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數字經濟將如何“迎難而上”?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將如何“迎難而上”?

編者按:本文選自 Menabytes ,原文標題 Covid-19 will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digital economy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作者 Khaled Talhouni。

疫情影響下,我們處在百年一遇變革的風口浪尖上,社會和經濟將會被飛速重塑,數字經濟將迎來蓬勃發展。當前危機會帶來怎樣的複雜局面?危機結束時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在這裡我想談談一些初步的觀點。

疫情影響深遠

經濟低迷會促進創新和效率的提升,要麼是創新型公司加速發展,要麼是應對低迷市場的新公司不斷湧現。

2008-2010年的經濟衰退中,創新型公司飛速增長,這些公司重塑了它們所處的行業,後來成為了世界上家喻戶曉的企業。

疫情之下,數字經濟將如何“迎難而上”?

在2008-2010年的經濟低迷時期冒出的科技公司

數字經濟越發深入人心

現階段實行的全球性和區域性的封鎖限制措施所產生的影響顯而易見。隨著世界各地的線下零售門店接連關閉,數以百萬的人,特別是新興市場中的人們,紛紛擁抱數字經濟。此前從未網購過的消費者,現在到網上買藥品了。平時很少接觸電子商務的人,現在也都轉向線上買東西了。

消費者對貨到付款的依賴正在減弱,尤其是在中東地區,因為供應鏈受損意味著電商不能再承受貨到付款業務帶來的退貨和訂單取消問題。一旦社交隔離措施在未來幾周或幾個月內取消,那麼將會迎來已經適應線上購物的新興群體,這種“粘性因素”無疑將推動購物體驗的變革。

這是最直觀的影響,但我從長期來看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將會如何重塑我們的產業。換句話說,在新形勢下把企業做成功的關鍵是搞清楚疫情的後續影響有哪些,以及這些影響對企業家和投資者而言意味著什麼。

線上與線下渠道的變革

在這個特殊時期,那些還未能建立線上渠道的傳統零售商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次危機將推動以下發展:

首先,全渠道零售將會增長,線上和線下將協同發展,線上不再是簡單的實體店的延伸。總體來說,實體店數量會大大減少,購物體驗將決定什麼樣的實體店能活下來。

其次,在經濟衰退的大環境下,消費者對價格越發敏感,越來越多的人會轉向方便比價的線上購物平臺。

直面消費者的產品(即高度定製的個人品牌產品)主要利用線上平臺銷售,基本上沒有傳統零售業成本高昂的問題,如果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成本優勢,將會蓬勃發展。

消費者將較少關注品牌是否有名,而更多追求產品的質量和價格。快消品、時裝、眼鏡等行業最可能出現這種狀況。

第三,中東、北非地區等其他新興市場的電商面向的群體主要是高收入階層。隨著數以萬計的消費者在經濟衰退的形勢下接觸線上購物,這些地區將迎來針對所有收入階層開展電商活動的難得機會。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我們應創造更全面的購物體驗,在這種體驗中線下實體店的比例會有較大的降低。

餐飲行業

餐飲業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種變化無疑還將繼續進行下去。

其中一個最直接影響是,餐飲門店、外賣和餐飲聚合平臺在短期內將面臨困境。從長遠來看,傳統餐飲業的動盪將帶來就餐體驗的變革。餐飲業還將朝著提高效益的方向發展,將重點放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實體設施上(餐廳、分店等)。餐飲從業者將尋求利用這些固定投資建立新的收入來源,同時推動增長。

餐飲業的機會將取決於從業者能否快速高效地建立品牌,使其線上和線下業務並舉齊飛。餐飲品牌的生命週期將加快:線上品牌將越來越多地利用雲廚房模式,以及餐飲聚合平臺在獲客渠道方面的投資。

線上品牌將依託這些優勢,尋求發展顧客可深度定製的全新餐飲體驗。這些品牌創立的初衷是以非常便宜的配送價格,把飯菜送到食客手上。所以它們可能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可能也會在市場的選擇中快速消失。

跟零售業一樣,餐飲業也會將線上和線上融合,餐飲業的實體門店將會變得越來越少。餐飲從業者會讓店面物盡其用,將店面兼作線上品牌的廚房,把它租出去,以提高門店的投資回報率。

就業方式的改變

僱主和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將大量裁員。第二階段的影響是,這些被解僱的人將以合同工或非長期僱傭的方式返工,因為公司希望通過線上平臺服務顧客,而線上平臺有利於自由職業者。

在上次的經濟蕭條中,中東地區和新興市場沒有看到這種情況,但在較發達市場發生了。鑑於中東和北非的監管政策最近發生變化,我們會看到替代平臺的興起,幫助企業與自由職業者對接,尤其是白領階層(設計、翻譯、編程、營銷等等)。

此外,我們還將看到人們物盡其用的新方式(類似於人們通過 Airbnb 做民宿服務、通過 Uber 載客賺錢)。我認為事情會朝這個方向進一步發展,具體是發展會趨向何方目前無從知曉。

供應鏈本土化將是熱點

這次危機表明全球供應鏈很容易就被影響。企業和政府會尋求將部分產業鏈本地化,經濟和市場終將重塑。整條供應鏈的生產交易——尤其是農業科技產業和健康產業的本地化過程中,將會有怎樣的公司脫穎而出?大家拭目以待。

編輯|羅林淇@36氪出海

頭圖|Pexe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