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步入歷史最低谷


核心導讀

•7-ELEVEn正在面臨什麼樣的系統性風險?

•瞄準二三線城市能否獲取更大利潤嗎?

•傳統日系便利店在國內市場面臨哪些新挑戰?

近日,7-ELEVEn與三全食品全資子公司河南叄伊便利店連鎖有限公司簽訂協議,河南叄伊獲得7-11便利店業務在河南省的獨家特許經營權,河南首家7-ELEVEn便利店預計將與2020年上半年落地。

對於7-ELEVEn在中原市場的佈局,有人看好,也有人質疑,但無論如何,7-ELEVEn的拓展動作並不能掩蓋其正在面臨的一些系統性風險——這些風險來自於7-ELEVEn日本總部今年以來傳出的各種負面新聞,也來自於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市場,7-ELEVEn需要做出更加快速的反應。

換句話說,從1992年就進入中國市場,並把日式便利店的成功經驗移植到中國的7-ELEVEn,究竟能否繼續代表這個行業的先進生產力,引領便利店行業向前演進?目前來看,7-ELEVEn面臨的挑戰不小。

來自7-ELEVEn總部的麻煩

7-ELEVEn在國內的拓展,與總部支持密不可分,但偏偏在過去二十年給人“戰無不勝”印象的7-ELEVEn,今年多次陷入輿論漩渦,甚至被迫改變經營模式。7-ELEVEn在日本有點跌落神壇的味道了。

7-ELEVEn總部的麻煩從今年年初就開始了。事情的導火索,是日本一位7-ELEVEn加盟店店主向總部申請在凌晨1點至6點關店休息,但這個要求被總部駁回,該加盟店主也被要求繼續24小時營業。此事引發了更多加盟店主與7-ELEVEn總部對抗,因為人力不足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已經讓很多便利店難以為繼了。

這件事也引發了日本便利店行業關於“廢除24小時營業”的大討論,更是讓日本7-ELEVEn最終決定改變24小時經營模式。今年11月,據日本共同社報道,7-11日本公司將允許特許經營加盟店縮短營業時間。11月1日起,首批8家加盟店正式實施,隨後逐步擴展。

在24小時經營模式受到挑戰的同時,7-ELEVEn總部還陷入欠薪醜聞。

今年9月,日本勞動監督部門發現,7-11總部長期存在少付加班費的問題。從有記錄可查的2012年3月份開始,7-11總計拖欠臨時工加班費4.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175萬元,共計約3萬名員工被拖欠工資。為此,日本7-ELEVEn社長永松文彥還親自出面致歉。

除了欠薪醜聞,7-ELEVEn母公司還傳來了關店、裁員等消息。今年10月,7-ELEVEn母公司日本柒和伊控股集團(Seven&iHoldings),宣佈將大規模調整員工結構,至2022財年末預計裁員4000人,其中,“7-ELEVEn”將閉店或遷移經營不善的門店約1000家。

一系列事件說明,7-ELEVEn母公司目前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儘管7-ELEVEn中國市場的負責人多次表示,日本市場的經營情況並不影響7-ELEVEn在國內的拓展,但我們還是看到7-ELEVEn進入最早、門店數量最多的廣州市場,開始出現關店現象。

但7-ELEVEn的麻煩不止於日本總部,國內市場的拓展也不是很順利。7-ELEVEn在國內的核心市場分別是珠三角區域,川渝區域,華東市場,以及京津區域。除了京津區域、成都屬於日方直接管理,7-ELEVEn在各個區域都有總部授權的運營商,例如重慶市場與新希望集團合作,上海區域與統一集團合作,廣東和香港則是與香港牛奶公司合作等。

但這些區域目前的開店速度依然相對較慢,門店數量也沒有太大波動。例如7-ELEVEn在2013年就進入重慶市場,重慶市場的運營主體就是新希望集團、三井物產(中國)有限公司、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三方合資成立了“新玖商業發展有限公司”,截至目前,7-ELEVEn在重慶只有約50家門店,距離其在2013年立下的“未來三年內,將開出300家門店”的目標,顯然還有不小差距。

