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憑乜什麼可以有上千億身價?

隨著阿里巴巴在美國的上市,馬雲晉為新的首富,而他的搭檔瞬間也有了上千億的身價。

網上都說了,馬雲與蔡崇信的結合,其實是與現代化、國際化管理的結合。設想一下,無論馬雲如何口沫四濺,哪一個投資者願意相信並掏出500萬美元的真金白銀給他?唯有一個高質量的、符合國際規範的商業計劃書,才能妥妥地到達投資團隊及他們的領導的案頭。來自投行的蔡崇信,也許有他的合理性;以及他作為CEO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蔡崇信1000多億的身價一點都不過分。

在現在這個全球化的環境,企業的成長、發展與格局,取決於其基本的產品或服務的特性、商業模式和核心優勢。意味著已經從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個人英雄時代,進入科學化、系統性的管理時代, 而MBA就是這種現代化管理科學的理論與經驗的結晶。

那麼,MBA到底有沒有用呢?對她,是愛、還是恨呢?在這個差異化時代,沒有人會告訴你!!

蔡崇信憑乜什麼可以有上千億身價?

譬如,有人買手錶,是幹什麼的呢?看時間嗎?不否認。但電子錶十幾元、幾十元一隻,分秒不差;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花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去買一塊手錶呢?我自己曾經趕熱鬧買了幾萬塊錢的的一塊表,時間還沒有電子錶準,還要保養,現在已經不用了。

還有包包,真的是來裝東西的嗎?超市三毛錢一隻塑料袋,還有小商品市場幾元錢一隻的蛇皮袋等,不見得不能用,裝蘿蔔青菜、米鹽醬醋等等都非常方便。甚至幾十元、幾百元一隻的包包都已經很不錯了,且是全真皮的,為什麼還要去買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一隻的包包?也許,只是塑料做的呢?

理論上,MBA確實是現代化、國際化的知識和經驗的集合,但本質上也是一種產品,必須能滿足客戶的需要或者基本需要,也有豐富的不同特性組成的。從需求的角度,包括不限於為解決問題的功能性需求,就是它的原始的實際的、基本功能;社交性需求、情感性需求及精神或信仰性需求等豐富的層次和特性。

蔡崇信憑乜什麼可以有上千億身價?


蔡崇信憑乜什麼可以有上千億身價?

與其它產品類似,誕生於1908年的MBA,當初也是為了解決工業時代的高效率帶來的產品積壓、資金鍊困難、人員流失等嚴重問題而產生的,但是,走著、走著,也許已逐步自成體系,甚至也會情不自禁地變成為奢侈品?問一下,從功能的角度,100多萬的MBA與幾萬的MBA有什麼不同嗎?有的甚至沒有自己的教材,僅僅是從書店買幾本書,就開始紙上談兵了。甚至,有一些,講的都是不著邊際的東西,操的是做國家總理的心,才會有馬雲等等企業家的詬病。

與所有產品都差不多的宿命,只要能活下去,走著、走著,也有可能會離初心、也許也會越來越遠?但是,無論多遠,作為產品的基本結構還是在的,儘管很多人,似乎是直接奔文憑而去的,能不能解決問題,能不能學到多少理論或者經驗,就壓根兒都沒有考慮過。但是,即使買任何的包,無論多少價錢,包還是叫“包”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MBA既然也是一款產品,問題是:你為什麼要讀MBA?還有:為誰讀MBA?想過沒有,也許,都是初心的拷問、甚至是良心的拷問。因為有一句名言叫:“60分萬歲”,表明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導致很多人不一定對MBA有好的感覺。

捫心自問,每一個人也應該讀過不少的書,有多少是自己主動因為為知識而去讀書的呢?為誰?為父母、為老師、為讀給別人看?為小孩子?也為了考試?為文憑?甚至為面子等等不一而足,對於科學的知識,如果沒有能夠很好的把握課程的知識結構,打通理論和實際,就不可能找到作為知識的真正價值與感覺,以及讀書的意義之所在……

反過來,作為課程,作為理論,或者科學,自身也有一定的侷限性,也不可能包醫百病,一定能幫助你解決所有的問題的,甚至讓你馬上就發財?MBA也同樣。

蔡崇信憑乜什麼可以有上千億身價?

