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活法》,人生從此不寂寞

讀《活法》,人生從此不寂寞

(日本)稻盛和夫【著】

曹岫雲【譯】

通過讀書學習,並付諸實踐,改變自己。命運由自己控制。有相同志趣者可關注。謝謝。——作者。

稻盛先生一生推崇"敬天愛人"的思想,這種思想則來源於"陽明哲學"。陽明哲學歸納起來,主要是"四句教":

(1)無惡無善心之體:開悟後的陽明先生與釋迦牟尼一樣,他發現,吾心即真理。【致良知】

(2)有善有惡意之動:天理與良知雖是無善無惡,但是觸景生情之後的喜怒哀樂,卻有善惡之分。

(3)知善知惡是良知:意念有善有惡,良知則像24小時工作時的雷達隨時偵測意念的動向。

(4)為善去惡是格物: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

序言

(1) 混沌的時代中追問人生的意義

我們生活的年代尚不安寧,雖然物質富裕,能夠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但是精神世界卻是空虛的。衣食豐足,禮儀卻欠缺;行動自由,感覺卻閉塞;只有努力,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能做成,但人們卻消極悲觀。

我們為什麼活著?生活的意義何在?生活應有的狀態是什麼?本書將一一給出答案。

(2) 人生的意義在於磨練靈魂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在哪?稻盛先生說:提升心性,磨鍊靈魂。

今天比昨天做的好,明天比今天做的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摯的努力、不懈的工作、紮實的行動、誠懇的修道,在這樣的過程中體現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

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常常怨恨自己為什麼受這麼多苦難?殊不知,這些苦難才能磨練我們的靈魂,提升我們的人格。把苦難看作考驗、看作機會,我們需要這樣來思考問題。

(3) 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

人的靈魂可以被磨鍊,也可以被汙染,人的精神可以變得高尚也可以變得卑微,這取決於我們的人生態度,也就是我們應該怎麼度過一生。有才無德就難免誤入歧途,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實業界也是一樣,有人為了利潤,為所欲為。

有才能的人幹壞事,這是為什麼?越是有才華的人,越需要人生的指針,依靠它沿河正確的方向前進。這個指針就是我們所說額"理念"、"理想"和"哲學"。

"人格=性格+哲學"。與生俱來的性格,加上在人生道路上學習到、領悟到的哲學,兩者相加就形成了人格。【先天的性格和後天的哲學】最終決定人格的還是後天學到的哲學。那麼什麼是我們需要的哲學呢?非常簡單,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

做人做事,都需要將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也就是說,不可以說謊,不給他添亂,要正直,不貪心,不能只顧自己等等。

一個人才能或許有限,但是隻要不違背道德規範,他成功是遲早的事情。

(4) 人生真理在勤奮工作中領會

那麼,怎麼樣才能提升人格呢?修身養性該怎麼做呢?天天勤奮勞作就足夠了。【"精進",就是拼命工作、心無旁騖、埋頭眼前的工作。這是提高心性,磨鍊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一般人認為,勞動的目的是獲得報酬,勞動不過是謀生的手段,幸福的生活應該是少勞動,多享受。甚至認為勞動是不得不幹的苦差事。實際上,勞動能夠剋制慾望、磨鍊心志、塑造人格的功效。勞動不僅是為了生存、為了溫飽,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不需要讓仙道修法一樣脫離世俗,在工作現場就是最好的磨鍊意志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每天認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獲得幸福的人生。【工作或勞動中修行,這一點大家一定要銘記。】

(5) 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

怎樣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用下面這個公式來說明: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就是說,人生或工作的成果是由上述三要素相乘而不是相加獲得的。

首先,所謂能力,或者說才能、智商,是先天的資質,包括健康以及擁有運動神經等;熱情是指工作的幹勁和努力程度,這是後天因素,也可以由人的意志掌控。【能力和熱情是0-100之間變化】

