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

疫情影響、市場滑坡、利潤下跌,再加上歐美整車工廠近期階段性停工減產,即使是業內的零部件巨頭也感到了陣陣寒意。

近日,米其林擬以3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08萬元)收購Enviro公司20%股份,為的是共享對方掌握的新技術。其實,今年以來,博格華納、延鋒、佛吉亞、採埃孚、克諾爾、英飛凌等零部件巨頭,都先後花費巨資進行了一系列併購,成為行業中的“逆行者”。

“零部件行業近來面臨更多困難,相對於一些企業的降薪、裁員、破產,收購無疑是一條更好的出路。同時,零部件企業藉此獲得新的技術和市場資源,也有利於加速轉型、提升競爭力。”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認為。

“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

電動化受青睞

瑞典初創公司Enviro發明的新技術,可以用回收的廢舊輪胎等重新制成原材料,並確保能源消耗降至最低。而米其林希望通過收購,將上述技術與自己的技術相結合,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

技術與市場,是形成企業競爭力的兩大要素,通過收購,來實現“1+1>2”的效果,是許多零部件巨頭收購的初衷。因此,即使在資金吃緊、很多項目壓縮的情況下,收購卻是暗流湧動,電動化等先進技術成了收購舞臺上的“主角”之一。

“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

圖片來源:Freightwaves網站

1月28日,博格華納宣佈已與德爾福科技達成最終交易協議,以約3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4億元)全股票交易形式收購,目標是加速電氣化轉型,打造全球領先的動力公司,為輕型車和商用車製造商及售後市場提供服務。其中,德爾福的電驅動系統產品包括DC-DC轉換器、在線充電器、電池管理系統、軟件等優勢,可與博格華納的電子渦輪增壓器、P2混合動力模塊、高壓PTC加熱器、電機、電池包、“三合一”電驅動系統等形成合力。

而延鋒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鋒)收購安道拓持有的延鋒汽車內飾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鋒內飾)30%股權,於2月2日達成一攬子協議。延鋒擬出資3.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44億元),完成此次收購。有意思的是,2015年,延鋒重組原江森自控(現安道拓)全球汽車內飾業務,併成立延鋒內飾,延鋒和安道拓分別持有延鋒汽車內飾70%和30%的股權。交易完成後,延鋒內飾將成為延鋒全資子公司,由此可以獲得海外佈局決策權,加速全球化進程。

2月下旬,佛吉亞官方透露,在獲得相關監管機構的批准後,已經完成對SAS的收購,以2.2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52億元)從大陸集團購回剩餘50%的股份。SAS是佛吉亞與大陸集團於1996年成立的合資公司,主營業務為內飾模塊組裝以及物流運輸。

自動駕駛價更高

一年前開始的採埃孚收購威伯科的“大戲”也即將圓滿結局,收購股價總值約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70億元)。雙方將聯合成為全球性商用車技術集成系統供應商,合併後的銷售總額將達約4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078億元)。此前的2015年,採埃孚完成了對美國天合的收購。隨後,2016年收購德國激光雷達公司Ibeo40%的股權,2017年收購超高頻雷達製造商Astyx約45%的股權,2019年收購乘員識別軟件公司等,由此使採埃孚快速切入自動駕駛技術領域。

“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

值得注意的是,克諾爾集團將從威伯科手中收購Sheppard公司。收購何時完成,取決於採埃孚對威伯科的收購進度,但估計也是好事不遠。克諾爾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商用車制動系統製造商,Sheppard主要開發汽車轉向系統及相關產品,兩者結合可謂強強聯合。

而英飛凌收購賽普拉斯,這項價值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5億元)的交易於近日完成。近年來,以英飛凌、恩智浦、瑞薩等為首的汽車半導體企業,以及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等芯片企業,幾乎都有收購的案例。2016年7月,英飛凌以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0億元)的價格,從美國LED大廠科銳公司手中收購其Wolfspeed功率和射頻業務部門;當年10月,英飛凌又收購了荷蘭MEMS設計公司Innoluce;2018年2月,英飛凌收購了Merus Audio公司,進一步鞏固了英飛凌在人機交互領域的技術優勢。收購賽普拉斯完成後,英飛凌在全球汽車電子市場份額或可達到13%,成為最大汽車芯片商。

“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

收購破解難題?

“不難發現,這些收購基本聚焦於電動化、智能化、自動駕駛、芯片等先進技術領域,而且大都是為了補齊短板,其實這都是這些企業為了凝聚更強的市場競爭力。”中國市場學會營銷專家委員會秘書長薛旭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除了這些有實力的零部件巨頭,中小型零部件供應商的生存更值得關注。

近日,跨國零部件巨頭奧托利夫等已經宣佈,撤回其2020年業績預期,取消原定的分紅。由此可見,巨頭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如何“過冬”成為業界共同思考的新課題。與零部件巨頭相比,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壓力更大。代表歐洲中小供應商利益的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提出,要確保各國政府對大型車企的支持能夠流向中小零部件企業。“我們希望整車製造商能夠堅守對一級供應商的付款承諾,一級供應商也要保證對所有供應商按時付款。”該協會主席穆夏(Thorsten Muschal)表示。

“正如米其林收購Enviro股份,收購也許對零部件中小企業是一件好事。”薛旭認為。的確,近年來,收購正在成為零部件行業愈演愈烈的一種潮流。普華永道此前發佈的《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深度整合》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併購交易總額預計將達4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14億元);在之前的四年中,已有三年的年度交易總額突破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39億元)。通過收購,一些零部件中小企業也獲得了新生。

“疫情加車市逆境、‘新四化’轉型壓力以及全球化佈局亟待提速等多重考驗之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收購,既意味著優勢互補、抱團取暖,也是共同聯手、劍指未來的選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向《中國汽車報》記者表示。

文:趙建國 編輯:黃霞 版式:趙方婷

“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逆行”天價收購,零部件巨頭為何要“搶”這些企業?| 中國汽車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