MBA是“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縮寫,即商業管理碩士或者工商管理碩士,可以說是管理的基本兵法。一開始,也是希望能幫助企業家解決管理中的問題,只不過,時間長了,別人需要它多過他們需要別人,就逐步自成體系,也不排除甚至離現實環境也有可能越走越遠,逐步變成為理論性或者學術性的東西,或者有了新的目標和定位;甚至變成了奢侈品。甚至MBA本身也在市場化,就是你希望通過MBA得到什麼?如果僅僅是為了文憑,也確實也不乏很多機構,只要花錢,就給你文憑。但是,管理科學的基礎,還是不能離開的,是形而實還是形而虛的問題?

幾年前,我們有一個學員,讀了我們的MBA,認為MBA太好了,馬上花了很多錢,招了二個頂尖大學的MBA擔任自己的助理,一起討論研究作業,不到半年,大失所望,全部解聘。確實,他們只是剛剛畢業的甚至沒有多少實際經驗的學生,怎麼能給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呢?與你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目標去學習與研究的定位是不同的。

管理是環境的產物,也只有回到實踐中去解決問題,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與意義。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應該是MBA的至高境界,好比你打算去美國工作,也許在美國讀一個MBA更靠譜一些;如果你在美國拿一個MBA回來中國工作,也有一個重新本地化的過程,場景是不同的,甚至還有專業詞彙的翻譯問題。因此,不同的MBA有不同的定位和意義,不能一概而論,關鍵是,你希望得到什麼?文憑?圈子?知識?解決自身的需求及問題?還是面子?或者其它?等等。

蔡崇信憑乜什麼可以有上千億身價?

我還有一個學員,是公司的老闆,他開始的目的是為了圈子,讀了好幾個EMBA,知道我們這裡的圈子非常牛逼,就來了。第一次拿到作業,竟然碰到了困難。我問他,之前你怎麼拿到文憑的?才知道他以前沒有做過作業或考試。他也才知道與企業一樣,不同的企業、產品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他重新定位,努力學習,認真研究和做作業,學了就為了用;後來,他不但找到了感覺並以優秀的成績畢業,而且幾乎把所有的中層及以上的管理人員都一批批的送來,沒有幾年,從個體企業變成為上市公司。這種企業不是個例,是一長串。

我們的MBA定位為國際化、現代化結合本土化和應用型的研究性課程,二套不同場景的教材,基礎是香港市場經濟的實用主義文化及邏輯,輔之以求是院的文化與價值觀和大中華地區及國內的場景。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項目導向為基本出發點進行研究性學習,用管理科學研究自己為主。

按照領導在2006年3月23日的重要批示精神,著眼於幫助學員解決問題,提升現代化的管理能力。

因為要解決問題,就必須緊扣環境,不斷與時俱進,教材每年更新,課程、方法也得不斷升級與更新,不能脫離實際,不能迴避這些有豐富管理經驗的學員的任何問題。從導師的角度,不但有豐富理論和經驗的大學教授,學科導師制;也有一批既有理論又與豐富實踐經驗的研究員與學員一起學習與研究;又不能隨便糟蹋這些學員的寶貴時間。從MBA到了MBA1.0、2.0,現在已經進入MBA3.0時代,成為研究性學習,主要用管理科學研究自己,目標、定位、路徑、教材、方法、邏輯等等都非常明確。研究的過程中去融會貫通,甚至恍然大悟,才會讓自己有莫名的興奮和成就感,並讓自己煥然一新。

因此,對MBA是愛、還是恨?有沒有用?關鍵是你自己的定位與選擇!!你希望從MBA那裡得到什麼?讀MBA做什麼?你就會選擇什麼?去努力爭取什麼?才有可能收穫什麼。

其實,做人做事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