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感受著不同的幸福 (4) —雁城俊哥

請接上集.謝謝關注

味覺:感受著不同的幸福 (4)

—雁城俊哥

(09)

自古至今,美食家可是數不勝數!

孔子是聖人,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可不要誤會他是素食主義者,實際上,他對吃是很講究的。

關於吃,他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包括其它記載的言語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孔子其實是個無肉不歡的人,而且他對吃的講究,涉及了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簡直是常人所望塵莫及的了。

後世人總是把曹操理所當然地當作奸臣,不過稍微瞭解過他的人,都知道他實際上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不僅對酒文化頗有心得,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飪。

《四時食制》中曾寫過曹操對魚的研究,他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都很詳細地講解了關於魚的產地和食用方法。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

鱣魚,大如五斗奩,長丈,口頷下;

常三月中從河上,常於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酢。淮水亦有。

曹操是一個特別愛吃魚的美食家。

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也是過著裘馬清狂的日子的。

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權貴階層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裡,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過生動的描寫。

有一陣子他特別愛吃生魚片,經常寫到關於生魚片的詩句: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豉化蓴絲熟,刀鳴鱠縷飛。

蘇軾的美食家領袖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腿、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就算沒吃過也都聽過吧 ?

蘇軾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嚐了各種水果,楊梅、蘆柑、荔枝、龍眼、橄欖、檳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

這當中,蘇軾尤其喜歡荔枝:

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最牛的,是他不僅喜歡吃,還會研究、發明,比如他晚年發明的:

東坡羹;

便是以材料春筍、齏粉、薺菜、蔓菁和蘆菔,用一口斷了腿的破鼎,在田野間製作的。

明朝的張岱出生於官宦之家,是個精於吃喝玩樂的公子哥,他是少見的樣樣精通的人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簫弦管,蹴鞠彈棊,博陸鬥牌,使槍弄棍,射箭走馬,撾鼓唱曲……

這樣一個全才,自然也不會放過美食,而且他的研究都是十分深入的,特別是對於螃蟹的吃法。

每到十月,張岱就會和友人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致情形是:一人分得六隻蟹,輪番煮著吃。

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醉蚶,用鴨汁煮;

水果有謝橘、風慄、風菱,

蔬菜有兵坑筍,喝的是玉壺冰,主食是新餘的粳白米,漱口也有講究,用的是蘭雪茶。

瞧瞧這一頓,上層階級的飲食就是不一樣,講究得讓人望洋興嘆了。

金聖嘆:

清代傑出的文學批評家,他生活清貧,狂放不羈,堪稱冷幽默的大師。

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貪賄浮徵,金聖嘆和一些友人,一共召集了有千餘學子,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

結果惹惱朝廷,被抓起來,處於凌遲。

關於他臨刑前的故事有許多版本,大致就是金聖嘆神情自若,甚至還叫嚷著:

花生米與豆腐乾同嚼,有火腿滋味。

還有版本說他最後給兒子的遺言,竟然是一味菜餚的配方。

就衝金聖嘆這種臨死前還惦記著吃的精神,不給他一個美食家頭銜都過意不去。

袁枚:乾隆年間著名詩人和詩評家,同時,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他撰寫了一部被譽為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隨園食單》。

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

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餚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嚐都有所涉及。

神奇的是,袁枚雖然寫了這麼詳細的烹飪專書,但他本人卻是奉行 “君子遠庖廚” 的守則:他一道菜都不會做,也算是吃貨界的一大檉傑。

袁世凱是民國名副其實的 “吃貨”,特別愛吃鯉魚,非開封北面黑崗口的黃河鯉魚,認為其它地方的魚無法與之相比。

被朝廷開缺回籍後,吃不上黃河的鯉魚了,這時候,淇縣縣令送來了淇泉的鯽魚,尺把長,肚子大,肉質肥美異常,袁世凱一吃,大為讚歎。從此和淇鯽結下了不解之緣。

得知袁世凱到北京做了大總統後,淇縣知縣知道袁總統的這一嗜好,專門讓人用網捕撈淇鯽,用原來的水,放在缸中餵養,再送到衛輝,用火車運到京師。

袁世凱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是淇泉的鯽魚或者黃河的鯉魚。

(10)

