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一年一度升學季,別人家的大學又開始了寵“萌新”大賽。

從錄取通知書到新生大禮包,總有那麼些不一樣的驚喜,讓圍觀群眾瞬間變身檸檬精。

看看東南大學,光是這會唱歌的錄取通知書就相當有排面了。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好看的定製EMS外包裝算是基本操作,重點在於這架鏤空雕刻的小飛機。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這就完了嗎?人家還在裡面藏著一份為中國首輛火星車而來的邀請函!第一個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孩子還能觸發彩蛋——限量版火星車。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現在回爐重造,還有機會考上北航擁有它嗎?

再看看華東師範大學,一個EMS包裹已經裝不下它對新生的熱情了。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萌新們將擁有限量版專屬紅色氈布包。裡面的定製便利貼、兌書券就不提了,最亮眼的是布包內封存了一朵新鮮櫻花的水晶皂。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哪個女孩子不心動呢?

還有南京大學,走的是國潮古典路線。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他們的通知書外殼用的是有著江南絲綢般氣韻的彩絲紙,打開外殼就是一幅絕美插畫。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裡面還精心準備了為貧困地區背書帶貨的花茶、一場別具一格的互動儀式......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而北京大學,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錄取通知書自然也是很優秀的——以京師大學堂匾額為靈感的封面彰顯著北大的莊重古樸。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這裡就不一一為大家呈現了。重點是,作為大學與新生的見面禮,它們不只是錦上添花的裝飾物,包括錄取通知書在內的大禮包承載的更是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成果,以及對尚未相見的學子的殷殷期盼。

北航的小飛機和北斗七星代表著學校對新一代翱翔九天的希冀和對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的致敬;華東師範大學的櫻花皂象徵其“幸福之花”戰略,也是提醒新生作公共衛生安全的守護者;南大的花茶代表著對學子的美好祝願,同時也代表著其在脫貧攻堅路上的足跡。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學校的寵愛告一段落,開學報到之際,該是各大院系登場了。

比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在同學們上交檔案、完成報到時,還為他們準備了一本本專業入門級圖書——《與社會學同遊》。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不僅能帶回中意的社會學大佬靚照,還能收到不同大咖老師的親筆寄語!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那麼這本讓北大社會學系當做開學禮物送給新生的書究竟有什麼與眾不同呢?

它被奉為經典至今不衰,不同於我們對於這個學科苦悶煩躁的偏見,作者宣稱“社會學是個人的消遣……社會學更像是一種激情,社會學視角頗像使人著魔的精靈,無情地驅使我們不斷地思考它自身的問題”。

在這本書裡,伯格在學科內外大開大合,對各家學派的觀點予以點評,同時以自己深厚的學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致於譯者何道寬教授直言,閱讀和翻譯這本書真是一種享受。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要學社會學,但是誰不是不可避免地要成為社會人呢?

個人是社會的囚徒?

人與社會是什麼樣的關係?

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曾說:社會外在於人,社會現象是客觀的“事物”,從內到外都給人定位,界定人的角色和身份,決定人的命運,在社會這個龐然大物面前,人是被動而無助的。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每一個人便處於不斷被眾人賦予期待的過程之中,父母希望我們健康,老師希望我們聽話,警察希望我們遵紀守法,戀人希望我們永遠愛他......

不同的環境對未來的預期也會不同。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將來找個好工作,再努力買房買車結婚生子......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而一個貧寒人家的孩子可能就是讀完義務教育就該外出務工養活自己,富裕人家的孩子則是出國讀書之後繼承家業。因此,人們對於一個人的每一種期待都將決定一種人生的走向。

而當社會對我們的期待最終悄然嵌入我們對未來的預期之中,我們其實很難不活成社會所期望的樣子,爭取社會想讓我們爭取的東西。

所以啊,“有人讀到大學畢業,有人進少年管教所,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命運。”

那如果我們拒不合作,就要偏離社會的期待呢?我們將不被社會接納。人是社會性動物,不為社會所接納對於我們而言大概只比滅頂之災好一點點。

我們會被周圍人孤立、嘲笑,我們會被社會剝奪自由及其他權利甚至生命。而這些對於行為偏離的懲戒還會受到其他人的認同和鼓勵,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懸在想要偏離社會期待之人頭上的利劍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這種無形的壓力和束縛,它就在那裡,亙古不變、與世長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我們在社會中生活,就是在社會邏輯的支配下生存。

那麼,社會的支配力量源於何處?這涉及社會學研究的兩個重要主題:社會控制和社會分層

沒有社會控制,社會就不可能正常地運轉。從最古老的暴力手段到道德習俗、群體約束再到法律,從初級群體到私人社群再到職業系統,社會控制機制無處不在。

社會控制機制猶如一張羅網,誰也逃不掉;又好比是一個個禁錮人的同心圓,誰也無法突破重重封鎖;亦好比是重重大山,壓得人難以動彈。

初級群體的控制機制包括規勸、嘲諷、議論、羞辱和放逐;社群的控制機制包括道德、風俗和禮節;機構的控制機制包括“輔導”“指導”和“治療”;職業系統的控制機制包括升遷、開除和經濟懲罰;私人生活圈子的控制機制包括非難、威信掃地、譏諷和鄙視。

社會對人的第二重支配力量,是社會分層,它包括了階級體系、種族體制、種姓制度。在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分層類型就是階級體系。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儘管階級體系具有開放性,我們的社會身份有流動的可能,但只要有層次的劃分,就會有位置的不同。社會地位塑造著我們的生活機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因此從根本上而言,也限制我們的生活選擇。

為了強化社會如監獄的比方,作者描繪了一幅令人沮喪的圖畫:“社會外在於我們,包圍我們,涵蓋我們生活的一切方面……我們的定位幾乎預先決定和界定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如果我們跨越雷池,針對我們的社會控制機制和壓制手段幾乎是無窮無盡的……總之,社會是讓我們身陷囹圄的歷史囚籠。”

或者我是我自己的敵人?