此外,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區域,7-ELEVEn也沒有太大突破。事實上,7-ELEVEn在2009年就已經進入上海市場,上海地區的7-ELEVEn便利店由7-11的母公司伊藤洋華堂授權統一企業下的統一商超經營,但截至2018年11月12日,上海和浙江地區的7-11門店數僅為141家,其中115家位於上海。

相比之下,全家、羅森在華東市場拓展還算比較快。羅森於1996年進入上海市場,截至2019年底,羅森在上海地區門店數量達970家,全國約2600家;全家則在上海市場優勢明顯,截至2019年1月,全家有2500餘家門店,光上海的門店基本就超過2000家。

在這種背景下,近兩年也能看到7-ELEVEn的拓展思路是從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下沉,避開競爭激烈的區域向新興市場開拓本無可厚非,但這是否也說明7-ELEVEn對於在國內一線城市的拓展沒有更好解決方案?並且,從一線城市走向二三線城市,意味著國內門店日銷水平、盈利水平可能會被拉低。對於7-ELEVEn來說,拓展市場依然面臨重重挑戰。

向二三線城市要利潤

在一線重點城市的鏖戰中,7-ELEVEn顯然有點看不懂、跟不上的節奏,因此乾脆去到更加下沉的市場。近日,7-11北京公司副總經理朱赤兵就表示,北京7-ELEVEn接下來將向社區和郊區擴展,預計明年在北京市場開出50-70家新店。

一線城市向郊區拓展,國內整體佈局則向二三線城市進軍,7-ELEVEn究竟是看重新興市場的潛力,還是被逼無奈?

一位便利店從業者告訴零售老闆內參,北京的門店租金依然在漲,但這種漲幅一定程度上是市場競爭使然。“便利蜂出的價格確實很高,實際上這個鋪子並不值那麼多錢。我們只能挑成本結構還算合理的店鋪開了,但速度慢一些,有舍就有得嘛。”

內資便利店的快速成長,一定程度上也給7-ELEVEn不少壓力。還是以北京為例,今年便利蜂宣佈門店數已經突破1000家,光北京市場就有500多家門店,要知道,2004年就進入北京的7-ELEVEn,截至2018年8月,門店數才只有254家。

無法快速開店的7-ELEVEn,還要看著後來者在門店數量上逐步超越自己,尤其是攜資本進入的內資便利店,能夠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優質點位,對於本來就很難找到合適物業條件的7-ELEVEn,其他玩家的快速佈局無疑進一步擠壓了它的市場空間。

7-ELEVEn也想嘗試跟上這種節奏,但發現自己的思路跟國內便利店完全不在一個頻道,最後只得放棄。

零售老闆內參此前北京朝陽路上的某大型社區周邊發現,該區域聚集有便利蜂、蘇寧小店、多點便利店等品牌,可能是周圍人流量太大的原因,7-ELEVEn的門店隨後也加入進來,只是兩三個月後,7-ELEVEn就關店走人了。

有意思的是,相比其他幾家門店,7-ELEVEn的客流量絕對算最大的,畢竟商品的豐富度和口感在那兒擺著,用戶還是買賬的。但7-ELEVEn還是果斷關店了,據店員介紹,這片社區看著住戶多,其實多大爺大媽,消費能力比年輕白領差很多,導致這家店的日銷售額六千多,週末的時候好一些,會達到八千左右,但依然不賺錢。

對於看重單店盈利模型的7-ELEVEn來說,這樣的門店沒有長久開下去的必要,於是便火速撤離。

我們也走訪了街對面的便利蜂,店員透露的信息與7-ELEVEn的店員相似,即這個區域看著人多但消費能力不強,顯然,便利蜂也是不賺錢的。不遠處的蘇寧小店更是生意慘淡,一天只有3000元左右的營業額。即便是這樣,便利蜂、蘇寧小店等依然堅持運營,似乎並沒有要退出的意思。

“別看便利蜂店裡顧客多,但它的虧損可能比一天流水只有幾百塊的蘇寧小店多。因為各家的門店租金、人員成本、運營成本等差別很大。”一位業內人士說道,“但人家活得不也挺好麼,只能說存在即合理吧。”

新玩家湧入,並且是不計成本開設門店,也難怪7-ELEVEn選擇向二三線城市下沉,但是去到二三線城市會創造一片新天地嗎?