創建於1919年的大三元酒家,

不但在廣州名氣大,而且在東南亞一帶也享有盛譽。因此,一些名流士紳都以在大三元飲宴為榮耀。

名菜有:太爺雞、紅燒大裙翅、鐵板麻花雀、冰梅百花蝦、富貴石榴雞、龍鳳鴛鴦球、香酥炸蟹鉗……

名點有:架英豬油包、蠔油叉燒包、影美雞蛋撻、馬賽克蛋戟、蜂巢荔芋角、透明雞蛋糕、雪花凍蛋卷、安蝦鹹水角……

紅燒大裙翅:是大三元的傳統招牌菜,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要花60塊銀元才能吃得上這道菜。

選用老虎鯊、鱘頭鯊等上等裙翅作原料,需經煲翅(即浸發)、滾煨翅、烤翅、上翅等幾道製作工序,在火候和烹製時間上都極為講究。

烹製出來的翅,拿筷子夾起任何一根,兩端都能自然下垂併合攏成橢圓形為最好,否則便說明過硬或過軟了。

此菜湯清味鮮,香滑而不膩口,一直被列為粵菜中的上品。

大三元酒家原來只是一家經營粥粉面的小食店。

抗日戰爭前夕,廣州城內實行戒嚴,家家戶戶很早就關燈睡覺了。

有一天晚上,一個有一段時間沒吃過東西的乞丐摸黑溜進了小食店,光線黑暗使他不能看清店裡的情況。突然“咣噹” 一聲,把桌子上的筷子全弄散在地,驚動了小食店的老闆。

老闆與乞丐交談後,見其可憐,把他

留下來幫自己打工。老闆有一個親戚在南洋開橡膠園,可是卻沒有兒子,而且身體有重病,並且,可能不久於人世。

乞丐在小食店呆了一段時間後,老闆認定他是個憨厚老實的人,就把他介紹給其親戚。

到了南洋以後,這個乞丐仍然是勤勤懇懇的工作,橡膠園主決定把產業給他繼承。

乞丐一夜暴富,並沒有忘記小食店老闆的提攜。他交代好有關事宜後,就連忙乘船回到廣州。來到以後發現小食店已經不存在了。

經過四處打聽,才得知那老闆為了躲避日本鬼子把鋪子關了,回到台山老家。

於是,乞丐又來到了台山,正準備乘人力車去打探時,卻無意發現那車伕原來是老闆的家人。

經過乞丐的一番勸說,老闆決定重出江湖,兩人一拍即合: 共建大三元酒家。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長堤失去昔日商業天堂的地位;2012年,長堤大馬路的定位改變了,大三元酒家原址已改建成民間金融街工程部。但備受關注的大三元酒家還能不能重新進駐 ?

食客們試目以待。

1883 年,24 歲的汨羅人甘長林在長沙藥王街口開了一家麵粉館,取“長治久順”之意: 甘長順

開張伊始,粉面館生意頗為興隆,但不久,因資金短缺和市場蕭條,經營出現危機。難以經營之際,恰逢街坊 “童廣興檳榔店” 老闆童老先生的生日,預訂了1000碗壽麵。

甘長林選取上好麵粉加入雞蛋,精心做碼,大開流水席面,此舉措後,甘長順麵條招牌開始在長沙城裡家喻戶曉。且後,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甘老闆善待夥計,充滿著人文關懷。作為對老闆的回報,甘長順店員的工作效率同樣的是滿滿正能量。

《長沙市志》史記:

(1)麵館裡的滷菜由大師傅在完成

自身的工作之後,利用業餘時間做成的,當然需要店員做下手配合。每月盤底後,利潤由大師傅負責分配,所有的店員都有份。

在當時的長沙市餐飲業裡,甘長順的夥計們待遇是最好的。

(2)麵館裡客人吃剩的食物作為潲水,統一由養豬戶收取,每年底,養豬戶依照慣例送兩頭肥豬贈送給甘長順麵館,而甘老闆卻全部將其分割至店員。

甘長順成立10週年之際,又恰逢光緒帝20歲御壽,甘長順再次打出祝壽招牌,免費供應壽麵一天,從而名揚天下。

1920 年,16 歲的甘壽鵬子承父業,接手掌管甘長順,經大力整頓,甘長順麵條注重質量,講究用料,堅持薄利,服務熱情,經過市井相傳,當時長沙市的市民以飲食甘長順的粉面為榮。