三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甚至說,"思維方式"決定了人生的結果。思維方式主要包括人的心態、人對人生的態度,包括前面講到的哲學、理念和思想。【思維方式是-100-+100之間變化】思維方式也可能是負值,方向不對,思維方式就是扭曲的,就不可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正面的"思維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總是積極向上;有建設性;有感恩心;有協調性、善於與人共事;性格開朗、對事物持肯定態度;充滿善意、有同情心、關愛心;勤奮;知足;不自私、不貪婪等等。

(6)"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則

時刻不忘上述正面的"思維方式",發揮天賦的能力,傾注全部熱情,這就是人生獲得巨大成果的秘訣,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因為這符合宇宙的法則。

你心中描畫怎樣的藍圖,決定了你將度過怎樣的人生。強烈的意念,將作為現象顯現——這就是"宇宙法則"。

就是說,你心中想的好事,是善念,你的人生就將是美好的;你總動壞腦筋,充滿邪念,你的人生就不會順暢。這條法則在宇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心中所想"不會立即產生結果,但是長期來看,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按照自己心中描繪的那種景況。

(7) 不斷帶給人類睿智的"智慧的寶庫

歷史上偉大的人物,他們之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都是日積月累、忘我工作取得的。但他們似乎受到了什麼東西的啟迪。如何才能打開智慧寶庫呢?除了傾注燃燒般的熱情,持續付出真摯的努力意志別無他法。就是說,要想獲得成果,必須懷抱善念拼命努力,對於這樣的人,神靈才能給予他火炬,照亮他的前進之路。

(8) 嚴格自律的"王道"人生觀

人類已經找到了"智慧的寶庫",依靠科技創造了高度的文明,享受了富裕的生活,但也帶來了其他問題。比如說,環境問題,正逐漸危害著人類自己。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人生態度提出更高的標準,並不斷嚴格自律。勤奮、誠實、認真、正直…….嚴格遵守這些單純的道德和倫理觀,將這些作為自己不可動搖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態度的根基。

第1章 實現理想

(1) 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才可能到手——一條人生法則

生活中,"事不遂願"的事情時有發生,於是,人們常常會覺得事情不會照著自己想象的樣子發展,進而會認為是天意,產生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一個人心中,描繪的事情或心中的願望,會如願地在人生中出現。因此要想做成事情,首先要思考"要這樣、必須這樣",這種願望比誰都強烈,熱情達到燃燒的程度,這比什麼都重要。

稻盛先生引用了松下幸之助的"水庫式經營"理論,來說明自己要的東西只有主動追求才能到手,未雨綢繆,只有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注:"水庫式經營":是指"經營要留有餘地"的思想,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永續經營提供了重要的保證,是值得我們的民營企業經營者借鑑和學習的。它說明:做任何事都要保留一點空間、一點彈性,以應付緊急狀況,只要遵循此種方法,隨時做好準備,各項資源都能自如地運用,那麼不論企業遇到什麼困難,都能穩定地發展下去。】

(2) 睡也想、醒也想,持續強烈的願望最重要

如何做到"水庫式經營"?——首先得想,其次,具體方法沒有人能教你,因為方法不是唯一的。如果內心不予呼喚,方法它自己也不會來,成功也不會來。願望是起點,但是要願望成為現實,普通程度的、隨便想想額願望是不夠的,必須是"非同尋常的、強烈的願望"。能力和努力程度幾乎相同的兩個人,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有,他們的區別的在哪裡?人們可能會說是因為運氣或者命運,甚至會說是家庭背景等等。但是稻盛先生認為是所持的願望在高度、深度、熱度、大小程度上的差異。

要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必須到"痴狂"程度的強烈願望,堅定目標一定能實現並付出不懈的努力,朝著目標奮勇前進。不管是人生還是經營,這才是達到目的的唯一方法。

(3) 將要實現的狀態以"彩色"在頭腦中呈現

事業成功的母體是強烈的願望。這種說法,可能有人認為是"精神論"。但是持續地思考、透徹地思考,你就會在事情還未發生前,就已經"看到了"他的結果。

稻盛先生先提出僅僅是"黑白"的呈現還不夠,需要"彩色"的——跟逼真、更自然的狀態。對需要的事物清晰地現象在眼前。

(4) 只要思考達到每個細節,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不僅工作中需要這種態度。在我們的人生中,想要做成某事,我們也要先描畫它的理想狀態,一直到"看見"它的結果為止。

