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朝鮮半島地形圖

提起仁川,你會想起什麼?對國際關係或韓戰歷史有興趣的,或許聽過麥克阿瑟將軍那可歌可泣的“仁川登陸”;但對於大多數當代中國人而言,講起仁川這個名字,想起的大概多半是機場了。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市地圖

也許曾經因為“韓國人將端午節申請為世界遺產”而感到氣結,或是覺得“韓國人稱孔子是韓國人”實在不可理喻。但可能不知道:韓國,曾經也是這個世界上,少數沒有“中國城”的國家。

研究華僑的韓國學者李正熙,曾經稱韓國為一個“沒有中國城的國家”。然而,與此矛盾的是,點開仁川觀光網站,任何人都不難發現,”中國城“被當作文化旅遊路線的重要景點,更在國際的旅遊指南網站上,被評為仁川最佳景點的第四名,甚至超越具有重要地緣歷史意義的自由公園與仁川登陸作戰紀念館。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全景天際線

仁川在哪裡?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廣域市的位置圖

為大韓民國西北部的一個廣域市,仁川是一座面向黃海的港灣都市,人口位居於首爾和釜山之後,為韓國第三大城市。位於首爾西部約40km,為韓國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與首爾之間有首都圈電鐵聯繫。每日有大量乘客往來仁川與首爾兩地,由於此兩地距離太過接近,已經共同形成一個大的首都圈。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韓國仁川港

自從1883年開港以來,仁川便以韓國首都圈的門面姿態屹立於世。儘管從2014年貨櫃進出的數量來看,仁川港只是韓國第二大港,僅處理全國9.4%的貨櫃量,遠遠落後於釜山港的75.3%,但自從仁川國際機場於2001年落成之後,仁川便仰仗著臨近首都首爾的優勢,以航空樞紐的地位,一舉躍為韓國最重要的門戶。仁川,對於美軍和觀光客而言,從上個世紀以來,就一直都是踏上韓國土地的起點。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景象,由上逆時針:仁川大橋、仁川國際機場、仁川港、松島國際都市天際線、仁川足球場、仁川都護府廳舍

仁川作為對外的開放特性,與韓國人內向、排外的刻板印象不同,也連帶塑造了仁川市的發展策略和都市特性。憑藉港口帶來的地利,仁川在戰後擁有優越的工業區位;韓國作家吳貞熙以仁川為背景的小說《中國城》裡,仁川港邊充滿了工業意象:碼頭被運送煤炭的火車鐵軌盤踞著,麵粉工廠、煤油公司則在一旁,浸在北風挾帶而來的煤塵之中。直到現在,在光鮮亮麗的首爾相襯之下,仁川都還是顯得像只醜小鴨。

1997年金融危機下的仁川

然而,1997年金融危機如瘟疫般在東亞擴散,以及隨之而來的結構重整,為仁川帶來了許多變化。其中,今日成為觀光景點的“仁川中國城”,以及節目《我的超人爸爸》裡,三胞胎兄弟一家人居住的“松島國際都市”,在許多意義上,都可以被視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產物。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國際機場是韓國最大的國際機場

首先,先簡單回顧1997年之前,韓國的國家政策與財閥經濟。長期以來,韓國由國家政策帶動經濟發展、以財政稅收補貼扶植特定企業與財閥的做法,在1997年金融風暴之前,讓企業認為“市場收益有政府保證、國家能幫助企業抵抗危機”;而1990年代西方國家的低利率環境,則使得資金流向包括韓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

上述這些條件,都讓韓國央行持續將大量資金借給信譽不佳的企業,造成財政赤字。此外,1990年代開始逐漸鬆綁的韓國金融市場,則引進了更多外資,讓赤字的問題進一步惡化。更糟糕的是,身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的日本,自1990年代初期即陷入低迷,衝擊韓國出口額,進一步加劇韓國的赤字危機。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圖為1996年,為了慶祝韓國與日本成功爭取到了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事的主辦權,韓國民眾參與慶祝演唱

由財政赤字引發的債務與國家信用危機,最終在美元升值時爆發。首先,與美元匯率掛鉤的韓元跟著美元升值,使得韓國的出口競爭力下滑;國際市場對於韓國經濟的信心幾近瓦解,導致外資紛紛出逃,併為韓國央行帶來極大的壓力,最終只能放手讓韓元狂貶。這場跨國的連鎖風暴,讓韓國的債務問題最後演變成全面性的金融危機。

在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之下,韓國一併接受了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的結構重整計劃,包含開放投資環境、消除貿易壁壘、解除匯率管制等。大幅貶值後的韓國資產,以及更為開放的投資環境,都讓韓國進一步成為西方資本積累的核心國家,在積累過程中進行地理擴張的去處。

此外,金融危機在韓國造成的高失業率,讓以生產和消費組成的資本回路面臨瓶頸。此時,由政府主導的一系列開發計劃,便企圖將資金投資於舊城區的改造與新城區的開發之中,藉以刺激生產與消費,進一步提振國內經濟。仁川中國城,便在這個時空脈絡之下粉墨登場。

仁川中國城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的中國城牌坊看似「古色古香」,卻是2008年才落成的全新水泥建築。

韓國臨近中國,被學界廣泛視作漢字文化圈的一分子,在歷史上同時又是中日韓三角貿易的重要節點,令人實在難以置信這裡沒有華人駐足聚居。因此,“唯一沒有中國城的國家”這個封號,該如何解釋呢?再者,如果真如學者所言韓國不存在中國城,那麼仁川這個”中國城“,又是從何而來的?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日治時代,由日人繪製仁川地圖。圖中已經幾乎無法辨識中國城的位置。

