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好吧,如果有人偶爾看到了這篇文章會覺得怪怪的,因為這是回覆變文章了……原本只是想就動畫的製作與故事之間的關係回覆朋友的文章幾句,但是他的文章太長,對這麼長的文章的進行回覆,顯然也會很長,結果就被回覆框拒絕了……(啊,原來回復框裡可以容納兩千字)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但我還是想聊聊,首先朋友的文章看了兩遍,90%以上的文字我都很支持,有些點我很難說它是錯的,但我有不同的視角和感受。

因為『天氣之子』(要等到明年1月17日)和『青笨』劇場版目前不幸都沒機會看到,所以只能跳出來說(之後得提到的很多作品我都看過可以直接談)但我可以在心中類比作品去理解你的意思。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首先,關於被一部作品“打動”。

朋友的感受是(我摘錄部分,整體太多了全貼過來文章長一倍……如果好奇原文搜:動畫的畫面已經到了瓶頸?請不要自說自話封殺動畫的可能性)《天氣之子》製作精良,故事簡短,但很打動人,我認為“打動人”的不是俗套的故事,而是精美的製作,帶動了觀眾的感情,帶來了感觸。

我的感受是,當我看到一部製作精良的作品的時候我確實是很激動的,但我真的從沒有被任何一部作品的製作“打動”過,無論是精美的畫面還是流暢的作畫,而且我一下子也想象不到究竟什麼樣的製作能夠打動我,但我確實不止一次的被劇情“打動”過,即使在今天看來那些劇情附加在並不精美的畫面上。你的這個感受,我承認我確實是拿不到的,但從你對動畫的熱情來看,我相信你說的是事實,但我的感受也確實是事實,而且我也同樣很喜愛動漫。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然後是我的觀點“大眾觀眾對畫面的提升的感觸已經到了十分有限的水平,但對劇情的需求上限是無限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原話(我嘗試著去找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頭條的評論記錄裡關於我們的對話只有一條,明明應該有很多啊),不過沒關係我肯定是說過類似的話,但這話既然是我說,請允許我對他進行解讀:“在製作達到一定相當水平之後,再提升製作對於觀眾體驗帶來的提升是很有限的,相當有限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認為當我們判別一部傑出的作品的時候,劇情比畫面的分量要大,而且可能大不少,因為這件事情很難量化分析,所以我舉了兩部作品來比較說明,『甲鐵城的卡巴內瑞』因為劇情拖累是一部製作精良但平庸的作品,但是平庸的作品不是說在商業上就不能成功,當然可以,中國電影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我說的不是國漫),但商業上的成功不改變它是平庸作品的事實。而『命運石之門』顯然它的製作也不可能很差,但當我向別人安利的時候,對於它的製作肯定是隻字不提的,因為使得他在我心中成為神作(雖然我不愛用這個詞)的東西里製作佔不了多少分量。

然後說到了『涼宮春日的系列』。

朋友的觀點呢是:《涼宮春日的消失》,這部作品的故事和《青春豬頭少年》這個系列有點相似,都有著類似的SF情節,角色充滿個性,臺詞設計得非常有趣,原作很棒的類型,但是,《涼宮春日的消失》能在我心目中10多年屹立不倒穩拿心目中最棒的電視動畫改編劇場版頭銜,道理很簡單,不僅僅是因為劇情好,更重要的是它的製作相當完美,完美的作畫,完美的演出,完美的音樂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讀到那裡的時候我真的開始意識到我們分歧也許是熱愛動漫的方式不同,因為在我看來,無論是『涼宮春日系列』還是新海誠的例子應該都是說明我的觀點的例子。

誠然『涼宮春日的憂鬱』和以後的劇場版『消失』都是京阿尼製作的不折不扣的神作(尤其TV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神作即便站在日漫史來看也是),但值得注意的是『涼宮春日的憂鬱』小說原本不說在劇場版就是在TV之前就已經是相當火的作品了,我認為涼宮春日的成功其實正在於它的故事本身和漫友的初心的契合,貌似是當年『涼宮春日的憂鬱』在臺灣角川首發的時候曾經有個網友寫了段話,我現在還記憶猶新(雖然不可能是原話)他說:對不起,也許我就是像涼宮春日那樣,是個不喜歡這個平凡與單調的人生嚮往那個充滿著外星人超能力者的世界的普通人,這也是我喜歡涼宮春日的理由吧。事實上有那麼一段時間裡漫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沉醉於動漫的人是否知道現實是什麼?”而涼宮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以自己的故事和熱情宣告即便我深知現實為何物亦要追求屬於自己夢想,這是很多漫友的初心所在,也正是整部作品活力的源泉,而這都是發生在動畫化之前的,當然也談不上製作。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然後聊到新海誠。

朋友的觀點呢是:

你現在覺得新海誠畫面足夠好,是因為他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度,才讓你有了如此的感想,新海誠在不斷進步,才讓你覺得足夠好,新海誠自己也不是一日而就的,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首先其實我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人都期待著新海誠突破呢?怎麼從來沒有人逼像是細田守或者中村亮介突破呢?你看『被狙擊的校園』製作是無敵的,但是明顯感覺這離傑作還差一大截啊,好吧,也許他們確實少點什麼吧,說回新海誠,你覺得新海誠努力突破的是製作,而我卻有截然相反的看法——畫面一直都是那個畫面,新海誠已經不是那個新海誠了。正如你所說的經歷『星之聲』『雲之彼端』『秒五』的磨鍊新海誠的風格日趨成熟,精美的美術效果(動畫部分……嗯)加上天門如水的配樂帶來的是讓人絕望的戀愛故事,不能算是憂傷,就是一種絕望,雖然是唯美的絕望,但這種感覺有點小眾,之後他做了『追逐繁星的孩子』注意這部作品明顯是新海誠在突破自己的故事格局的嘗試,雖然製作還可以但整體的觀感就是“What's the drug this guy is smoking? ”以後他又回到了熟悉的路子上來,但『言葉之庭』故事的憂傷是很剋制的,因為『言葉之庭』是中國漫友第一次有機會觀看同步上映的日漫劇場版(雖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所以印象很深,但是說實話那部作品裡讓我一直記得的精美的鏡頭就只有那棵在湖面上搖曳的樹了,好在新海誠最終還是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了與大眾品味的銜接處就是『你的名字』,然而在『你的名字』裡新海誠就已經很透明瞭,整部作品裡唯獨環形山相遇裡還有些他原本是樣子,能夠讓我感覺到那種在時間與空間這種巨大到不可想象的意向面前區區人類的感情的絕望,不過除此之外的整個故事都是柔和的縝密的控制良好的,就在電影院裡看完片子以後,我就想盡管我們終於得到了一個宮崎駿的傳人,但是我們失去的卻是一個叫新海誠的動畫人,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在我看來,新海誠的突破更多的是故事的突破思想的突破唯獨不變的反而是他對美術的追求,他的成功在我看來恰恰就是好的作品需要一個合適的好的故事。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然後是5G的可能性(話題是不是有點漂了)這個其實並不在主線劇情上的話題啦,雖然它不是主線但因為有利於表達觀點所以還要說說,2G到4G帶來了移動互聯網絡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這個國家和我們的生活,很多東西比如移動支付都是0到1的變化,當然我也不是預言家,不過從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格局來看5G是很難有機會再次如此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了,雖然我知道有些東西是量產到質變,但也有些東西是一開始是質變後來才是量變,在舉個例子,比如交通,我們現在的交通手段也談不上多先進有朝一日也許會實現地球上的瞬間移動,但瞬間移動帶來的體驗也只是比現在提高了10,20幾個小時而已,但是火車和飛機的發明之初可是曾經讓很多一生可能都無法相見的人得以見面,他們拉進的是一生的距離,這種0到1的體驗的提升無論今後的速度如何提高再也無法重現。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最後要總結全部的觀點,首先是解釋一個誤會:認為技術發展是有上限,或者認為人類對於技術發展的需求是有上限的,這些觀點是錯誤的,但也不是我的觀點,我的觀點是:

人本身對於技術發展的體驗是有上限的而且這種體驗提升的速度隨著技術發展越來越慢。

對於動畫來說這種技術就是包括畫面在內的很多製作因素,特別的,大眾觀眾比之發燒友更容易達到上限,對於上限之上的作品會出現“看不懂”的情況,這種情況本身很難說對錯好壞,但從遊戲界的經驗來說推出越來越多用戶不懂的東西對公司和產業來說可能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最後再來談談動漫的故事吧,因為這裡還有另一個誤會,我沒有限制動漫可能性的意思,相反,我認為如果動漫真還有可能性的話,應該更多在故事上去尋找(當然不是說技術就不需要提升),很久之前思考過一個問題沒得到答案,為什麼很多漫友懷舊傾向嚴重?有不少人認為上世紀80年代才是動漫的黃金年代,也有不少人覺得90年代是,拋開情懷之外所謂的黃金究竟是什麼?今天感覺明白點了,所謂的黃金年代未必真的是能夠製作出如今不及的作品(雖然我很喜歡賽璐珞那個年代的作品顯然製作是不及今天的)所謂的黃金可能就是因為20年前,甚至30年前動畫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當然受技術條件限制製作是不太有靈活性的,但是那時候的故事包容性是很好的,隨便想到的例子是80年代官封四大女神裡音無響子是個二婚女神,這在今天簡直是不可想象的,每當此時我就會聯想起『神薙』的悲劇。如今的動漫界故事題材套路嚴重,普遍缺乏可能性,有點像一潭死水,這是日漫階段性的問題,如何突破我不知道,我同意朋友說的故事的套路化,也同意故事突破起來很難,但這不意味著故事在整個作品的比重下降,反而是如果故事一直向現在這樣,技術再怎麼提升最終業界也會舉步維艱的。(你看我這麼說也不知道寬叔同意不)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最後的最後來聊聊京阿尼,儘管京阿尼幾乎所有作品都不適合立論我的觀點,但聊到製作不說京阿尼等於沒說,除了『無限彩的怪靈世界』(那片子我是看不下去)我沒有批評過京阿尼任何的作品,『Air』和『Kon』都是最愛,不過既然說到『Clannad』那就說它,寫作『Clannad』讀作人生,為什麼是讀作人生呢?人生究竟是這作品裡的什麼呢?是朋也從渚那裡得到的溫暖?還是渚從朋也那裡得到的支撐?或者說是失去了家人才體會到父親的辛酸以及救贖之後家族團聚的溫馨?有很多種解讀,無論是樋上至的畫筆還是石原立也的分鏡都是在講述這個故事,就像是我一開始說的那樣,我無法通過京阿尼的作品立論,但這同樣是一個擁有著優秀的故事的作品也不妨礙我去說說吧。

為什麼我覺得動畫的故事要重於畫面等製作因素

僅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