事先考慮到事情的每個細節,讓我們在頭腦裡形成清晰的印象,那麼,毫無疑問,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就是說,你事先能"看見"的東西就能完成,而"看不見"的東西就做不成。因此,如果你祈願要做成某件事,你就要把它變成強烈的願望,一直思索到你能清晰地"看見"這件事成功時的印象為止。

(5) 成功需要縝密的計劃和精心的準備

當我們有新點子、新想法時,需要採取"樂觀構想、悲觀計劃、樂觀實行"的態度。缺乏以小心 、謹慎、周密為基礎的所謂勇氣,不過是蠻勇而已。

(6) 生病領悟真理

稻盛先生少年時生病,從中領悟出一則道理:一顆企圖逃避的心,一顆厭惡病患的、脆弱的心最終喚來了災難。正因為恐懼,結果將恐懼的事引到了自己身上。一顆消極思考的心引來消極的現實。心相就是現實本身。

(7) 心態決定命運

稻盛先生沒能考上理想大學,畢業後也沒有找到理想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工作單位跟自己想的也不一樣。處處的不如意,反而激發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結果研製出了新的產品。就這樣,在心態轉變的同時,人生也出席了轉機。此前的惡性循環開始切斷,良好的循環開始了。從中,也明白了人的命運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鋪設好的軌道上運行的。根據我們的意志,它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

命運這東西在我們一生中儼然是存在的,但是它不是人力無法抗拒的"宿命"。命運可以隨著我們心態的改變而改變。唯一能改變命運的就是我們的心,人生由自己創造。

(8) 契而不捨幹到底,結果只能是成功

只有堅信自己可能性的人,才能開創事業。所謂的可能性,就是"未來的能力"。只憑現有的能力判斷行還是不行,就永遠無法成就新的事業,不能完成高難度的工作。

有時候自己的技術水平還不能達到要求,但不能放棄,堅信自己能行,並採取不斷的努力,改進方案,做出滿足客戶要求的產品或服務。所謂的"不可能",只是現在的自己不可能,對將來的自己而言那是"可能"的。應該用這種"將來進行時"來思考。要相信我們具備還沒有發揮出來的巨大力量。【盡人事,待天命。時刻問自己——我盡力了嗎?

(9) 持續努力,變平凡為非凡

思想的力量能夠大大拓展人們的可能性。人的可能性究竟能拓展到什麼程度呢?凡是在人的頭腦裡出現"想要這樣做,想做成這樣"的願望時,從遺傳基因層次來講,這種願望大體上都在可能實現的範圍之內,就是說我們人具備把自己的想法變為現實的潛在能力。

雖然志向高遠很重要,但是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努力才行。

即使你急功近利,明天也不可能提前到來,到達你嚮往的目的地。靠著日積月累,認真總結每一天的成績,相信離我們的成功就不遠了。

(10) 天天鑽研創新,孕育巨大飛躍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從平凡變為非凡呢?這就是"持續"的力量。

不選擇捷徑,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認真、踏實地工作,積以時日,夢想變為現實,事業獲得成功,這就是非凡的凡人。

但是,說"持續"重要,並不是說"反覆做相同的事情"。"持續"和"重複"是兩碼事。不是漫不經心地去重複與昨天一樣的事情。而是今天勝過昨天,明天勝過今天,哪怕微不足道,必須不斷改進、改善。

不論做什麼事,動腦筋改進的人與漫不經心的人相比,時間一長兩者之間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11) 傾聽工作現場的"神靈之聲"

稻盛先生用了一個例子。陶瓷在燒結過程中容易出現變形,首先分析了原因,由於壓制密度不同,在燒結時收縮不一致造成變形。通過在現場的觀察,如果燒結過程中用一個耐高溫的物體壓著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那時候還沒有熱壓燒結機】工作現場是解決問題的最佳場所,現場觀察,並思考原因,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12) 人生要時時"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就是有意識地去注意,就是說,抱著明確的目的,認真地將意識和神經聚集到對象身上。人生如果不有意注意就沒有價值。我們的集中度是有限的,始終將意識集中到某一事物相當困難,但是我們要朝著這個方向,慢慢養成習慣,這樣我們就具備了抓住事物的本質和核心,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

