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選項比對技巧


論述類文本閱讀選項比對技巧


一、論述類文章閱讀解題方法:

1、鎖定關鍵詞、關鍵句

2、迴歸原文定位,找出相應區間

3、進行信息比對,發現信息差別

二、“四重比對”:

1.比對詞語,看選項是否偷換詞語概念

2.比對句子,看選項是否偷換句意

3.比對句間關係(分句間、句間的邏輯關係),看這種關係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對依據和結論,看依據是否有據合理,結論是否成立

三、轉述方式:選項設置常用的轉述方式有三種:

概括式轉述、具體式轉述、同義變式轉述

四、十三大命題技術:(注意,這十三個是論述類文本最基礎的設置形式,很簡單,2014年以後在此題型上的設錯難度提升,更加關注的不再是簡單的詞語的信息比對,難點變成了下面介紹的幾種情況。而這些基本的也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唯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一)偷換概念

(二)無中生有

(三)強加因果

(四)因果顛倒

(五)誇大事實

(六)擴大範圍

(七)以偏概全(選項以部分代整體,遺漏了信息)

(八)顛倒是非【顛倒有無、是非】

(九)表述絕對化【注意條件與結論,注意“就”與“才”】

(十)張冠李戴【混淆對象】

(十一)答非所問【注意題幹,選項於題幹而言答非所問】

(十二)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發生與未發生】

(十三)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許發生與必然發生】

五、熟悉命題手段

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採取

“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

“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

“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

“湊”(胡亂拼湊、東拉兩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

以下內容需要懷著探究的心理去解讀。

“正確選項”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變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前提下,常常作最大限度的語句外形變化,來個“似非而是”;“錯誤選項”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選項,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前提下,常常作最小限度的語句外形變化,來個“似是而非”。一個題,三項“似非而是”,一項“似是而非”,常常讓人云裡霧裡,辨不清真假。“錯誤選項”人們都很重視,不但每個題都有解析,系統總結隨處可見;而“正確選項”的“變形”處理,很重要卻常被人忽略,所以今天專門來作個探討。

論述類文本閱讀選項比對技巧


1.從同一個意思多種表達看: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宋代商業貿易對貨幣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度發達的紙幣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宋代社會陸續出現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I)A.在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斷創新,出現了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信用工具。(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高度發達的紙幣和印刷技術保障下,通過民間自發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強制推行,宋代社會陸續出現了諸如茶引、鹽引、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紙質信用工具。 (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I)D.宋代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高度發達,這為交子、關子和會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產生提供了技術條件。(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完成並不說明創作已經終結。它只說明創作的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是讀者或現眾、聽眾的再創作。(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C.接受美學認為,藝術品在藝術家手中產生出來,這只是藝術創作的第一階段,讀者、觀眾、聽眾對藝術品的接受是藝術創作的繼續。(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今古文經學的分歧和論爭促進了經學的發展,它們所代表的兩種學術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對後來的中國學術史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015高考語文試題四川卷)D.今古文經學的學術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後世中國學術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溝通天地人神的權力仍然被少數術士所掌握。大多數人相信,他們由於有某些特殊的稟賦與訓練,擁有與神秘世界對話的能力,人們需要通過他們與天、與神靈、與祖先交流。 (2015年高考湖北卷)C.秦漢時代,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只有少數被認為有特殊稟賦與訓練的術士才能與天、神溝通,並非人人都具有與神秘世界對話的能力。(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在秦漢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海內”一詞在當時成了中國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詞,凡是生活在海內的人,凡是有共同語言、習俗、觀念與服飾的海內人,都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文化意義上的共同體已經在人們心目中確立了。(2015年高考湖北卷)D.秦漢時代,與“天下”一詞作為政治概念不同,“海內”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詞,“海內”的人於文化層面能夠彼此認同。(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除了由行會把關外,宋代法律也繼承了《唐律》的規定,對有毒有害食品的銷售者予以嚴懲。( 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D.與《唐律》一脈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關法律也規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嚴懲。(同義替換)【原文出處】中國文化則將“人性”表現到了極致。我們經常說“人性化”,其實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達到最愉悅的狀態。(河北衡水2015屆高三第四次聯考衡水語文試卷《論中國文化的魅力》)C.中國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現了“人性”,而真正意義上的人性化的標誌,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達到最愉悅的狀態。(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而一個民族的集體道德記憶是該民族的所有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逐漸積澱起來的。一個民族的集體道德記憶主要記錄該民族的過去,它是該民族建構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來源。(河北省衡水中學2015屆高三第五次調研考試。《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D.民族的集體道德記憶是民族歷史積澱的結果,記載的是該民族的過去,是該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來源。(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因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們又都是通過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極,所以古代也往往將二者混為一說,或者以北斗指稱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與北斗相關。(河北省正定中學201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六次月考《北辰的符號意義》)B.由於北辰在北斗星附近,人們尋找北極又往往要通過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常常將北斗誤為北辰,也因此北辰文化往往與北斗相關。(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教育本來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活動,但現代教育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形成而出現的一種嶄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曆史,它也在推著人遠離自己。教育是否還能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決於教育能否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學2015屆高三1月月考《論現代教育的轉型》)A.教育只有能夠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的轉變,才能實現照亮現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價值。(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隨筆靠的是識,非飽學之士不可為。當然僅僅掉書袋也不行,因為識屬於哲思。(2015年葫蘆島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調研考試《散文的文體提純要徹底》)A、隨筆靠的是識,不是學識淵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當然僅僅靠引經據典、賣弄學問也不行。(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照魯迅的觀點,在散文家族裡,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幾乎在小說、詩和戲劇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語堂和梁實秋尤為突出,周作人又高於林語堂和梁實秋。在當代文學中,很遺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氣候的作家似乎還沒有。小品文也就是美文。(2015年葫蘆島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調研考試《散文的文體提純要徹底》)D.魯迅先生評價散文小品的成就,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在現代文學中,周作人、林語堂和梁實秋小品文的成就尤為突出。(同義替換)

