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片玉米皮打開文化扶貧一扇窗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片玉米皮打開文化扶貧一扇窗

晚春時節,來到赤峰市林西縣大井鎮大榆樹村農民代雲平家時,代雲平正在用玉米皮製做工藝品。“這過去遍地亂扔的玉米皮,經過這麼一鼓搗,就變成好看適用的小花籃、小拎包、小坐墊。這個技術學到手可真不賴,在家就能賺零花錢。”代雲平熟練地擺弄著手中的玉米皮,半個小時的功夫,一個精緻的小花瓶編織品就呈現在眼前。

2019年,代雲平和村裡姐妹依靠玉米皮手工藝品產業,用一雙“巧手”開啟美麗幸福新生活。今年春節以來,受疫情影響,她和姐妹們不能在“婦女之家”相聚、切磋技藝,但宅在家中的她們,通過電話、微信等互相溝通交流,創新產品花樣,編織新產品。據瞭解,疫情防控期間,宅家婦女們編織的產品有一半售出,人均收入800多元。這些往日拿回家燒火做飯或直接在地裡粉碎的玉米皮,竟成了該鎮婦女發家致富的“香餑餑”。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村婦女就業,2018年10月,林西縣大井鎮經過多方考察,結合當地玉米種植面積廣、玉米葉產量大的實際,積極發展玉米皮手工藝品產業,利用玉米皮製作工藝品。

“我要努力把這門手藝學好,閒暇時間只要動動手就能給家裡添收入,最主要是沒成本,家家都有原料,只要肯學就能掙錢。”大榆樹村村民張鳳蘭通過微信聯繫到常來村裡培訓的吉林省大安市指導教師,很快就學會了一種編織新花樣。自從有了這門手藝,張鳳蘭還真“上了癮”,沒事兒總是拿著玉米皮用心琢磨,在她家裡,時不時會出現一個新奇小製品。

大井鎮除在大榆樹村發展玉米皮編織工藝品外,還在東方紅村發展玉米皮貼畫工藝品——以玉米皮為原材料,採用煮、曬、熨等多種方法,經過顏色處理、防腐、粘貼、護膜、裝裱等複雜工序,做成溼而不卷、燥而不裂的玉米皮貼畫,形成了“一村一品”玉米皮製作新格局。

在大井鎮玉米皮手工製作精品展區,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玉米皮產品讓人耳目一新,不僅有《梅蘭竹菊》《春色滿園》《大展宏圖》等內容不同、製作精美的玉米皮貼畫,還有花瓶、涼蓆、儲物筐等各種各樣的玉米皮編織品。這裡不時就會有新作品入駐。這些精美的作品,價格也不等,小到幾十元,大到幾千甚至上萬元。由於是純手工製作,創作一幅作品有時會耗時數月。單從人工成本上看,也註定了作品“不菲”的身價。其中由老師和學員利用近1個月時間共同完成的《松鶴延年》貼畫作品深受市場青睞。

“沒想到這原本不起眼的玉米皮,竟然能做出這麼精美的貼畫,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畫竟然出自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之手,真是不簡單。”前來參觀的人們感嘆不已。

一片玉米皮,打開文化扶貧一扇窗。大井鎮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公司化管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研發設計、分戶小作坊生產、統一商標標識、統一訂單回收的營銷模式,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變成了社會化大生產。目前,鎮裡已累計舉辦培訓班53期,參與培訓的婦女、貧困戶、殘疾人150餘人,編織產品10類1000餘件。通過簽訂訂單和展會銷售等方式,打通產品銷路,實現農民增收。

如今,大井鎮村村建基地,以婦女為主體,“高端做粘畫、創意新特奇,低端做編織、種類樣樣全,回收有訂單、價格有保障,自己有銷路、鏈條拉得長”,正在向“玉米皮工藝美術之鎮”邁進。

(徐永升 王海英)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片玉米皮打開文化扶貧一扇窗

編輯:刁建偉 姚麗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