要做成一件事,強烈的願望,認真的思考是起點。這種願望、思考的強烈程度、持續的長度,在現實過程中貫徹的認真程度,是一切成敗的分水嶺。

(13) 描繪夢想使人生飛躍

關於思考的力量,由意識地運用這種力量的重要性,前面已經談過。要讓這種思考的力量發揮作用,首先必須描繪一個"大的理想"。

一個人要靠自己的力量開創美好的人生,第一步就是要一個"大得有點過頭的"的夢想。而且要有強烈的願望要實現它。

夢想越大,離實現的距離就越大。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把夢想實現時的情景,到達夢想的過程,在頭腦裡反覆模擬演練,將他們具體化、形象化,以至於能"看見"實現過程的情景。這樣實現夢想的真實道路就逐漸清晰。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獲得種種啟示,幫助自己一步一步接近夢中的目標。

不論年齡多大,我們都要由夢想,描繪未來光明的前景。無夢之人不會由創造和成功,他的人格也不會成長。因為人格只有在描繪夢想、鑽研創新、不懈努力之中才能得到磨鍊。從這個意義上講,夢想和願望就是人生起飛的跳板。

第2章 從原理原則出發考慮問題

(1)人生和經營的原理原則以單純為好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事物考慮得過於複雜。但其實,事物的本質是極為單純的。“作為人,何謂正確?”用它作為判斷基準,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始終。經營企業或者做人做事,都可以遵循這個單純的原理原則。

(2)迷惘時的航標——“人生哲學”

“單純”這一原理原則,產生於經驗和實踐。當我們迷惑、煩惱、痛苦、困頓的時候,這個原則會成為我們抉擇和行動的判斷基準。過去判斷累積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生,今後如何選擇,將決定我們今後的人生。因此,有沒有一個明確、正確的判斷標準,我們人生的結果將完全不同。

我們遵循這樣的原理原則,事業成功就會水到渠成。

不是把自己的利益、而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貫徹這一經營的原理原則,最終使我們走向成功。

(3)決不隨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則

遵循利他的原則,事業一定會成功的,但是過程可能並不輕鬆愉快。用正確的哲學指導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但是後面必有回報,而且可以避免大錯。

稻盛先生堅持認為:只有額頭流汗。靠自己努力賺來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就是這樣單純的想法,時刻告誡自己“不起貪念”。

即使蒙受損失也不改變自己遵守的原則,這樣堅定的意志,促使稻盛先生達到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巔峰。

(4)僅是知道不行,貫徹落實才有意義

堅持原則,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有時候很難,因為人性是脆弱的,如果不刻意警惕、自我戒備,不自覺地成為慾望和誘惑的俘虜。哪怕生活中的小事,也要盡力按照原則去辦。但凡事“知易行難”,堅持下去不容易。由此可見,原理原則必須以堅強的意志貫徹落實才有意義。

(5)“思維方式”決定人生方向

人生的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個公式前面已經講過,決定因素就是思維方式。熱情與能力是必備的條件,只有思維方式朝著正確的方向,才能造福於社會,做一個有益的人。

(6)自己的人生之戲如何編演

“每一天都極度認真”——這句話非常簡單,卻是人生最重要的原理原則。

始終保持火一般的熱情,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什麼事情,一概以“極度”認真的態度面對,這樣日積月累就能創造出我們人生的價值,就能將自己的人生之戲演繹得精彩紛紜。

與苦難正面對峙,把自己逼進極限,這樣的精神狀態就能擊破“認為不可能”的成見,催生獨創性的成果。

(7)不在現場流汗什麼也學不到

“體驗重於知識”也是人生重要的原理原則。“知”未必“會”。當代社會有很多這樣的人,認為自己知道了,那真的是會了嗎?未必。成就偉大事業的智慧只能從經驗的積累中才能獲得。只有親身參與的體驗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8) 拼搏在當下這一刻

