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別把讀書的內涵,給弄小了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我倒是不建議你讀太多當代紙質書。

這不是唱反調,而是基於我的5000本各類圖書,以及讀書和生活經驗。

一、世界讀書日“名不符實”

世界讀書日的全稱是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中文縮寫與全稱基本對不上號。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希望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後來,國際出版商協會提出設想,希望設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定為國際性活動節日,時間為每年的4月23日。

世界讀書日,別把讀書的內涵,給弄小了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的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

也就是說,世界圖書與版權日有4個目的——

1.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這裡的閱讀,並不僅僅是指讀書。“閱讀”的範圍比讀書大得多。

2.推動更多的人去寫作。僅僅只有讀是不夠的,還要思考,要把思考出來的東西寫下來,傳播開去。思考比閱讀更重要。它是更高一個層級的東西。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讀蘇格拉底、康德、伏爾泰等的作品,就是包含著深深的思考。

3.向大師們致敬。紀念他們作出的貢獻。

4.保護知識產權。這既是國際出版商協會的小私心,又是促進文化產業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只有人人用正版,為知識付費,讓知識創作者得到收入,受到尊重,才會湧現更多的類型豐富的作品。

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中國,四個目的,變成了一個單調的“世界讀書日”。而且,人們錯誤地以為(媒體錯誤地宣傳),“讀書”就是讀紙質書,彷彿電子書、博客文章、微博片段、網絡短文、生活閱歷、人生經驗就不是閱讀。

這太狹隘了。

世界讀書日,別把讀書的內涵,給弄小了

二、書裡沒有世間最重要的東西

書是作者思想精華的結集。

當然,為了評職稱或者完成任務寫的湊數的書,不包括在內。

現代圖書,尤其是中國內地現在出版的正規圖書,往往經過三審五審,最後出版的是符合規定的不越軌的內容。不少有價值的思想及方法,無法體現。

同時,真實的社會也無法出現在當代圖書中。這一點要感謝報紙,它揭露了更多的社會真實。

比如,商業運營書籍如雲,包括講所有企業成功的故事,真實的真正的商業運營方法,根本無法成書。

這也是成功學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它講的大道理都對,但你從來無法用它講的方法取得成功。因為有太多真實社會的運作方法(不舉例),沒人寫出來,即使寫出來,也無法出版。

世界讀書日,別把讀書的內涵,給弄小了

三、不要把“讀書”看得太重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讀書”,但這讀書摻雜了太多的功利。

比如,自唐代開科舉以來,讀書就是為了金榜題名,然後做官。

在當代,過去考大學是因為國家包分配工作。過去分配的工作,大多是鐵飯碗。

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讀書”——能考上大學的功課書。

雖然市場經濟已經這麼多年,但多數人的潛意識裡,仍然慣性地認為多讀紙質書,多讀功課書,多讀成功書,才是正途。

其實,比當代紙質書更重要的是,讀好人生這本書。

讀好身邊人的真實的故事。

他們教給你的,比當代紙質書更真實,更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