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歷史:名將岳飛死後,金人為何沒有南下滅宋

自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始,宋金之間一直戰事不斷、此起彼伏。戰爭與和平作為兩國之間的主旋律一直交替進行。

早期弱宋處於戰略守勢,常常被動挨打、幾無還手之力。至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之武功登峰造極,攻破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俘獲了北宋的徽欽兩位皇帝。

之後康王趙構“泥馬渡江”,建立南宋。岳飛等中興名將隨之崛起,扭轉了逢金必敗的頹勢。

經過大大小小的數百次戰鬥之後,宋金之間逐漸變得勢均力敵、互有攻守。在此背景下兩國的主和勢力開始抬頭,雙方都在謀求籤訂第二次和議。為了表示和談誠意,宋高宗罷免了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隨後更是自毀長城,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岳飛。

大家都知道,岳飛在中興四將中獨享主角光環,談抗金必言岳飛。因此常常有人會發出疑問,既然抗金主將岳飛已死,金人為何以不趁機南下滅宋?

這個問題需要從幾個方面來討論。

首先,這是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結果

如前所述,紹興和議前後宋金雙方基本處於均勢,誰也吃不掉誰。拿掉一個岳飛其實並不影響大局。

從軍事指揮上來說,南宋以中興四將並稱。岳飛之後尚有韓世忠、張俊和劉光世等三員大將。他們都曾在對金作戰建過功立過業、證明過自己。而軍隊方面此時已初步完成國家化(這也是宋高宗敢於處死岳飛的原因)。從統一指揮、協同作戰的角度來看,宋軍其實更強了。

與之相對,此時的金軍相較靖康年間實力不升反降。自公元1114年起兵徵遼至公元1142年,金人一直戰事不斷,雖然佔盡上風但也死傷慘重。其統治民族女真人口原本就少,可算是大國寡民,軍隊的減員難以得到及時的補充。故此在宋金交戰的中後期,金人在很多時候不得不依靠“宋奸”組成的偽軍,其低下的戰鬥力與金軍主力不可同日而語(實際上這一時期宋軍交戰的對手多數是偽軍,這也是後世貶低岳飛戰績者的一個槽點)。再加上淪陷區的漢人此時並未完全臣服,各地抗金勢力如同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牽制了大量的金軍。因此可以說,在軍事層面上,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後的金人,實際上已經無力南征,只堪隔江守土、保住勝利果實了。

其次,這裡也有經濟和後勤補給方面的原因

眾所周知,戰爭打到最後拼的還是經濟。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前線將士浴血沙場固然艱險,後方籌糧籌款也非易事。前文談到,自1114年始,金人連年征戰,除了人員死傷外物質消耗也十分巨大。國力已經不在巔峰了。

以紹興十一年的戰事為例,金熙宗動員全國力量大舉南征,意圖“詔取江南”(《金史·熙宗本紀》),按說準備夠充分了。卻因為後勤補給困難出現了“宰殺騾驢,相兼為食”,“輜重俱盡,有食奴婢者”的極端現象。在金軍停止進攻,撤軍清點時,發現輜重騾馬僅餘四成,奴婢則十無六七。說明此時金國已經很難支撐大規模作戰了。

最後,則要在政治上找原因了

隨著宋金戰爭的進行,金人內部戰與和的路線鬥爭也日趨激烈。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撻懶奪權後力主與宋議和。不料他卻在第二年為主戰的金熙宗、完顏宗弼所殺。金熙宗上臺後對外重啟戰端,對內著力推行中央集權,以期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這必然會觸動權貴們的利益,激起強烈的反彈。熙宗此時派完顏宗弼伐宋有轉移矛盾的用意。不料南征受阻,而在此期間熙宗的另一個重要支持者完顏宗幹又因病去世,金熙宗加強皇權的舉措陷入了危機。後方不穩導致完顏宗弼無心戀戰,不得不考慮班師回朝。

綜上所述,即便在岳飛問斬之後,金人也不具備滅宋的條件。反過來講南宋北伐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並無足夠的實力支撐。因此只有議和才是雙方最為現實的選擇。老人家說要一戰打出三十年和平,宋金的和議也不惶多讓,談出了二十年的和平,直到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興兵南征,兩國又再兵戎相見、兵連禍結。

在近二十年的和平期裡,雙方都得以休養生息。南宋政權由此逐漸穩固。看起來議和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值得統治者們彈冠相慶。此時還有誰會記得北方漢人的血淚?又有誰會憐惜岳飛父子的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