首先,認真地過好每一天,這是最重要的無論你揭示的目標多麼高遠,沒有每一天腳踏實地的努力,沒有日積月累的業績,就沒有成功。我們必須抓住每一天,“極度”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

(9)“喜歡”燃氣熱情

人根據對事情的熱情程度可以分為三類:“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任何組織不喜歡“不燃型”的人,不光自己不能很好地工作,還可能會影響到周圍的人,至少做一個可燃型的人,靠近自燃型的人以後,就能一起燃燒。

當然最推崇的還是“自燃型”的人。不能自我燃燒,還能把能量傳遞給周圍的人。富於積極性和主動性。

那如何才能成為自燃型的人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喜歡自己的工作。”

(10)戰勝自我向前進,人生大變樣。

有的人對自己的工作喜歡不起來,怎麼辦?“喜歡”和“投入”是一個因果循環的關係。如果自己不喜歡,不妨先投入進去,等到取得成果時,慢慢就喜歡上了。不管什麼工作,只要拼命投入就會產生成果,從中會產生快樂和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就會更換由更大的幹勁,產生好的結果。

誠實地、認真地、拼命地工作——這話聽起來平凡無奇,但在這平凡的語言中隱含著人生的大道理。

(11)抓住本質,複雜問題簡單化

遇到糾紛的時候,我們應該擺脫私信、利己心的束縛,找出“問題是什麼?”,然後多問問“怎麼辦?”。

(12)國際問題也不防單純化

自己做錯了事,理所當然去道歉。沒有任何的藉口,不摻入任何的個人情感。只有真誠的態度,才能贏得別人的諒解。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找出錯在哪,迅速錯誤進行反思,找到對方可以接受的道歉方式。

第3章 磨練靈魂、提升心志

(1)日本人為什麼丟失了“美好的心靈”

稻盛先生說“謙虛”是日本人的美德之一,何嘗不是中國人的呢?我們社會對於謙虛的缺失也是一樣存在的。稻盛先生認為自己的才能不完全屬於自己,是上天借來之物。因此,才能不能私用,為自己所有。

企業的領導、幹部或官員們,他們的才能無不是出眾的,有的為什麼走上不正確的道路呢?因為他們把才能據為已有,認為才能完全是自己私有的,不必為公服務,心安理得的把才能滿足自己的私慾。

(2)對領導的要求是德重於才

在人生方程式中,“思維方式”是第一位的。這裡的思維方式是指哲學、思想、倫理觀等。違規違法的精英們,他們的熱情和能力都要強於普通人,但是人格扭曲,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於任何組織的領導者,三種品質的排序應該是這樣的:人格第一;勇氣第二;才能第三。

(3)時時反省,不忘磨礪人生

當下一些組織的領導,有的才能出眾,但是道德缺失。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會說,“真不該發生這樣的事”、“一定防止再次發生”等。看不出來真摯和誠懇,看不出來領導者的人格分量。因此,對於領導者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基於明確哲學的深沉厚重的人格——謙虛執行、內省之心、抑制自我的克己之心、堅持正義的勇氣、持續自我磨鍊的慈悲之心。總之,就是必須牢記並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

教育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大的道理他們可能聽不懂,那就用最簡單的語言教導他們——不說謊,要為人正直,不能騙人,不可貪心。

(4)磨礪心志的“六項精進”

不僅領導者需要磨鍊心志、提高心性,所有人都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提高心志什麼怎麼回事呢?就是說我們在生命終結的時候要比降臨時更有價值。如何磨鍊心志,淨化靈魂呢?稻盛先生給出了“六項精進”:

Ⅰ付出不亞於 任何人的努力;

Ⅱ謙虛戒驕;

Ⅲ天天反省;

Ⅳ活著就要感謝;

Ⅴ積善行、思利他;

Ⅵ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不僅僅將這“六項精進”掛在嘴上,提醒自己實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去實踐。

(5)將感謝刻於童心的“隱蔽唸佛”

幼年時的稻盛先生,從拜佛的經歷中體會到了感謝的重要性,這種意識為他以後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礎。

