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勸你及時滿足

1972年,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博士進行了一個被後人稱為“棉花糖”的實驗。他將一組四歲大的孩子集合起來,送給他們每個人一顆棉花糖。接著,米舍爾博士對孩子們說,他會在20分鐘之後回來,如果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不將手中的棉花糖吃掉的話,那麼他將再給他們一顆棉花糖。

現在,假設你只有四歲,手裡拿著一顆美味的棉花糖,你會怎麼做?一些孩子很快就將手裡的棉花糖吃掉了,而其他一些孩子則耐心地等待著米舍爾博士回來。

米舍爾博士沒有就此終止這個實驗,而是在接下來的十四年裡繼續研究這些孩子的情況。他的研究結果讓人相當驚訝。那些當年耐心等待,沒有立即吃掉棉花糖的人在美國高考的成績要比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高出210分,而且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更強,在個人與專業方面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這些孩子展現出了一種名叫“延遲滿足”的情商技能。他們願意在得到獎賞之前繼續等待。那些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體驗了一種追求即時滿足的心理,那就是“我想要吃,而且現在就要吃”。

在這個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個先到來的時節,我勸你及時滿足。及時滿足你首先能確定一件事,這個棉花糖你可以吃到,老話講“落袋為安”。在你沒得到之前一切都與你無關,延遲滿足是可以到的更多的獎勵,可是你能否等到那個節點的到來猶未可知。與其去等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我勸你及時滿足,握好當下珍惜眼前。

生命的可貴在於不可知,應對不可知最好的方法是把握住可知,用已知來應對未知。所以及時滿足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與其把自己延時滿足的生命交給及時滿足的人去糟蹋,不如自我即時滿足。“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磨是仙我說了算”,應對不可知即時滿足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