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河南這樣的區域,強勢的本土便利店品牌尚未形成,其他日系便利店也沒有進入,7-ELEVEn這個時候進入,競爭壓力是比較小的。

無論如何,7-ELEVEn已經從重點拓展一線城市,轉變為“廣撒網”模式,開始進入到更多二三線城市的,並且行動迅速。最近兩年,7-ELEVEn急速向天津、江蘇、福建、陝西、湖北、安徽、湖南等市場拓展,加上此次進軍河南,7-ELEVEn擺明了從北上廣向中西部城市拓展。

廣大的二三線城市競爭較小,缺乏連鎖便利店品牌,加上房租、人工成本較低,應該是7-ELEVEn選擇“下沉”的重要原因。但過去十多年都在穩步發展的7-ELEVEn,如今卻要通過授權區域零售品牌快速擴大市場,真的會讓營收、利潤雙雙提升嗎?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7-ELEVEn選擇進入的二三線城市,通常都會尋找當地知名品牌進行合作,例如江蘇市場與金鷹合作,安徽市場與潤宜家合作等,雖然看起來是強強聯手,但目前確實還沒看到哪個市場能夠快速開店。以7-ELEVEn聯手金鷹開拓的南京市場為例,截至今年5月,金鷹7-Eleven在新街口核心商圈只初步開出6家門店。

即便通過進軍二三線城市獲得營收的快速增加,但回看7-ELEVEn整個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日系便利店目前在中國的最大問題,還不是規模化的問題,而是其模式的進化速度變慢了,甚至是停滯不前。

7-ELEVEn發展早期,一個大的創新點就在於,它將原來只有媽媽、外婆做的家庭手工鮮食,用工業化手段將它們搬上貨架,並且口味與家庭手工製做差別不大,以此帶來了鮮食作為便利店王牌商品的核心價值。

問題是今天這套經驗的迭代進化,似乎停滯了,至少在國內市場,除了聯合IP搞一些營銷活動,我們並不能找尋到更有創意的王牌商品。

不可忽視的互聯網衝擊

在國內市場,7-ELEVEn面對的不僅是內資便利店品牌的競爭,自身迭代速度變慢的問題,一個更大的挑戰在於,覆蓋範圍更廣、殺傷力可能更大的本地生活平臺也在搶奪便利店的流量。

零售老闆內參曾發文章《便利店遭遇側面打擊》,文中就提到,便利店業態正在面臨被多家本地生活平臺截流的問題。首先,便利店與本地生活平臺的定位較一致,都是要快速、及時地滿足用戶需求,為此,幾家本地生活平臺主打一小時達,甚至是半小時達。

其次,本地生活服務平臺是將用戶周圍三公里的業態全部搬到線上,意味著它的品類足夠豐富、服務也足夠多樣,尤其是隨著大賣場與平臺商家合作深度的加深,大賣場在本地生活平臺上線的商品SKU數越來越多,這些SKU基本可以覆蓋或者囊括便利店的絕大多數商品,這就讓便利店這一業態,在能夠滿足用戶即時性需求的本地生活平臺上,競爭優勢不明顯了。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天的便利店業態,不僅僅面臨本地生活平臺的截流,越來越多的專業店,如烘焙店、餐飲店等,也讓用戶有了更多選擇。

說到底,中國市場和日本市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尤其在今天零售業態在面臨重構的背景下,便利店業態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傳統的日系便利店要如何迎接這種變化,決定著他們能否在國內市場進入一個歷史的新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