(6)隨時準備說“謝謝”

生活中好事壞事隨時都可能發生,不管遇到什麼,隨時要說聲“謝謝”。遇到好事,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當然要感謝;遇到壞事,成長的機會來了,也應該感謝。也可以這麼想:感謝是來自於滿足,不滿足不會產生感謝之心。但是滿足是怎麼回事呢?跟得到的多少有關係嗎?相比是沒有關係的,有的人得到的多,反而不滿足,而有的人,雖然得到的少,卻滿足了。這可能是精神層面的事,是一個人的心態問題。不管物質條件如何,只要具備感恩的心,就能品味到滿足的感覺。

(7)喜悅要直率表露

如果說感謝之心是幸福的源泉,那麼率直之心可以說是進步之母。讓自己心裡不舒暢的逆耳之言,照應認真傾聽,如果自己有錯,那麼不是等到明天,而是今天就立即糾正。這樣一顆率直之心能夠提高我們的能力,提升我們的心志。

所謂“率直之心”。並不是別人要你向右轉你就向右轉,並不是盲目順產,而是抱著謙虛的態度,如實承認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然後不惜一切努力去奮鬥。

(8)托爾斯泰的感嘆

除了感謝之心、反省之心以外,要淨化並提升我們的人性,最重要的的一環就是抑制自身過度的慾望。“貪慾”之念最難對付,它牢牢地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不易撥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強,他能腐蝕人的靈魂,把人引向歧途。

(9)切斷蠱惑人心的“三毒”

佛教稱“貪、嗔、痴”為“三毒”。人世間的每個人都擺脫不了這三毒。不可避免,但是能加以控制。控制住慾望,也就是抑制了私信,利他之心就會抬頭。仙人後己的利他心,是人一切德行中最美好、最高尚的品格。

忘我利他,把自己放在後面,先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當這種利他心呈現時,人就不再為私慾所迷。而且有了利他的想法,煩惱的三毒就開始消解,原來“純潔的心靈”就能從庸俗的慾望中解脫出來,重新描繪美好的願望。

(10)拔“正劍”成功,拔“邪劍”滅亡

你的願望,只要出於為社會為世人的美好心靈,就一定能實現。因為,最高尚的願望一定能帶來最理想的結果。相反,基於私利私慾的“汙濁的願望”,即使一時能夠實現。一時能夠成功,最終還是會以失敗而告終。

人的一切所思所為,是非曲直,神靈都會看在眼裡。所以,如果你想獲得成功,想讓成功持續,那麼,你描繪的願望,你懷抱的熱情,都必須純潔無瑕。

因此,首先要捨棄私心,用清澈的心靈思考問題,依據這種思考撥出“正義的劍”,事業就能成功,人生就會幸福美滿。

(11)勞動的喜悅是人世最大的喜悅

關於磨鍊心志、提高心性,勤奮的勞動也是必不可少的。認真工作帶來的果實,不只是成就感和充實感,它還起到修行的作用,磨鍊人格,奠定我們做人的基石。

(12)將釋迦的“六波羅蜜”銘刻於心

開悟的方法,釋迦牟尼的“六波羅蜜”:

①佈施;②持戒;③精進;④忍辱;⑤禪定;⑥智慧

(13)每天的勞動磨礪心志

我們提升自己的人格,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艱辛的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好社會賦予自己的角色,或者對於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公務、家務、學習——都要盡心盡力,孜孜不倦,契而不捨。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磨鍊人格的修行。

第4章 以利他心度人生

(1)託缽化緣中邂逅人心之美

稻盛先生出家以後,在化緣的路上,遇到一個老婦人,她給了500日元的施捨。通過這件事,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利他之心”的精髓。“利他之心”並不是高深的理論,生活中處處可見。什麼時候人的內心會充滿深切、純淨、極致的幸福感呢?絕不是私利私慾得到滿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為開花結果的時刻,為他人盡心盡力的行為,不只是對他人有利,最後福報回到自己身上,對自己同樣有利。

(2)天堂地獄之分由心態決定

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在於人心。處於同一世界的人們,因為有沒有關愛他人的心,區分出了地獄和天堂。

