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1864年7月,曾國藩統領的湘軍攻克南京,太平天國覆滅。按照舊時慣例,攻克敵城,要放縱兵士三天燒殺劫掠。湘軍自然也是難免。

圍城半年之久的湘軍兵士,面對終於落入手中的金陵古城,自然成了飢渴的豺狼。但作為領軍的曾氏兄弟,在天京卻幾乎一無所獲。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對“聖庫”的期望與失望

曾國藩在向朝廷的奏摺上寫道:“乃十六日克復後搜殺三日,不遑他顧,偽宮賊館,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詢,則並無所謂賊庫者……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也就是說,沒有發現太平天國存放財富的寶庫,並有繳獲到財產。

此論一出,朝廷譁然,原因是在圍困天京時,無論皇室、朝廷的官員還是前線將士,都在期待著能夠打開天國的“聖庫”,獲取那鉅額的財富,用以填充因多年剿匪戰爭而虧空的國庫,發放拖欠的軍餉。然而這一切都落空了。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聖庫之說,來自了太平天國的法規,著名的《天朝田畝制度》中規定: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勻,人人飽暖矣。”另天王洪秀全的一道詔書中寫明:“繼自今,凡一切殺妖取城所得金寶綢帛物等項,不得私藏,盡繳歸天朝聖庫,逆者議罪。”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這種制度無非是太平天國的當權者聚斂天下財富,滿足其私慾的手段。而從1850年金田起事,到1864年天京陷落,這項收斂財富的制度一直在執行,這也說明這筆財富將是何等的巨大。

所以,當聽到曾國藩的奏報,質疑之聲就滿天飛。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疑點矛頭自然首先指向了曾國藩的九弟,湘軍主將,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曾國荃。晚清學者王闓運寫過“江寧克,曾奏言:初疑寇有積金,可富國,嚴密搜求,實無之。而恭王聞人言:曾弟買臘箋一捆,費三千金。”記錄的就是曾國荃揮金如土的情形。

聖庫中有無巨量財富

據記載,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後,洪秀全派六名貼身護衛管理位於燈籠巷的聖庫。那時的聖庫確實“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聖庫中的財富,保證了太平天國的當權者們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據稱洪秀全的宮殿佔地面積是紫禁城的兩倍,後宮正式的嬪妃88人,隨侍的宮女3000以上。

而天國的其它諸王,如韋昌輝、楊秀清、蕭朝貴等人,也是爭相比拼奢靡之風,可以說,當時諸王們用度之巨大,生活之奢華,蓋無古人可比。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到了天國後期,“聖庫”已經名存實亡。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交待:“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系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帑。”這就說明所謂聖庫,已經成為洪秀全的私家銀庫,由此,各級官員在執行聖庫制度時,早已大打折扣,將銀錢財寶私藏,僅繳納穀米牛羊。

所以,上行下效,使太平天國內官僚貪腐成風,由此造成聖庫的空虛。

所以,湘軍攻破南京,沒有發現傳說中的巨資珍寶,可能真的不是曾國藩在刻意為其弟隱瞞,而是實情。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另外,從曾國藩的為人角度看,這位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的重臣,官僚體系的圭臬,學子文人的楷模,享譽天下的曾文正公,極其愛惜自己的清譽,他還不至於為了一筆財富,編造謊言,欺瞞朝廷。

在這一點上,當時的咸豐皇帝也是信任曾國藩的,在朝廷批覆中說道:“今據奏稱,城內並無賊庫,自系實在情形。”當然,也有人講,這是迫於當時曾國藩重兵在握的形式,而行的無奈之舉。

曾氏兄弟的家財何來

當然,民間關於曾氏兄弟私吞聖庫之說甚囂塵上,更有傳言說,曾家在故居山中挖掘了深洞,用於藏寶。後來證明,這些傳言經不起考證。

曾國荃之所以會被詬病,與他的豐厚家業,以及相對高調行事作風有關,曾國荃在攻陷天京後,官至浙江巡撫,賞太子少保銜,封一等威毅伯,功高位尊,收入與封賞自然很多。而且在多年管理軍營的過程中,自然會有大量貪汙軍餉、吃空餉的行為,這也是當時的軍中風氣,難以責備。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而曾國荃最可觀收入還是來自於任兩江總督後,管理當地鹽務、漕運時的收益。鹽務、漕運是歷代王朝的財政來源之首,而兩江又是當時清朝最為富庶、商務活動最繁忙的地域兩江總督的收入可想而知。

曾家的財富,大多收入於此時,而不是在剿滅太平軍的時期。

而且,曾國荃在任上,數次慷慨解囊,賑濟災民,受到民眾的尊崇的愛戴。先後有山西、湖南、江蘇的百姓為感念他的恩德,主動為其建立過生祠。

天京“聖庫”,太平天國的巨量財富,到底落入誰的手

至於聖庫的真相,可能再無澄清的一天,同樣,歷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也永遠沒有一個最終的定論,不過,只要我們從歷史中汲取了教訓,那些歷史就是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