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摘要

我認為,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地級)市管縣”行政體制和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是造成當前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的動因。

當代中國農村的凋敝是一個囊括了經濟衰敗、生態破壞與道德滑坡等社會生活諸多層面問題的系統性的困境,它的成因和解決方案毫無疑問也應該是複雜、多樣和系統性的。最表面和直觀的原因是中國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城市化吸納走了鄉村中的青壯年——他們既是經濟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最有活力的社會中堅力量,而將“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沉重負擔扔給了鄉村。這種觀察也是在當下中國最容易激起鄉村與城市、底層與中產之間對立撕裂的理由。城市化是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然而城市化必然導致鄉村的凋敝嗎?可以說,歐、美、日等絕大多數發達國家走過的現代化路程均不支持上述判斷。因此,當代中國農村的凋敝不是社會演化至某一階段的普遍問題,而是一種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剛才已經說過,這是系統性問題,需要系統性和多樣化的解決方案。但在本文中,我只選取其中一個我認為比重重要的視角來討論。從很大程度上說,無論是經濟蕭條、生態惡化還是民風敗壞……這些問題都可以追究到一個重要原因上:中國農村公共產品供應的嚴重不足——它包括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休閒娛樂等等。當然,從很大程度上說,公共產品供應不足的主因,又是縣鄉兩級公共財政的嚴重困窘。循著這一邏輯,我認為,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地級)市管縣”行政體制和90年代的分稅制改革,是造成當前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的動因。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一、地級市“市管(轄)縣”差不多是一種全世界獨有的行政管理體制,它的誕生幾乎與改革開放同步。不過,自上世紀80年代初首次出現“市管縣”以後,有關它的爭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並沒有地級市這一層級,憲法第三十條規定: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縣、自治縣、市”。也就是說,“市”與“縣”在國家根本大法中處於同一層級,並非目前實際上的上下級關係。而且,無論是橫向比較當今國際通行情況還是縱觀古代中國,實行的都是三級行政體制。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也都一直是“中央-省-縣(市)”三級行政機構,但從80年代之後逐漸演變成為中央、省、市、縣四級。如果加上最基層的鄉(鎮)的話,實際上是五級行政體制。也有人認為,四級體制自古就有(古代省與縣之間的“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區別只在於“虛四級”還是“實四級”。實際上,當代中國的省與縣之間原來也有一個被稱為“地區行署”的小型機構,今天的所謂“地級市”便是在地區行署的基礎上誕生的。但地區行署並非一個“實”的層級,實際上只是省政府派出的一個聯絡協調辦公室。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市管縣”行政體制顯現出日益嚴重的弊端。因為在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和分稅制的情況下,地級市為了中心城區的發展需要,往往截留所轄縣的資金,並動用各種行政力量將絕大多數要素都集中到城市,致使城鄉差距越拉越大。有句話十分形象地指出了這種城鄉差距:中國城市像歐洲,而農村像非洲。眼下許多地方為了爭一個歷史名人——甚至是像諸葛亮這樣1000多年前的古代人物——的籍貫地,究竟是出於何種動機。相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嘛!這些事例讓我們一目瞭然地看到“市”是如何掠奪“縣”的文化資源的。文化資源畢竟還只是一種十分間接的資源,其他能夠帶來更直接的財富的自然、經濟和社會資源,也就更加可想而知了。因此,自2005年的“十一五”規劃開始,中央政府就提出要理順省級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推行“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到目前為止也已在多個省份和地區進行了多年試點改革,據說有些地方已經取得一些成效。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二、縣級市在稍微輕一點的程度上,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縣級市”也是這種行政主導的“攫取型”城市化大合唱的一個聲部。正如我們已經見到的,縣城與地級市區的急速擴張,都是以鄉村和其他市鎮的凋敝為代價的。