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和靈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宇宙,人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人、天、地構成整個宇宙。

一、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研究人與自然,研究萬物,人屬於萬物的部分,天人合一。道由陰陽之氣構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的本源。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修的是大氣,是天道之氣,陰陽之氣。

陰陽學說的天人合一:世間萬物均有陰陽,是陰與陽的相生相剋,是陰與陽相互變化,是陰與陽相互作用,人屬於萬物,天人合一遵循陰陽變化之規律。

五行學說的天人合一:世間萬物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是這五種元素的相生相剋,是五種元素的相生相剋,是五種元素相互變化,是五種元素相互作用,人屬於萬物,天人合一遵循陰陽變化之規律。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是物質組成上的合一,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道生成,由萬物之母的道(最小的道)組成。人也不例外,人也是由道最小的道組成。從物質組成上,說明天人合一。

二是運動變化規律上的合一,人遵循地的規律,地遵循天的規律,人、地、天都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從運動變化規律上,說明天人合一。

從運行法則上看,人排列在最前面,說明人是最高層面的,最大的。

從宇宙物質組成的複雜程度上看,人是最高等的,最複雜的。

老子的天人合一,是物質組成上的合一,是遵從規律上的合一,並不是人能夠控制世界,並不是人能夠決定世界。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是講人與社會的關係,研究人與社會,人如何融入社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範,為社會服務,統治階級服務。儒家思想是仁、義、禮、智、信。用來規範人的行為,是人在社會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分離出法家、墨家等派別,但同屬於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學派。儒家養正氣,坦蕩之氣、浩然之氣、光明正大之氣。儒家之氣來源於天,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來源於道家,用於人類社會。

儒家最早提出“天”這個概念的人是孔子。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 陽貨》)這就是所謂的自然之天。他說過“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論語. 述爾》)這就是所謂天命之天。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從一開始便是討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類的精神價值來源。《中庸》開篇即講“天命之謂性”,人性的根源在於天。《周易》講“聖人與天地合其德”,這裡所說的“德”應該是現代漢語中“德性”或者說是精神價值。

荀子的人定勝天思想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也恰恰是建立在不違天時,順應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識基礎之上的。荀子在其《天論》篇中提出“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這裡的“天”強調為“自然”之意。荀子認為,只有順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時,利用萬物,強調只有盡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參與天地之化育。

三、釋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釋家是講人與人的關係,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對人的影響,人際交往中的道理,用空、空、空、空的心態為人。

釋家的基本思想: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和普濟性。認為一切皆為虛幻;不可說,一說即是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釋家化怨氣,解除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化解矛盾。

釋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佛教的天人觀。佛教並非中國的本土文化教派,但在與中國本土的文化與宗教相互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中以及宋明以後三教合一的時代風氣下,佛教對儒、道兩家的思想都有所吸收和接受。釋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來源於道家。

四、醫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醫家是講人體的內部關係和人體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研究人體的內部各器官之間的平衡關係,失去平衡是生病的原因,中醫治病就是調理平衡。經絡是人體建立平衡的通道,是氣之通道不通則失衡。醫家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治療疾病。講究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特點。醫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來源於道家。

醫家通元氣,使陰陽之氣在辯證統一中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從而達到天人合一。

因此,“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和靈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天人合一”是哲學,是中華民族通過5000年的生活、生成實踐總結出來的文化理論,是引領中華文化道、儒、釋、醫等各家文化的發展的理論基礎,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科學屬於哲學的範疇,哲學是大科學,是廣義的科學,是實踐科學。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是小科學,是狹義的科學,是實驗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一部分,但實驗絕不能代替實踐,我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來就沒有人說:“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