蟹黃面、寒菌面亦由該店起始,後逐風行全市。

湖南督軍、著名美食家譚延闓最愛吃甘長順的雞絲火面,常傳話 “靜街”帶隨從馬弁赴甘長順吃麵。

譚延闓在南京被任命國民政府主席後,病中迎來50歲壽宴,隨從特意

差人帶來甘長順的雞蛋麵。席間,譚主席親自進入廚房體恤下屬,得知鍋中是甘長順的面,主席熱淚盈眶,遂寫下:

四水三湘眼底藏,千絲萬縷鍋中沸。

抗日戰爭時期,炮火損毀了長沙古城,戰火中甘長順的招牌屹立不倒,通過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的鏡頭,甘長順的招牌出現在《紐約先驅論壇報》頭版;

瞬間傳遍全世界

1956 年公私合營,“甘長順”由國家贖買。“文革” 中改名 “東方面館”。

1986年,恢復了“甘長順”的名號。

(11)

食物烹飪的過程,似佛車站兩列行駛不同方向的列車,一邊是豪華精細的烹飪方法,而另一邊則是原生態的自然烹飪方式。

但是,兩者所追求的目標卻是一致的,即將食物轉化成美食。

白巖松說過:無論多麼不平凡的生命,最終都要歸於平凡的柴米油鹽醬醋。

今天,我們行走世間,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口音隨著文化的普及,差距在日漸縮小。而服飾、外貌等由於大眾審美的趨同,更是難以辨認地域色彩。然而有一個東西卻很難改變,它深入我們的血液和骨髓,它就是我們的飲食嗜好。

“俊哥” 及同時代的人,大都經歷過物質單調匱乏的年景,基因裡有對脂肪類食物的天然好感。

飲食習慣成型於幼稚時代,儘管隨著年紀增長以及社會的進步,今天,仍然難以擺脫動物脂肪的致命誘惑。

如果很多天不沾葷腥,就會在感官上的引起的不適,彷彿日子過得寡淡無比,自然而然的想起過去,娘在世的時候,做的臘肉;

那種在口裡就讓人目眩的纏綿,以及細小顆粒狀的油脂在牙齒間迸裂的快感,至今都難以忘懷,甚至於夢裡都依稀還能感受到。

水土不服,是對異鄉飲食環境的排斥和不接納。無論吃遍山珍海味,嚐遍美味佳餚依然是不能獲得。曾經的經歷,不知不覺的變成了一種頑固的味覺記憶,自然而然地影響一生的食物選擇。

今天,無論身在何方,廚房裡呈現得最多的那道菜永遠是故鄉的風味。

無論口味怎樣變換,娘曾經做過的家常飯菜,那留在味蕾上的餘味將會影響其一生的味覺。

無論遇到佳餚有多麼的香氣撲鼻,娘曾經做過的家常飯菜餘香將會影響其一生的嗅覺。

我們窮其一生追求的幸福,不在過去和未來,就在我們的生活裡:

眼中情,碗中餐,身邊人。

人生擁有最幸福的事,在平淡的日子裡,和你爰的人在一起,分享著簡單的食物!

20.02.22

謝謝關注

(01) 辭海

(02)資治通鑑

(03)千家詩

(04)古文觀止

(05)古文辭類纂

(06)菜根譚

(07)讀人記.韓小惠

(08)品人錄.易中天

(09)美食家.陸文夫

(10) 酒徒.王安憶

(11) 故鄉的元宵.汪曾祺

(12) 津門眾生相.馮驥才

(13) 至味在人間.陳曉卿

(14) 你得活出自己的樣子.季羨林

(15) 我與酒.莫言

(16)《長沙市志》

(17) 醉酒,人生一樂也.蔡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