2.從敘述焦點的轉移看: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由此可見,文本的召喚性需要接受者呼應和配合,完成藝術品的第二次創作,正如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含蓄與簡潔,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發出讀者腦海中的豐富意象。(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A.中國古典美學中強調的含蓄和簡潔可以說是藝術作品召喚性的體現,含蓄的美在於從有限中表現無限,簡潔的美在於以少勝多,以簡馭繁。(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儒家主張的五倫、五常作為社會倫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確確立。(2015高考語文試題四川卷)B.儒家思想作為漢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確立以後,儒家主張的五倫與五常也明確確立為社會倫理道德。(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而今天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環境,是刺激經典知識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經典中的什麼資源被重新發掘出來,很大程度取決於“背景”召喚什麼樣的“歷史記憶”。(2015年高考語文安徽卷)C.經典知識如何再生和重建,經典中哪些資源被重新發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環境的需要。(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原文出處】集體道德記憶需要通過人類集體的“頭腦”來發揮作用,但這種“頭腦”是一種抽象物。它是由從屬於人類集體的所有個人的“頭腦”整合、統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於集體性記憶思維能力而形成的一種道德記憶。(河北省衡水中學2015屆高三第五次調研考試。《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B.集體道德記憶中的“頭腦”是種抽象概念。它是指人類集體的所有人的“頭腦”統一整合而成的產物。(變換主體,重組句子)

3.從表達的繁簡看:化繁為簡,或化簡為繁。

【原文出處】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為它和製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對應的,是帶著性情、帶著神韻的。中國之所以有精緻的刺繡,也是因為其中蘊涵有中國人精緻的情感。(河北衡水2015屆高三第四次聯考衡水語文試卷《論中國文化的魅力》)B.中國的陶瓷精美,是因為陶瓷和製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對應的;中國有精緻的刺繡,也是因為其中蘊涵有中國人精緻的情感。(由繁到簡)

【原文出處】由此可知,傳統技藝是順應生活的各個環節由低到高,由簡至繁,由最初滿足人們簡單的生活需要到後來滿足人們的審美追求,在與自然、社會的互動過程中不斷調整、完善、創新和發展的。 (2015年高考語文試題重慶卷)B.傳統技藝是順應生活環節、由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到滿足人們的審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產技術。(化繁為簡)

【原文出處】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將創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成就意味著創作完成,( 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B.在接受美學誕生以前,人們一股的認識是:整個創作過程就是藝術家的審美經驗 不斷結晶的過程,藝術品一旦形成,創作也就大功告成。(化簡為繁:具體化、補出省略、加定狀、同義替換)

【原文出處】茶引、鹽引要求相關人員先用糧草或現錢的付出作為取得的條件,然後憑此類紙質信用工具異地兌取現錢或政府專賣貨物。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發揮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專賣貨物領域能夠共同獲利,既有利於商人從政府專賣的貨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於政府實現增加收入、補給軍需等目標。 (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I)C.茶引、鹽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鹽等貨物的專賣憑證,從政府專營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化繁為簡,簡化表述)

論述類文本閱讀選項比對技巧


4.從思維變化的過程看:化具體為抽象,或化抽象為具體。

【原文出處】在個體道德記憶的框架內,個人主導著所有的道德記憶思維活動。在集體道德記憶的框架內,集體主導著所有的道德記憶思維活動。(河北省衡水中學2015屆高三第五次調研考試《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D.在不同的道德記憶框架內,個人主導著個人道德記憶思維活動,而集體主導著集體道德記憶思維活動。(由具體到抽象)