(3)利他本來就是經商的原點

真正的商人應考慮人我雙贏。意思是商人經商的極致就是讓對方得利、自己也獲利。就是說,這中間包含了“自利利他”的精髓。

首先考慮到對方需要什麼?瞭解對方的顧慮,設身處地地為客戶著想,生意自然就成了。

(4)利他拓展視野

求利之心是人開展事業和各項活動的原動力。因此,大家都想賺錢,這種“慾望”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慾望不可停留在單純利己的範圍內,也要考慮別人,要把單純的私慾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層次上。這種利他的精神最終仍會惠及自己,擴大自己的利益。

比如,經營公司,不光是自己的公司要贏利,也要客戶的利益,還要對消費者、股東、地區做貢獻。另外,與自己個人相比,更多地是為家庭;與家庭相比,要更多地為地區;與地區相比,跟多地為社會,進而為國家,為世界,利他之心儘可能擴大,儘可能提升。這樣做,自然而然地就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就能看到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據此就能做出客觀的、正確的判斷,就能避免失敗。

(5)參與新事業的動機每晚自問自答

利他這一項“德行”是擊破困難、召喚成功的強大原動力。在開展新事業的時候,要常常問問自己——是­­不是動機至善、死心了無,藉機審視自己動機的真假善惡。

(6)為社會為世人勇於自我犧牲

任何的事業都可以先讓步一些,“損而後得”,“輸而後贏”,只要動機至善,事業一定會成功的。

(7)利潤知識受委託臨時保管,最終需要貢獻於社會

以利他精神賺來的錢,也要用利他的精神花出去。這樣才能“正確散財”,為社會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8)日本應將“富國有德”定為國策

對於同一件事,從善意的角度思考,還是從惡意角度思考,自然而然,兩者所導致的結果是不同的。

與人爭執時,總想駁倒對方,總想讓對方認錯,這是一種做法,也可以體諒對方的難處,大家一起出謀劃策,共同解決問題。兩種方式處理問題,結果會大相徑庭,差異就在於有沒有體諒對方的關愛之心。

(9)怎能忘記珍貴的美德

關愛和利他作為美德,我們要時刻銘記。一旦失去這些美德,剩下的只有利己的慾望,必然招致社會的混亂。

無論多大的年齡,哪怕是小孩子,首先要了解道德理念,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任何積極向上的東西,我們都需要去學習,這可以不論國界,不論古今,不論種族,等等。

(10)以德為本的人格教育刻不容緩

為什麼我們會失去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呢?為什麼我們遺忘關愛之心、利他之心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大人沒有教育孩子。沒有從小言傳身教,從每一件小事開始,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過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結果變成放任自流。只給自由,但與自由結對成雙的義務,卻幾乎不教。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參與社會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規則,我們都嚴重忽視了。

家裡的孩子從小要讓他們瞭解正確的職業觀,各行各業,因為分工不同,只有付出自己的勞動,都應該得到尊重。從小讓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或者家務,在過程中磨鍊自己的意志,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觀。

(11)別讓歷史重演,構築新日本

“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旗幟下,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不遺餘力地、無止境地追求利益和財富。這種求利無道的方式,最終必然會走向失敗。

這一點無論我們國家還是個人,都值得借鑑,時刻銘記。

(12)從自然界學習“知足”

學會“知足”。節制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貪婪之心必定會一步步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13)人類一旦覺醒,“利他”的文明之花將會盛開

不要再去片面追求經濟財富了。國家和個人的目標不是單純物質的富足,看怎樣讓大家獲得精神上的富足,這才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所謂的“知足”,絕不是安於現狀,不作任何新的嘗試、停滯不前、有氣無力、暮氣沉沉的一種生活態度。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就足夠了,多餘的多分享給更需要的人。

第5章 與宇宙潮流協調和諧

(1)主宰人生的兩隻看不見的手

主宰人生的兩隻手:一是命運;而是“因果報應法則”。因果報應要強於命運。運用好了因果報應法則甚至會扭轉命運。

(2)懂得因果報應法則,就能改變命運

命運不是宿命,可以運用因果報應法則加以改變。【舉例來自《陰騭錄》】將因果報應法則運用到生活中,積德行善,日積月累,雖然不會立竿見影出效果,【因和果相互交織,不會很快出效果】但也要堅持。