社會給予我們如此沉重的枷鎖,讓人身處其中倍覺壓抑,那麼在本能的驅使下我們應當會竭力掙開束縛,又或者不得不服從於社會的威壓之下。

但是事實證明,我們沒有被枷鎖壓垮,甚至對許多人來說這並不是枷鎖。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甚至對許多人來說這並不是枷鎖

為什麼?因為這個枷鎖是我們和社會合謀打造的,“我們想要服從社會。我們想要得到社會指派給我們的身份和角色。”

由此,彼得修正了囚籠的理論,提出第二層隱喻——“木偶劇場”。木偶劇場的提出源於一些社會學理論,這其中包括角色理論、知識社會學和參照群體理論。

角色理論認為,人的身份是被動接受的,不是主動選擇的。從宏觀上說,角色是由社會決定的,從微觀上看,角色和身份由社會情境決定,身份是由他人決定的。這一理論能夠解釋人的“囚徒”和“木偶”困境。

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承擔他人的角色”的過程,兒童在與他人互動中接受社會分配給他的角色。孩子社會化的第一步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完成的,父母是“重要的他人”。而第二步是在大範圍的社會互動中完成的,父母和親密圈子之外的人叫作“泛化的他人”。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木偶被看不見的線繩所操控,依照角色做出制定的表情、動作,社會角色不正是如此嗎?每一種角色對應著一套行為模式。個人會給自己定位坐落在社會控制的諸多體系裡,每一種社會控制體系都含有一個產生身份的設施。

只要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力處理好他的社會聯繫(尤其是親密的社會聯繫),以便強化曾經使他滿意的身份。而身份由社會賦予,依靠他人的承認維持。我們想要活下去,就要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所以,社會並不僅僅是涂爾幹所謂的“處在外部”的客觀現象,而且還是“存在於內心”的現象,社會是我們心靈最深處存在的一部分。

我們受制於社會的枷鎖,但這個枷鎖不是我們被征服後套在我們身上的,而是我們和社會合謀打造的。我們與社會的合作就是對自己的背叛,我們自己縱身跳進了社會的陷阱。

怎麼樣活得更自由而瀟灑?

監獄之喻是社會對我們的約束,木偶之喻是人的內心對我們的約束,處於內外雙重重壓之下,人的處境愈發沉重和絕望。那麼,人還有沒有“越獄”獲得自由的可能呢?

伯格的回答是:有。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回答如下問題:人自由嗎?人不自由嗎?人既自由又不自由嗎?何為自由?如何驗證自由?什麼手段不能驗證自由?什麼手段能夠驗證自由?人“註定是自由的”嗎?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首先,自由的概念是難以把握的。其次,經驗手段、科學方法、社會學框架本身皆不能驗證自由。如果社會學家需要驗證自由,他就必須要向哲學家學習。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由此,伯格向我們指出的越獄辦法是:變革、超然和巧妙利用。一些幫助我們理解自由的比方是:人生如戲、如劇場、如舞臺、如狂歡節,社會生存如兩面神、如悲喜劇。

社會變革和革命可以推翻社會壓力,一切變革都是先內後外的,內心的變革走在社會變革之前,內心的變革就是自由。

超然的態度也可以減輕社會壓力,由超然態度結合而成的亞文化圈子更可以在彼此認同中減輕原來孤身一人的壓力。

另一個減輕壓力、獲取自由的手段是“操縱”“巧妙利用”,“所謂巧妙利用就是用正常運轉之外的方式去利用社會制度”。

因此,人與社會實際上是雙向互動的合作關係,社會約束塑造著我們,而我們也在影響界定著社會。我們並不總是像木偶一般任其操縱,我們是可以拒絕的。由此,伯格修正了“木偶劇場”,提出了第三個隱喻——社會如舞臺,人生如戲。

北大社會學系送給新生的這本書,也能幫你變得更“社會”

人不再是木偶,而是有意識的、活生生的臺前演員。在永不落幕的演出中,我們可以選擇全情投入,也可以選擇和角色保持距離,甚至可以偶爾拒絕登臺演出。當我們感知到操縱我們的“木偶線”存在之時,我們已經邁出了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在伯格看來,社會學有幾大母題,第一是“揭露真相”,社會學是懷疑的藝術,揭露真相是社會學的固有邏輯;

第二是“不恭敬的態度”,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生活著兩種不同的人,兩種人對社會的態度分別是恭敬和不恭敬的;

第三是“中性化趨勢”,不標榜某一種社會、某一種文化是唯一的標準,用變化、寬容、尊敬的態度去對待其他的社會、文化和世界;

第四是“世界眼光”,最優秀的社會學家能夠欣賞奇鄉異土,他的內心向無限豐富的人類潛力開放,他熱情追求新的視野,追求人類意義的新世界。

除了這些,對於普通人而言,社會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有利於確立人的主體性,有助於人逃離社會的“監獄”“陷阱”和“木偶操縱線”,鼓勵人去追求自由。

今日活動

你對社會學產生過相關興趣嗎?你是如何學習和看待社會學的?你覺得個體和社會的關係是?在留言區和大家聊聊吧!

-End-

編輯:山鬼 黃泓

觀點資料參考:

《與社會學同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