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敗走麥城,劉封為何見死不救?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三國》的三大決定性的戰役分別是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及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可以說是魏晉時期乃至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戰役。這三場戰役無一不是以弱勝強的經典。


關羽敗走麥城,劉封為何見死不救?


其中赤壁之戰更是成為古今中外談論的最多的戰役了,但是相較於赤壁之戰中利用長江天險擊敗曹操的大軍,夷陵之戰在戰術上更能體現當時的人們對於兵法戰術的理解和認識。

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多年來的家業,也燒掉了劉備為關羽復仇的決心,更燒掉了蜀漢改變歷史的唯一機會。

但是這場夷陵之戰劉備的大舉伐吳真實為了替義弟關羽復仇,還是蓄謀已久?


關羽之忠義

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演義》中,劉備因為關羽死於死於呂蒙之手而大舉進攻東吳。其實小說中為了渲染關羽之忠,劉備之厚加上了許多的虛構成分。但是究其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但凡一代開國帝王在成就霸業之後對於當初一起打拼天下的兄弟都會詩一種什麼樣的通用手法呢?——那便是殺。

漢代的韓信死了,劉邦一脈相承的子孫劉皇叔對於自己的兄弟又是怎樣的呢?

自漢獻帝退位以後,劉備在蜀中稱帝。這時關羽和劉備便產生了嫌隙。我們知道關羽是一日不可不讀《春秋》,在關於的心中春秋禮法遠要大於當世之政治。

據《三國志》中記載,劉備稱帝以後犒賞群臣,並封官賜爵。但是當時輪到關羽的時候關羽言道:"殆先主以公賜名漢朝,因之不改,特建置一縣為公奉邑。"


關羽敗走麥城,劉封為何見死不救?


關羽當眾拒絕了劉備。後來劉備按照關羽的意思建廣漢蒹葭縣為漢壽縣。奉關羽為漢壽縣奉邑。劉備照顧了關羽的想法,卻在群臣面前失了威信和麵子,也讓眾蜀成在相比關羽全都成了不義之人。

一來,劉備稱帝為了有別於東漢,重新冊封關羽乃是向天下證明其政權的威信。但是關羽的拒絕就是當著天下的面只承認東漢而不承認蜀漢。

再者,天下唯漢家天子已久,雖然曹操當時已將漢獻帝廢黜,但是若劉備不重新建立政權的話依然只能沿襲稱為漢中王,又何以同魏國一爭天下呢?不打破點什麼便不足以緣起,這是劉備的精明。

綜上,劉備稱帝已是勢在必行。但是面對公然跳出來反對自己的關羽,劉備卻隱隱的成為了與曹操相當的篡漢之人。劉備又當如何呢?


關羽敗走麥城,劉封為何見死不救?


關羽之死

後來關羽守荊州,卡住了三國之咽喉要道,北拒曹魏,東抗孫權,同時也擋著劉備出蜀的要道。這時的關羽顯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公元220年,關羽兵敗荊州,敗走麥城。當時關羽向與之最近的劉封求救,但是劉封卻眼見關羽敗走麥城而並沒有施以援手。

歷史上的劉封是劉備的義子,又頗有戰功。對於當時關羽敗走麥城而見死不救是不是顯得十分蹊蹺呢?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的假設劉封之舉很可能是收到劉備的授意的呢?

歷史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若論因果的話,那麼劉備害死關羽之後的結果便是掃除了一統天下的障礙,並可借關羽之死名正言順的舉兵伐吳。

事實上,這個結果應驗了,關羽的死因也變得更加的蹊蹺。

歷史的結果,為關羽的死應帶來了這種可能。關羽死後,劉備不顧孔明的勸阻,執意要舉兵伐吳。公元221年,距離關羽之死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劉備便組織了數萬大軍討伐東吳。很明顯,起兵伐吳是劉備蓄謀已久之舉,那麼關羽的死因便是為劉備的這場陰謀送來了關鍵的藉口。


關羽敗走麥城,劉封為何見死不救?


其實,按此說法關羽之死是劉備一手策劃的結果並不奇怪。我們讀《三國演義》通常將關羽的義和劉備的忠聯繫起來。這樣我們便很難看出歷史的真相。相反當我們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看待著這個問題的時候卻不難發現一個問題。那便是,換做是誰關羽都得死。

阻礙我們認清事實的往往是我們對於關羽的忠義。但是關羽對於劉備的義並不能幫助劉備成就霸業,相反甚至可能會是時代發展的嚴重障礙。


忠臣非賢臣

自漢獻帝退位以後,曹丕在北方稱帝。若劉備不在蜀中稱帝的話,那麼時間一久天下必然認曹魏為正統。況曹魏佔據中原腹地經營已久深得人心,劉備蜀中稱帝也便是為將來出師北伐留下伏筆。關羽以兄弟之情,和先漢之禮綁架了劉備的戰略,且不是成為了劉備北伐的最大障礙。有況蜀中雖然易守難攻,但是畢竟遠離中原,劉備待在蜀中越久,越是難以完成霸業。那麼除掉關羽也就變得迫在眉睫。

那麼從這樣看來,關羽並非賢臣,可是關羽的忠義真的在當時合適嗎。無論是忠於兄弟劉備,還是忠於天下,他都沒有。忠於劉備那便該幫助劉備早日完成霸業,忠於天下也該希望天下早日能夠一統。但是關羽卻忠於那個早已不復存在的漢室。

對於歷史上很多所謂的“忠臣”我們往往都有這樣的誤解,那就是忠臣一定是對的。當忠臣佔據在所謂的道德的制高點的時候卻又往往成為阻礙國家大計的最大障礙。

關羽死了,東吳拿回了荊州,劉備找到了出兵的藉口,曹魏少了一個南下的障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