(3)不必擔心結果,因為因果必報

短期內因果報應很難應驗,但從20-30年的經歷來看,基本是吻合的。從長遠來看,誠實的人,堅持行善積德的讓你不會總是倒黴;而懶散的人,不負責任的人也不會一直榮耀。

【行善而不見其益,猶如草裡冬瓜,出自明朝《菜根譚》】,意思是行善沒有見到報答,好比草叢裡的冬瓜,即使人眼看不見,它照樣茁壯成長。

因果必報,但需要時間。記住這句話,不要因為一時不見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裡不馳不倦,行善積德,堅持不懈。

(4)宇宙的意志促進森羅萬象生生不息

因果報應法則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他符合宇宙發展規律。宇宙本身具備讓萬物向善的意志,促使宇宙一切事物成長髮展。因此,宇宙間森羅萬象都成長髮展仍是必然,我們人類自然不會例外。

所以,只要秉持與宇宙意志相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作就一定會順暢,人生就一定能幸福。

(5)“偉大之物”向一切事物注入生命

宇宙的力量,我雖然看不到,也無法測量,但我們堅信它的存在。因為有了這種力量,它決定了我們的成敗,可以消除人的傲慢之惡,帶來謙虛之德和善。

(6)我為什麼皈依佛門

稻盛先生認為,自己之所以皈依佛門,是為了再次學習人生的意義,為死亡做準備。他60歲之前,悉心專研,奮發努力,為社會做貢獻。

(7)不完美不要緊,貴在持續“精進”

出家修行是異常艱難,要達到完全守戒需要一個過程。即使沒有完全守戒,但有努力去遵守的願望,非遵守不可的想法,沒能遵守時真摯的反省、自責,這些才是非常重要的。抱著這種態度過每一天,那麼,就算到不了悟境,也能很好地磨鍊心志,得到救贖。

(8)心中存在真理的“內核”

人的心靈存在多重結構,從外側開始:

① 知性:後天掌握的知識、道理、邏輯。

② 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動的心。

③ 本能:維持內體需要的慾望等。

④ 靈魂:裹在真我外層的、現世的經驗與業障。

⑤ 真我:位於心靈中心的內核,充滿真、善、美。

人生從出生到長大,經歷從內向外。而死亡的過程則是從內向外。正是因為我們心中都隱藏著一個真我,我們才會苦苦追尋,鍥而不捨。

(9)災難消“業”該慶賀

如此美好的真我卻被“靈魂”緊緊包裹。一切的善念惡念,善行惡行都在“靈魂”中,包圍著真我。因此,雖然真我是萬人共同,靈魂卻因人而異。遇到誤解,不辯解,甘願受到輿論的責難,只要活著,辛苦、委屈則必然是存在的。經歷這樣的過程,相信靈魂是經歷了一次淨化。

(10)與其追求開悟,不如運用理性和良知去磨礪心志

普通人到人生的最後也到不了開悟的境地,凡人磨鍊心志要達到真我的程度幾乎不可能。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好?運用理性和良心來抑制感性和本能,去控制他們,這種努力非常重要。遵循發自真我及靈魂的理性與良心,把正確的倫理觀、道德觀注入心中,也就是遵照“為世人為社會盡力”的思維方式,把“知足”的生存方式銘刻於心,放棄無止境追求慾望的貪婪之念。

(11)凡是存在都有價值

人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存在。存在即合理,任何東西都有存在的價值。

(12)踏著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來

結合不同的個體,按照“活法”去生活,光輝燦爛的黎明一定會到來。

這本書用兩天的時間讀完了。總體來說,在思想上得到了一些洗禮,正如先生所說,到達了“知”的階段,接下來就看如何“行”。先從自己的日常工作開始,如何管理自己、如何打理企業,如何服務於家庭、教育好孩子,等等。希望從現在開始,有所改變。


2020年2月25日於鄭州【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