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我已經很多次的看到這個說法了,雖然具體說法有些出入,但大多數的文章中記載的都是“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原本很無厘頭的一句順口溜,居然眾多烹飪愛好者把它當成這個世界的真理。但凡有人提出異議,就擺出一副“你懂個啥”的居高臨下的姿態來。對此,我也只能呵呵了。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其實以前我也和一些偏執者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最終我都會被罵聲淹沒。為何這個說法存疑,來源存疑,口味更存疑的所謂俗語,卻被他們奉為金科玉律呢?當我表示懷疑時,人家隨口來了一句“你算老幾?敢懷疑老廚師的說法?”或者“我也不知道誰說的,但就是有這說法,你去百度呀…”,我也就灰溜溜的敗下陣來。


而在我看來,實際上所謂的“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這個說法,無非是代表了一些地方的口味罷了,就好像月亮繞著地球轉是真理,但如果你說地球或者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那就是純粹的扯淡了。這個說法或許在當地成立,但如果放眼全國,那就變得一點道理都沒有了。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第一,豬不椒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豬不椒(還有豬不姜的說法,這個就更不值得一駁,讓人笑掉大牙)這個說法可以說是廣為流傳了。有的人信誓旦旦說豬不能放花椒,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飲食習慣。當我問他這個老祖宗是誰時,他又甩給我一句:“你去百度呀。”問題是我百度不到啊,親!


實際上,古今的菜譜中拿花椒搭配豬肉的太多了!隨便一舉就是一大堆例子。雖然早期的花椒多用來清潔空氣,定情和祭祀使用;但從魏晉開始,花椒就已經廣泛用於調味了。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花椒烹飪豬肉的記錄,比如最常見的五味脯,就是用五種味道的調料:蜜,花椒、生薑、橘皮和豉汁來燉爛豬肉,冷卻後切成薄片蘸醋而食。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魏晉南北朝時燉豬肉是少不了花椒的

除此之外還有缹豚法:

(豬肉)於銅鐺中缹之。一行肉,一行擘蔥、渾豉、白鹽、姜、椒。如是次第布訖,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恣意飽食。

豬肉放入銅鍋中,加蔥,豆豉,鹽,姜,花椒一層層交替鋪好,下鍋加水慢燉,肉呈琥珀色時即可暢快的吃了。《齊民要術》中豬肉加花椒的吃法舉不勝舉,那麼,賈思勰是不是你的祖宗呢?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易牙遺意》中的千里脯有點像現在的皮凍

到了元明時朝,以花椒搭配豬肉的菜就更多了。比如《易牙遺意》的千里脯就是如此。簡單的說就是把豬肉和鹽,濃酒,淡醋,花椒,茴香先醃一晚上,然後用大小火交替熬燉直到湯幹即可。除此之外,本書中還記載了名菜臊子蛤蜊。具體做法是把豬肉先切成小塊,加些酒煮到半熟,放入醬油,花椒,砂仁,蔥白,鹽,醋,再下綠豆水澱粉,調濃湯汁澆在煮好的蛤蜊上即可。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所謂“汆湯肉”就是花椒水汆丸子湯

到了張瀾之的《瞥惰園集》中,更是認為花椒和豬肉搭配是妙中之絕。其中的汆湯肉,香金肉,白麒肉脯等菜餚,主料皆為豬肉,而花椒都是重要的配料。這其中的汆湯肉最具代表性,說白了就是先用花椒熬出花椒水,然後下入肉丸煮熟,加鹽調味即可。所以,從古至今,花椒和豬肉就算不是絕佳CP,也算是很平常的搭配了,這些都是在古籍中可以查到的,怎麼到了現代反倒變成“豬不椒”了呢?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只代表你口味的一句話,你偏要把它當真理,那四川的麻辣香腸是不是不能吃了?唐山京西八大碗中的花椒肉還不能吃了呢?


羊不料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鹽池灘羊

羊不料這個說法也廣為流傳,我曾經在內蒙就聽牧民大哥說過,但我不認為他是錯的。為什麼呢?優質產羊區的優質羊種,比如新疆的巴什拜羊,塔里木小山羊,寧夏的灘羊,內蒙的烏珠穆沁羊,燉的時候別說放大料了,放任何香料都是糟蹋東西。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所以真正的優質羊肉只需要清水和一把鹽,燒出來鮮香四溢,好吃到吞舌頭。但是在內地,當地出產的羊肉不放香料能吃嗎?羊種的不同決定烹飪方法的不同,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單縣羊肉湯裡就有大料,東北,天津和安徽很多地方羊肉湯裡都有大料,陝西的水盆羊肉裡也有大料。我不沒見哪個人到人家餐館裡去掀桌子,指著老闆鼻子罵說他是糟蹋羊肉的吧?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江浙各地皆有的紅燒羊肉

大料本身氣味兒比較厚重,特別提肉香,如果碰上品質不好的羊肉時放點大料有什麼稀奇?而且羊肉的做法也不光是燉湯,江南一帶的紅燒羊肉,新疆的紅燜羊肉,哪個裡面沒有大料?八角,桂皮,香葉,草果,丁香,紅燒羊肉哪一樣是少得了的?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羊肉滋補湯

至於說大料和羊肉犯衝,那就更是無稽之談。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記載的羊肉做法中大多都有茴香(大料古稱茴香,不是現在的小茴香)。《飲膳正要》這本書可是偏重於藥膳性質,給皇帝貴族調養身體的。如果大料和羊肉犯衝,這幫子錦衣玉食的哪個饒得了他?