位於仁川港邊的中國城,早於十九世紀末即因國際形勢,以及其港口區位,成為華商聚集之地。然而,貨櫃的發明,使得港口開始不再仰賴碼頭搬運工、因而得以遷離市區,從而造成了舊港口周邊的快速沒落;再加上戰後韓國政府對華僑實施歧視性政策,限制華僑持有資產及教育的權利,導致大量華僑離開韓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城的空洞化。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仁川各國租界地圖;除了清國租界之外,尚有日本及不分國籍的公共租界。

回顧歷史,仁川中國城的前身,其實是仁川港口旁一個貿易商聚集的區域。1882年,清政府與朝鮮政府簽署了《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清政府在這個類似”租界“的區域擁有治外法權,來此經商的華僑貿易商日益增多,主要由山東幫、浙江幫、廣東幫為主。除了華人之外,今日的中國城旁,其實相隔一條街,也是當時日本人聚居的街區;當年日本人留下的日式建築,雖然不如重建後的中國城那樣張揚,但在單調的韓國街景之中,同樣顯得突出可辨。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圖為1996年首爾明洞,幾名精品店的店員在整修的店門口之外,對電話裡曾往來的熟客們通知整修消息。

1997年金融危機過後,韓國政府看見後現代的觀光發展浪潮,以及中國逐漸崛起的事實,便將腦筋動到了幾乎已經不復存在的仁川中國城上。因此,由政府主導的中國城重建計劃從2004年開始啟動,除了以具有族裔文化本真性、特殊性來招攬遊客以外,也被打造為吸引中國資金的前哨站。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圖為1998年1月,金融危機期間,一名三星人壽職員,在街頭高唱加油歌:「我辦得到!我能克服經濟危機!

此外,事關仁川中國城能否順利“復興”的華僑政策,也在金融危機之後有了重大改革。1998年,韓國政府宣佈解除外國人持有土地的限制;2002年,針對華僑發放的永久居留證也開始發行;2005年,韓國政府甚至嘗試賦予華僑在地方選舉中的投票權。這些在政治上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賦權政策,實際上,應該被放在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脈絡中看待。

新自由主義依然排外?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除了餐廳,還有一些日漸邊緣化的貿易商和零售店面,共同維繫著中國城內日漸稀薄的「中國特色」。

然而,仁川中國城嶄新亮麗的表象下,仍然隱藏著新的排外。數十年來的歧視政策,使得許多原本由中國人經營的老字號餐廳,早就易手由韓國人經營。中國城重建後,區內的房地產則被境外資金收購,抬高房價;而官方把“炸醬麵”作為中國城的行銷賣點,也進一步壓制了中國城的經營業態,並強化了韓國社會對華僑的主流印象。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炸醬麵」作為韓國中華料理的代表菜,在這裡也被放入博物館,作為文化符號,強化中國城的族裔空間意義。

此外,韓國政府終究也難以抵擋“舊華僑”不斷外移、被“新華僑”取代的趨勢。這些舊華僑,指的是十九世紀末就來此的華商後代;新華僑,則是持有中華人民共國護照,在中韓建交之後才陸續抵韓的新移民。根據韓國法務部移民局的數據,從2002年至2006年,在韓的舊華僑人數萎縮了2%;相較之下,同一時期的在韓新華僑人數則大幅成長了約150%左右,比起舊華僑人口數足足多了三倍以上。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松島國際都市,是仁川地區最現代的地景之一。

與中國城相呼應的,則是位於仁川市南端海濱,在填海區上興建的松島國際都市。松島國際都市計劃始自2002年,並於2005年動工,與仁川中國城計劃為同一時期的政策;作為仁川自由經濟區的一環,松島國際都市投入35億美元。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韓國政府亦投入巨資在海上興建長達12.3公里的「仁川大橋」,連結仁川國際機場與松島國際都市。

除了中國城與松島國際都市這兩個節點,韓國政府亦投入巨資在海上興建長達12.3公里的仁川大橋,連結仁川國際機場與松島國際都市,使新開發的城市,得以便利迅速與世界其他城市來往,坐收時空壓縮的利基。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圖為仁川中國城的炸醬麵博物館。

於是,“守舊”的仁川中國城,以及“創新”的松島國際都市,兩者就表象上來看雖然南轅北轍,但在全球資本流動的脈絡之中,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時也都是國際經濟危機的政策產物。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有些蕭條的午後光景。多數老字號的中國餐廳都已易手經營,連最知名炸醬麵館共和春,都被韓國人買走經營權

再進一步看,韓國金融危機之後的新自由主義轉向,體現在文化政策與經濟政策兩個面向,兩者相互呼應。就文化政策來說,多元文化主義的政治正確,不但是中國城復興、積極面向全球化的論述核心,也以文化觀光為策略,找到了更具彈性的經濟發展模式。此外,韓國在經濟與貿易政策上的具體表現,則造成了國家管制的鬆綁,以及對外國資本更開放的投資環境。在此,多元主義的文化治理,與新自由主義的資本邏輯嫁接,透過中國城改造和松島國際都市的催生,以市鎮開發和房地產修補經濟危機。

韓國第二大港口仁川有個“中國城”:新自由主義下的守舊與創新

關注中韓雙邊關係的未來發展,仁川中國城,或許是我們不得不審慎看待的切入點。

然而,迪士尼化的仁川中國城,儘管吸引了中國資金,卻被不少遊客諷刺為過度虛假、沒有活力,甚至除了大同小異的炸醬麵餐館之外,別無特色。新的松島國際都市,在成為全世界最昂貴的造市計劃之一後,也面臨著後續外資吸引動能不足的隱憂。終究,這些以族裔、多元、綠色、開放作為資本的避風港,在不久的將來,是否不可避免會成為下一波經濟危機的受害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