今,舞臺以方圓兩公里的陽朔風光為依託,在美麗的灕江水域,以十二座山峰,廣袤無際的天穹為背景。

以自然造化為實景舞臺,放眼望去,灕江的水,桂林的山,化為中心的舞臺,演出把廣西舉世聞名的兩個旅遊文化資源——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說進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機的溶合,讓陽朔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4)理髮

舊時的風俗,正月裡不理髮。

臘月三十日前,男女老少們都要完成一項迎新年的舉措:剪頭髮。

那時候,是沒有髮廊的概念。

那時候,有一點理髮的手藝,並且在業餘時間裡,能夠幫助完成對鄰居、好友理髮的,您絕對是一個受人尊重的貴賓。

大華、三八……等大大小小國營、集體理髮店,擔負全市民眾的剪頭髮工作。

理髮店工作人員,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般待遇,普遍受人尊敬;

在那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代,某些長相甜美並且手藝出眾的女生,絕對是大眾偶像級女神。

偶爾,能夠得到女神惠臨的服務,幸福感頓時爆棚。

(5)穿

年二十九,洗淨一年來身上沾染的汙穢,換上嶄新的衣裳;

試圖通過改變一箇舊的形象,來換取一個新的開始。

舊時的沐浴,大家基本上都是到公共澡堂及大型國有企業的澡堂洗浴的。

冬天,澡堂裡面的靠牆一邊集中堆放著各自的衣服,另一邊,氤氳的熱氣使人感到有點窒息;

冼淨後,邊擦身子邊與熟悉的人聊天,朦朧裡,一群人白花花的裸體。如今想起來,曾經的記憶或許有點似農耕時期的文明情景。

換上特意為過年置辦的新衣裳,走在大街上;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今天:

年邁的我們,不能夠將過去的某段時光遺忘的時候,就好好地將她窖藏於心。

封印在某個不易觸碰到角落,午夜闌珊的時候,獨自悄悄地想起……

20.02.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