比如在宜興,自古以來,以出產紫砂壺而著稱於世的丁蜀鎮的經濟實力一直遠遠強於縣城宜城鎮,其市況之繁華也遠勝於後者。但僅過了短短20多年,今天你再去比較一下丁蜀鎮與宜興市區的市容市貌,差距恐怕不會小於縣級的宜興市之與江蘇省會南京市!過去20多年裡,我對父母故鄉的最大印象是:每回去一趟,就會感覺鄉村比過去不但沒有令人欣喜的改觀,反而更加髒亂不堪,小時候寧靜美麗的田園記憶日益被汙濁的河流和雜亂空置的房屋所覆蓋。如今,我的那些堂表兄姊們相繼離開祖先的鄉村,遷入一天比一天膨脹的“海門市”,從“農民”變成“市民”。2008年秋天,連我母親出生的那幢建於晚清時期的搖搖欲墜的老宅也被一場大火最終吞噬……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三、城市化存在了至少250年的茅家鎮的確沒有必要繼續存在下去,因為它“吃”掉了整個海門縣,憑藉這一點,它上升為“市”。假如這就是80年代以來中國城市化的基本邏輯的話,那麼這是一種對農村和中小市鎮進行攫取和掠奪的畸形城市化。而在更高的地一級的層面,情況更加突出。與我們在世界上最早實現城市化的歐洲所看到的如畫的鄉村景緻作一比較,這種“中國式城市化”與真正的“現代化”是完全背道而馳的。的確,工業化和城市化是中國未來的一項長期任務,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在本世紀內能夠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最重要的引擎。而且,發達國家農村城市化的歷史,也確實伴隨著資本、人才和其他要素資源向城市集聚的過程。但是,這種要素流動的原動力應當是市場本身,而不是行政力量。也就是說,要素往能夠產出更大效益而不是行政權力更高的地方流,而真正市場化的要素流動一定是雙向的。這樣的城市化,必定是城市與鄉村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共同發展,而不像我們這裡目前的這種城市依託行政力量對農村進行單向的剝奪和榨取。高端要素可能的確會向城市集聚,但城市的產業也一定會隨著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逐步提升而向周邊農村輻射,進而對後者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拉動效應。我在籌劃寫這篇文章時,有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些更為根本性的宏大問題,例如財政分稅制與聯邦制的匹配關係及中央集權國家與聯邦制國家在行政管理上的優劣等。我認為,這些討論在理論層面都是有益和多多益善的,但由於它們都涉及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因而這種討論短期內恐也僅能停留於理論層面。就其在目前中國的政治體制和憲法框架內的現實操作性而言,我認為逐步撤銷地級市這一層級,撤銷縣級市,恢復縣制,並重新回到“國家-省-縣(市)”的三級傳統行政管理體制,是最為穩妥可行的改革路徑。這涉及一個城市化究竟應該行政主導還是市場主導的問題,在我看來,今後無論省城、行政級別為地級(廳局級)的省內二線城市,還是縣域內的城鎮,其發展壯大都應遵循讓市場來配置資源的邏輯。不說遙遠的歐美國家,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都是比中國大陸更加發達的現代經濟體,它們的歷史背景與中國大陸相同或接近,因而在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想必也面臨過類似的縣域資源不足的情況。而且,事實上它們早已完成中國大陸尚在進程中的城市化,農村和農業人口比例比中國大陸更少,但它們的鄉村不僅沒有在這一過程中衰敗凋敝,反而處處呈現出比大城市更加經濟富足、社會和諧、民風淳厚、環境優美的巨大吸引力。這裡面的原因或許也是複雜的、系統性的,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完好無損地保持了縣乃至更低層級的鄉鎮的公共財政體系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放到更為寬廣的歷史中去審視,自秦制“廢封建、設郡縣”以來2000多年間,中國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便是如何管理好郡縣。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從傳統文明向工業文明的劇烈轉型,縣本身的職能也正在經歷著轉型,從傳統的農業型經濟社會單元轉向現代的工業化經濟社會單元,但有一條古老原則恐怕是不會改變的:郡縣治則天下治。因此,我很希望年年春節的“鄉村凋敝”話題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搞清楚這樣一些基本問題:“縣”是什麼?“市”又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城市化?以及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城市化?……說到底,不管是“省管縣”還是“市管縣”,最終的目標都是要將縣“管”得更好。在市場經濟和多元社會的條件下,何為“管”好?其實就是要讓以縣為代表的基層行政擁有更大的自主權,成為充滿活力的獨立的經濟單元和社會單元(而以我之見,財政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樞紐)。惟其如此,方能扭轉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多地看到的日益衰敗凋敝的悲哀景象。本文原標題:《鄉村凋敝與“行政主導型”城市化》 作者:陳季冰 來源於:大家 有刪減


