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為什麼是三國僅有可以匹敵諸葛亮的謀士?司馬懿都靠邊站

魯肅為什麼是三國僅有可以匹敵諸葛亮的謀士?司馬懿都靠邊站

漢末三國中有許多謀士,如李儒、田豐、賈詡、郭嘉之類,都可以算得上一世人傑。

但頂尖的謀士不僅需要謀劃眼前之局,還要有長遠的計劃,對自家勢力的未來有清楚的規劃。

在三國時期,能有如此能力的不過兩個,其餘司馬懿、周瑜等都不配與之並列。

其中一人,或許你已經猜到,那就是提出“隆中對”的諸葛亮。

隆中對讓當時客居荊州的劉備看到了發展的路線,看到了復興大漢的希望。

更難得的是“隆中對”具有可行性,天下大勢竟然依次變動了數十年,真可謂千古奇策。

而另一位能對自家勢力提出清楚規劃的謀士便是魯肅。

在《三國志》中,孫權曾問計於魯肅。

孫權與魯肅秘議:“當今漢室將傾,四方紛亂,我繼承父兄基業,想成為輔佐漢室的藩王。既然您加入我江東,請問有什麼計策能幫助我?”

魯肅說:“漢高祖曾想尊崇義帝而成為輔政之王,但此策沒有成功,因為當時強大的項羽阻撓了他。

而現在的曹操就像是過去的項羽,這種情況下,您是不可能做輔政藩王的。

以我的個人觀點,漢室不可復興,而曹操也不能一下子乾死的,不如鼎足江東,等待天下大變,或可趁勢而為。

現在天下是各路諸侯割據,您佔據一方不尊朝廷,也不會招到嫌猜忌恨。

其中原由便是北方紛亂,無暇南顧。

您可以趁著現在的亂局,攻下荊州,全面佔據長江以南,然後稱帝建號,圖謀統一天下,成就漢高祖般的偉業。

當時孫權連忙推諉,說自己只是想輔佐漢室,不敢有此野心,但是後來卻對魯肅大加賞賜。

不久,劉表病死,曹操即將南下,孫權面對這種危局,又問計於魯肅。

魯肅對孫權分析了江東的現狀與困境,並提出了破局之策。

當時的江東具有地利,有長江天險阻隔,外敵難以侵入,首先便立於不敗之地。

而鄰近的勢力是荊州的劉表,但劉表剛剛去世,留下的兩個兒子不團結,勢力上下各懷異心,遲早被人吞併。

而在荊州客居的劉備是天下梟雄,與北方霸主曹操向來有仇隙,劉表收留劉備卻忌憚不敢用。

假使劉表或其二子能與劉備同心協力守衛荊州,那我們應該與荊州結盟。

假如劉表或其二子與劉備不和,那就應該尋找另外的途徑,以加強江東的外部防衛。

不如現在就讓魯肅我去弔唁劉表,以探查情況,一方面慰勞荊州各將領,另一方面可以勸說劉備安撫荊州勢力,讓他們上下齊心抗曹。

劉備得我們的聲援,必然樂於嘗試接管荊州勢力,如果成功了,那天下的局勢就會安定下來。

這一系列規劃東吳未來發展的戰略,因為始於孫權與魯肅在榻上的合議,而被稱為“榻上策”。

“榻上策”與“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預判天下將鼎足三分,可見二人智謀當在伯仲之間,但魯肅卻沒有獲得諸葛亮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