【原文出處】只有中國人才有“梅蘭竹菊”這樣精緻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蘭之清逸雅緻、竹之高風亮節、菊之淡泊不拘,無不對應著中國人獨立的性情人格。(河北衡水2015屆高三第四次聯考衡水語文試卷《論中國文化的魅力》)A.中國人有“梅蘭竹菊”這樣精緻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蘭、竹、菊各自的風格特點,無不對應著中國人獨立的性情人格。(由具體到抽象)

【原文出處】典作為不動產轉移的一種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典權人向出典人支付典價後,在典期內就佔有了出典人典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支配權,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權人支付利息。 (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I)B.在宋代,出典人交房產押給典權人後,可以獲得一筆典價,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內,典權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權,同時還擁有出租權。(化抽象為具體,具體化表述)

5.從語言是否生動形象看:喻體變換成本體。

【原文出處】我對經典的看法很簡單,第一,經典在中國是和我們的文化傳統緊緊相隨的巨大影子,你以為扔開了它,其實在社會風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裡面,它總會“借屍還魂”。(2015年高考語文安徽卷)2D.經典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其思想內容總是會留存在社會風俗、人們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中,如影隨形,並不時地表現出來。(喻體變換成本體)

【原文出處】即使是古代中國的皇帝,不僅知道“王霸道雜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絕不只用一種武器。 (2015年高考語文安徽卷)A.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統治者並 不僅僅使用一種思想工具實行統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喻體變換成本體)

6.從語句空間變化看:由分散到集中或前後句子順序調換

【原文出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是民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發明、積累和傳承下來的,具有豐富的歷史、科技和人文內涵。(第三自然段)  作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有傳統技藝不只是人們簡單的生活所需,更蘊含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第五自然段)(2015年高考語文試題重慶卷)D.傳統技藝是具有豐富的歷史、科技、人文內涵,蘊含了人類的聰明才智和情感追求的生產技術。(由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悲劇)衝突雙方分別代表著真與假、善與惡、新與舊等對立的兩極,卻總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第一自然段)  當然,在欣賞中審美主體可以“審美地”加入悲劇衝突,體驗悲劇客體的巨大和狂暴、悲劇主體的抗爭和悲痛,…… (第四自然段) (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A.在悲劇衝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總是以失敗、死亡、毀滅為結局,他們是悲劇的主人公,即悲劇主體,而其對立面則是悲劇客體。(由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西遊記》不僅奠定了神魔小說這一小說品類的基礎,開拓了中國長篇小說的表現內容,而且是中國小說中極為少見的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作品。中國長篇小說的主題,通常集中在戰爭、愛情、政治、家庭等等社會性的關係上,很少有、或者簡直沒有像西方小說中《魯賓遜漂流記》那樣一類以人和自然鬥爭為主題的作品。《西遊記》卻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描寫了師徒四眾在迢遙的西行途上和窮山惡水冒險鬥爭的歷程,並以降妖伏魔讚美了取經人排除艱難的戰鬥精神,它是人戰勝自然的凱歌。(山西省2015屆高三第二次四校聯考 《西遊記》這樣的經典)D.《西遊記》以豐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戰勝自然的凱歌。它描繪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此類作品在中國小說中極為少見。(有分散到集中)

【原文出處】抒情散文並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敘述為基礎的。(2015年葫蘆島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級調研考試《散文的文體提純要徹底》)B.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以一定的敘述為基礎的,否則就成了空洞的抒情。(前後句子順序調換)

7.從事件總分看:並提分述或單項合併。

【原文出處】接受美學的創始人德國的伊瑟爾說藝術文本是一個“召喚結構”,因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個要素。所謂“空白”,是說它有一些東西沒有表達出來,作者有意不寫或不明寫,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象去補充 。( 2015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I)A.文本之所以是一個“召喚結構”,一個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內容有意不寫或不明寫, 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想象去補充。 (花開三朵,獨表一枝)

【原文出處】羅丹的大理石雕塑《馬身人首》中,人臂絕望地撲向一個它所抓不到的目標,而馬足則陷於塵土不能自拔,表現出人性與獸性的衝突,象徵著靈與肉的鬥爭,具有強烈的悲劇性。 (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卷I)B.在羅丹的《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靈和人性的象徵,馬身和馬足則是獸、肉和獸性的象徵,獸性和人性的矛盾構成了人間的悲劇。(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也叫並提分述)

【原文出處】中國的詩是抒情的,中國的畫是寫意的,中國的琴是直達心靈的。梅蘭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書畫自有其性情。(河北衡水2015屆高三第四次聯考衡水語文試卷《論中國文化的魅力》)B.中國文化中的詩、畫、琴分別是抒情的、寫意的和直達心靈的;琴棋書畫自有其性情,梅蘭竹菊自有其精神。(單項合併,前後句子順序調換)

論述類文本閱讀選項比對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