城鎮化背後的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趨勢不可逆轉了

本文作者:寂叔 來源於:技術含量 有刪減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已立秋,收穫季節漸近,中秋節可以倒計時了。今年的中秋節,多了個名稱:農民豐收節。

豐收,是人人渴望而且喜悅的。但是前提是,得有播種的地。

說到底,這幾年有兩件大事縈繞於耳:18億畝耕地紅線,“城鎮化”提速。

我個人始終覺得,城鎮化對18億畝紅線絕對是威脅。因為,農民進城、或進鎮,土地拋荒的會愈來愈多。

如果是土地的數量可觀,但是很大比例的是荒地,沒有產出,這和“大躍進”就有的一比了。

還有更荒唐的搞法:拆房,把宅基地變成耕地。換成了城裡的工地面積指標。

農村拋荒是幾十畝幾百畝的荒蕪,甚至是整個村莊上千畝耕地的拋荒,宅基地才一二百米,變成農田?有何意義?這可稱得上人類歷史上最荒誕的數學了。

耕地拋荒呈蔓延之勢,無人耕種,糧食不會從草里長出來。

有人總結,造成耕地拋荒的原因有五個:1、種植成本高,農民種田難養家;2、農業勞動強度大,耕作人口減少;3、農業生產條件差,受災後的耕地被視之為“雞肋”,乾脆拋荒;4、徵佔地造成拋荒;5、“城鎮化”造成耕地拋荒。在我看來,所有原因歸結一個:“缺人”。

不管你信還是不信,農村真的缺人。

缺多少人呢?

先來看走了多少!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教育部7月發佈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全國小學的數量為16.7萬所,連續第 42年下降。從“改革開放”前的百萬小學,到如今小學數量已不足二十萬所,而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農村小學。據統計,從1976年到2017年的四十年間,

共有91.6萬所小學在中國消失。

平均一所小學30人計(農村小學以前的規模都很小),91.6萬所小學,意味著農村消失了2800萬人。而這些對於農村來說,都是未來的勞動力人口(部分進城,少數留守)。

那麼,剩下沒有消失的小學,在讀的娃娃們,長大了多是要進城的。剩下的幾個可憐的娃們,就算考不上大學,也未必會老老實實的在家務農。

無論如何,農村勞動力人口 “只出不進”的趨勢不可逆轉。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回過頭來看看農村現有的務農人口,多是中老年人。隨著這些人的變老、去世,地誰來種呢?

難道城裡人回來種地?

想都別想,老子好不容易跳農門出來的,要我回去?沒門!你以為我不知道農村的艱辛?你以為我沒看見過父輩的累壞了身體沒錢治病也節衣縮食送我去上學、期望我不再重複他那樣的命運?你以為我擁擠獨木橋上踩死千千萬萬、目睹無數炮灰差點成為炮灰、經歷了血雨腥風之後才在城裡立足,讓我回頭帶著孩子再重蹈覆轍一次?你以為我不想賣血賣腎讓孩子在城裡受教育、成長、發展、創立人生?

惡狠狠的回答你,回去種地,殺了老子也不答應。

這就是學區房一路攀升仍然有人買追捧的原因。父輩千辛萬苦把農二代送進大學、進城謀生,所以絕對不能讓孩子做農三代。

不信,你去問問大城市裡哪個農二代願意回去種地?

當然,從農村出來的人,對土地是有感情的。看見土地荒蕪,心疼不已,看見老房子腐朽倒塌,心碎不已。但是,拖家帶口回去復墾,不知道有誰覺悟這麼高。

退一步講,從農村裡出來的年輕人,現在的中青年人,經歷各種競爭與磨練,練就了一身生存的本領,雖不及“貝爺”荒野求生那麼堅不可摧,但在城市裡生存、發展、養育後代多是沒有問題的,沒準比城市原住民還優勝一籌。他們不會回農村——無論城市套路多麼深。

換個角度,最近幾年,有部分人以“厭倦城市喧囂、去安靜的地方修行”為名,下鄉去了。這是些什麼人呢?搞民宿的,搞休閒型農業的。前者是衝著掙錢去的,結果新聞上說,很多民宿客棧什麼拆了……不知道炮灰之下倖存多少。後者呢,休閒型農業能交公糧嗎?動你的阿爾法狗腦子想一想。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當然,也不乏一些商人帶著資金去承接農村土地流轉的,搞規模農業,這部分土地會好好的耕種,糧食和相應的產出也賣出去,真的為社會所用。但是,這個部分,去的是平原、土地容易耕種的地方,而對於18億畝而已,那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前一陣,有“專家”號召,讓城裡人再次“上山下鄉”,被罵的狗血澆頭(不知道被人打了沒有)。至於被懟的原因,參看本文前面的內容。

現在回答前面的問題,農村走了多少人?