牛不韭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回族的牛肉韭菜餛飩

說實話,我都不稀罕駁它。說這話的首先不會是回族,其次也不會是兩廣潮汕人。為什麼呢?牛肉韭菜餡的包子,餃子,餛飩,對回民來說不是很常見的美食嗎?有什麼好稀奇的?誰告訴你牛肉不能碰韭菜的?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潮汕等地的牛肉湯,牛雜湯裡基本都要放點韭菜提香。而韭菜炒牛肉,韭黃炒牛肉更是常見的家常小菜。怎麼現在你一句話人家就不能吃了?從口味上解釋不通後,網上很多人就認為牛肉和韭菜都屬於發物,同吃會激發疾病,而且還有可能出現過敏。你可以問問你身邊的潮汕人和回民有沒有這回事?是不是潮汕人和回族天天頂著一臉紅疙瘩?


牛肉和韭菜的結合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周朝的宮廷廚師把牛肉製成醢,也就是發酵的肉醬。周天子在吃的時候都要調入韭菜末或者薺菜蒩(酸菜)的。其後牛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很少用於食用。到了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牛肉的菜譜才大量的出現,這其中不少都用到韭菜。還是那句話,《飲膳正要》是一部食療書。敢讓皇帝犯病和過敏,他忽思慧屬貓的嗎?有九條命可以隨便霍霍?


魚不蒜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粵菜名稱蒜香蒸魚腩*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我先不說什麼,千萬不要讓“魚不蒜”這句“真理”讓老廣聽到的話,怎麼了?蒜香蒸魚腩不讓吃了嗎?然後江浙漁民也會不高興,怎麼啦?蒜子燒大黃魚不能吃了嗎?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看看裡面有多少蒜

這還不算,蘇錫常地區燒黃鱔的時候一定要放大量的蒜,燒出來蒜面面的,香香的,比黃鱔都好吃,黃鱔算不算魚呢?而且在江浙一些地方就算燉魚湯的時候也會放蒜,你是在說魚米之鄉的人不會吃魚嗎?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川菜中的酸菜魚和水煮魚,東北的垮燉雜魚哪個裡面沒有蒜。我想了想,估計是遼菜傳出來的魚不蒜這個說法吧,因為我在大連吃的燉魚裡還真就沒見過蒜。其實從全國範圍來看,無論海魚還是淡水魚,放蒜不放蒜都只是代表了當地的飲食習慣,根本就沒有什麼代表性,為什麼要把它當真理呢?


寫在最後


我可以站到這裡肯定的說:這句俗話絕對不會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它的成型不過也就百來年。因為直到清代的食譜中也一樣沒有這種豬不椒一類的限制。而且我查遍資料,都無法確定它出自何書,到底是哪裡說的?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無人知道。但反覆的洗腦讓偏執的人只願意相信這是真理,他們往往會甩一句:就是老廚師說的,你算老幾?呵呵,我差不多30年的餐飲經驗,師傅師叔都是大師傅,從來沒聽過這種說法,你說的是哪個老廚師?能讓我認識一下嗎?


所以這個老廚師是誰,根本就不重要。所謂偏執,就是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罷了,虛構一個出來又何妨?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最初的水煮牛肉可不是這樣

現在的餐飲早已經是一日千里了,不信你可以回頭看一下三四十年前的餐飲錄像。同樣一道菜,當時到現在起碼更新換代了幾次了。我就曾經見過一個日本電視臺九十年代初拍攝的水煮牛肉,做出來就是粘噠噠的一大碗漿糊,芡濃的像鼻涕,放到現在一定會被客人掀桌子。可在當時,卻是一位川菜的特級大師做出來的,大家也吃的不亦樂乎。


你能說川菜大師沒水平嗎?不能吧,只是因為餐飲發展了啊。既然餐飲在飛速進步,那你還在偏執的認為“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就是真理,還有什麼意義呢?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醒醒吧,大清早就亡了。

我是瀾饞食記,愛美食愛生活,熟知中外家常小菜,廚房秘籍。為人耿直,只說乾貨,杜絕忽悠。喜歡美食文化和廚房家常美食,每日(屁)更新深度吃文,關注我!從我這裡學到的可以讓你成為餐桌上當仁不讓的焦點。

“豬不椒,羊不料,牛不韭,魚不蒜”,真的就是不容反駁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