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習慣總是失敗?你可能忽略了這兩點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想培養閱讀的習慣,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堅持跑步健身,不到一週就半途而廢了。想堅持寫作,可幾天後就寫不下去了。

明明也學習了一些培養習慣的方法,為什麼還總是失敗呢呢?

培養習慣總是失敗?你可能忽略了這兩點

你可能忽略了以下這兩點,先搞清楚後再行動也不遲。

第一點:你為什麼要培養這個習慣?

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呢?

培養習慣總是失敗?你可能忽略了這兩點

原因有兩點:

一是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會在培養習慣過程中半途而廢,是因為中途突然發現這個習慣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自己不改變也沒什麼大的影響,結果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讓自己產生了挫敗感。

二是培養習慣的理由不明確,動力不足,在過程中會更容易給自己找藉口,輕易放棄。達成某個目的的理由越強烈,就越容易克服眼前的誘惑。

那麼,如何找到培養習慣的核心理由和動力呢?

在《如何戒掉壞習慣》一書中,作者給出了三個關鍵詞——危機感、期待感、快感。

1.危機感

如果不戒掉這個壞習慣或者不培養這個好習慣,會帶來嚴重的後果。比如,繼續抽菸的話可能會患肺癌,失去生命。

2.快感

如果養成這個好習慣,會給當前帶來一些好處。例如,養成早睡的習慣,會讓自己精力更充沛,白天不再犯困,狀態更好,工作效率更高。

3.期待感

相對於快感是獲得眼前的好處,期待感則是長期的回報。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來看。

橫向:養成這個好習慣對健康、工作、家庭等方面帶來的長遠影響。比如,長期運動會讓身體更健康,工作狀態更好,心情也更好,家庭關係更和諧。

縱向:把時間線拉長,想象一下,通過堅持某個好習慣,在半年後、1年後、3年後、5年後自己會有怎樣的改變

培養習慣總是失敗?你可能忽略了這兩點

清華大學有一位體育教育家馬約翰,他的雕像至今仍立在清華體育場旁邊。為什麼他能跟朱自清等名人同享殊榮呢?

因為他在76歲的高齡與另一位教授合作贏得北京市網球比賽雙打冠軍,被評為國家一級運動員,一時間引起轟動。當他年近80,依然是白天工作8小時,晚上工作2小時,姿勢標準的俯臥撐能一口氣做40個。

清華校長號召同學們向他學習,畢業後“工作50年”,後來這句話變成了一句著名的口號“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清華至今還在傳承著他的精神。

堅持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讓人更自信,像馬約翰老師那樣創造更多的“人生高光時刻”。

大家可以從危機感、期待感、快感這三方面出發,思考自己培養某個習慣的核心理由是什麼,並把理由寫在紙上,讓自己隨時都能看到,以此來提升動力,並保持下去。

第二點: 培養一個習慣需要多長時間?21天嗎?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21天,也有人說30天,還有人說90天。

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準確。《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告訴我們,培養習慣所需時間長短要根據習慣的種類來定,培養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習慣,所需的時間也不同

作者把習慣分成了三類:行為習慣、身體習慣和思考習慣

培養習慣總是失敗?你可能忽略了這兩點

第一類行為習慣,是我們每天規律的行為,比如,讀書、聽課、寫日記等。這些行為習慣培養難度不大,大約需要一個月。

第二類身體習慣,是與身體節奏相關的習慣。比如,早睡早起、運動、減肥等。相較於行為習慣,培養身體習慣帶來的變化對我們的影響較大,大約需要三個月。

第三類思考習慣,是與思考能力相關的習慣。比如,邏輯思考能力、成長型思維等習慣。

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根深蒂固、長期形成的,所以對新習慣的抵抗也最強烈。培養這類習慣大約需要六個月。

有人可能會說,我培養寫日記的習慣花了一個多月但還沒有養成,或者不到一個月就養成了,其實書中給出的培養時間是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培養同一個習慣具體要花費的時間也不同,大家不必拘泥於這個時間,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就行

培養習慣總是失敗?你可能忽略了這兩點


比如寫日記,在第20天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就會自動地坐在書桌前寫,那就不用去培養它了。或者在第31天的時候,還得反覆告訴自己“我今天要寫日記”才會動筆寫,那就接著刻意去培養它,直到形成了習慣。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是被習慣塑造的”,優異的成績來自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

希望大家在培養習慣前明確核心理由和所需時間,用科學的方法來養成好習慣,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個人成長方面,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