以本人的親身經歷來估測一下:我的小學同學,沒有一個在農村的,初高中學,沒有一個回農村的,大學同學,也沒有。

同志們,一個都沒有留下。

現在的農村,大部分地方,剩下的只有兩類人:老人,留守的小孩。老人會“走”的,小孩也是會走的。很多農村,以後將是荒山野嶺,沒有人煙。

不要覺得,這是生態恢復的好。

這背後,意味著大量的農田荒蕪,長滿雜草,那些曾經養活了幾代乃至數代人口的土地,徹底的失去了去耕種它的主人,它今後將存在於“18億畝”的數字裡,出現在政府報告裡,但它不再養育它親愛的人類。

而它,這個悲劇,發生在我們的眼前,由我們這代人制造。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人口去了城市。說城市吧,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年末全國總人口13827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7.35%。2017年6月的數據顯示,我國有13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57.35%),有10個省份超過60%,主要分佈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均超過80%。2017年年底,中國城市化率達到58.5%,城鎮常住人口8.1億人,城市數量660多個。對於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歷來抱以懷疑有水分的眼光,就算它是真的,城裡已經有人口8億多,意味著農村人口已經不到5.8億了(實際可遠遠不到這麼多)。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佈《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稱中國老年人口變動趨勢整體向好,“養兒防老”觀念正在深刻轉變。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人收入水平總體不高,全民對老年期生活準備不足。(這一段,是複製來了,有人要曬政績,如其所願吧)

截取上面報告裡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佔總人口的17.3%(國際標準佔比為7%)”(筆者注:2017年這年新增老人1900萬啊。筒子們啊)。統計局曾公佈,“ 2016年年底全國有2.22億老年人,這是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徑計算,全國平均老齡化水平是16.15%,其中,農村是18.47%,城市是14.34%”。

按照城市18.47%+城市14.34%的比例,2.41億老人中,農村現在大約有1.35億左右(還在增加中)。農村不到5.8億的人口中,兒童約6000萬,農民工約2.87億(進城務工人員,部分在農忙期間可能會回家種地),剩下約0.98億農村勞動人口。

這不到1億人,耕種著目前大於18億畝的土地,收穫糧食,供約14億人吃飯(有部分進口糧食存在)。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這約1億的種地人(人均種2畝地),未來在數量上一定是減少的趨勢。

比較樂觀的是,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人均耕種面積會提升,比如人均種地5畝,種18億畝土地,0.4億人當農民就可以了。但是,實際的問題是,很多山區的梯田以及環境複雜的農田,機械根部進不去。再者,人工種植土地,糧食的質量、口感肯定比機械化種植的好。所以,在情感上,筆者還是支持人工種植,儘管其產量低。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不可否認的是,吃飯問題,現在不是問題,一是科技促進了農田產量提升,而是糧食可以進口。不缺糧的情況下,土地拋荒、農田荒蕪的問題不會在糧食減少的數據上顯現出來,不會引起人們重視,但這恰恰是問題的嚴重性所在。

如果,等農田拋荒導致糧食產量反應到數據上時,已經來不及了。

在很多人的記憶裡(尤其是十多二十年前考大學跳農門出來的人),農村,是老人帶著小孩,中年人在地裡勞作;早上炊煙繚繞,孩子上學,晚上一大家圍坐吃飯,其樂融融,一片人口繁盛的景象,老有所養,幼有所樂。物質生活有些艱苦,但因對未來滿懷希望,總認為好日子就在眼前。

而現在的農村,筆者去過的地方,只見“老人、小孩”, 不見中青老少一起其樂融融的生活;只見很多田地裡長了樹長了草,不見農民其樂融融的耕作。談到農業,外來人、本地人、村官、農民都是一模一樣的表現:一聲嘆氣!

真的,真的,是一聲嘆氣。

中國農村衰敗的兩個最重要原因,耕地荒蕪與農村衰落。不可逆轉了

寫這篇稿子的同時,看見到了一篇文章《人民網說:切斷農民後路的“城鎮化”是個斷子絕孫的餿主意”》。裡面的兩句話我特別贊同:“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進城農民,無法在城市體面安居,就應當允許他們選擇返鄉,就要為他們留下返鄉的退路”、“ 要保護農民的土地基本權利。這是他們最後的保障。”

他說的是對的。希望能引起重視。

對於城鎮化,弊端目前還沒有顯示。但是,可以預見的是,農民集中居住,距離耕地越來越遠,物理空間上的距離,不便於耕種,到不利於耕種,後面到懶得耕種,最後會形成心理上的距離。心,與耕地一旦產生距離,那就真的無法回去了。

土地會死,不產出!

沒有糧,人會死的。

從2022年開始,每年退休人口大於新增就業人口;也就是說,幹活的人在減少,領退休金的人在持續的增加。。。。持續性的,20多年裡年年如此(由於長壽的原因,到2038年開始,過世老人數量大於新增的數量)問題比想象的要嚴重。70後退休時可能發不出養老金!80後老了準備吃土!


本文作者:寂叔 來源於:技術含量 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