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開學 你的“控制慾”可能會害了孩子

(轉自新浪教育)

最近一部名為《小歡喜》的電視劇火了,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關注,網友直言“太真實”。

國際學校開學 你的“控制慾”可能會害了孩子

喬英子全校排名前三的學生,母親宋倩作為某培訓機構的物理老師,對英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為了孩子,書房全部換成了隔音牆面;為了時時刻刻監視孩子,專門在她書桌前弄了一面玻璃窗,隨時都能瞥見閨女的一舉一動;每天燕窩、紅棗、枸杞的準備;除了學校作業,日常大量的補習……如數家珍,讓人窒息。

“你可能會說,媽媽總拿高三綁架你的人生。”

你要是高考考不好哪還有什麼人生啊!”

女兒最愛的天文,高三一律停止,不能看課外書,不能去天文館講課,不能玩樂高,自然也幾乎沒有自由可言,母女倆的矛盾日積月累,逃課、躲避……兩個人為此產生了激烈衝突。

對於獨自撫養女兒的宋倩來說,英子考上清華北大是她畢生的追求,甚至將這一追求與孩子的夢想劃等號。

有一集,倆人在家中發生爭執,宋倩抓著英子的肩膀,大聲說:

“英子,你是我的女兒”

“你是我最重要的人”

咱們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呀,我們不是說好了嗎?!

然而,面對母親的焦慮、怒吼與不滿,英子沒有任何正面回應,只是在一次次的無聲抗議,直到她20多天徹夜難眠,腦子裡充滿了矛盾與掙扎,在母親的高壓下,英子最終選擇離開、逃避,甚至永遠消失。

“我的夢想就是你的夢想“

與英子不同,方一凡似乎讓更多人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自己,

叛逆、不羈,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行為方式,他似乎代表了一類學生,

即便母親童文傑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評、教育,但是對他來說母親的要求顯然與自己不同。

就在第一集,文潔開車將兒子送回家,面對有可能蹲班的現實,這位母親從自己當年的“英勇”戰績說起,數學、化學、物理……“我那時候為了高考……而你……”這樣的句型,如此熟悉,甚至在那一瞬間都有點恍惚,“夢迴高三”。

對她們來說,她就是你,你就是她,孩子和家長已經被一條無形的紐帶鏈接,相互嫁接,最終孩子不過是一個教育完成品,然而又能有多少作品符合期待呢?

這不是個例。

姜文曾在《十三邀》中說道,自己當年選擇從事藝術工作,家裡充滿阻力,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歷盡千辛萬苦。他回憶,當年他第一次告訴母親自己“考上中戲”了,得到的反應不是祝賀,而是將錄取通知扔到一邊,他說“我不知道該怎樣讓他高興。”

國際學校開學 你的“控制慾”可能會害了孩子

這也不是中國家長的“專利”。

就在去年,在韓國一部名為《天空之城》的電視劇突然大火,電視劇中上流社會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入全韓最著名的三所大學拼盡全力,對他們來說,這個社會是個金字塔,每一層都要淘汰若干人,也只有走到金字塔頂端的人才能獲得成功,並帶來金錢、地位與權力,因此,他們費盡心機,各種補習班、各種無端管制,而所有的一切也在各種事件中變得複雜而無序。

直升機父母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個新詞語。把某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父母叫做 “直升機父母”——— 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他們迫切想要了解孩子的所作所為,毫不吝嗇地加大教育投入,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最愛參與學校活動,時不時與班主任促膝長談,為了讓孩子達成某一目標,不斷更新他們的作息表,幾乎每一個小時都要安排的滿滿當當。

同學間鬧矛盾,他們會挺身而出,美其名曰“為孩子解圍”;學校有大型活動,他們全程陪同;學校有任何需要隨叫隨到,就在不久前,為了讓孩子瞭解直升機,有家長甚至將直升機開到學校讓全班觀賞,攀登珠峰帶著孩子全班同學、老師的簽名;需要大掃除他們來了,需要後備軍他們來了,需要全職保姆,他們也來了,在這些家長看來,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茁壯成長“。

然而,現實真的如此嗎?就在不久前,洪晃接受新浪教育“國際教育大咖說”專訪時就曾談到“直升機父母”,現在的孩子有一部分不敢與教授直接溝通,不敢將自己的意見或想法與老師分享,比起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更喜歡讓父母作為傳聲筒,代替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留學生雖然語言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卻無法融入課堂,無法融入國外生活,常常獨來獨往的原因。

“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

“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幾乎可以確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作家龍應臺的兒子曾這樣跟她說:

如果你的孩子這樣跟你說,你會失望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都有自己的興趣與嚮往之地,

當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然成為獨立的個體,

即便沒有按照既定的道路前往,但在萬千道路中,他們選擇了心之所向,

他們依然奮力前行,千篇一律的人太多,

優秀且獨特的人卻始終是極少數,

每個人都是生活中最平凡也最閃光的一粟,

也是一份屬於自己的“小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