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戰略的關鍵點:讓9億農民富起來

任何一個盤面,能否玩得下去,只取決於分配結構問題。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再分配。

沒有有效土改,內循環戰略,就不會有根本啟動力;股市真牛市,就不會有根本驅動力;人幣國際化,大概率是幻象。

騰出土地指標,能否真正實施“市場化配置”,誰能參與交易,決定了定價機制,決定了是不是有效土改。


之前寫文“農民必然要富了”,被噴子噴是做夢...寫“雙循環是主動戰略”,還是被噴子噴是做夢...

那麼好了,這篇講一下“為何必須且一定要做夢”!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刨食的看見刨食基本路線,情緒大師只能看見情緒。


內循環戰略的關鍵點:讓9億農民富起來


9億農民能不能獲得“土地資產化”的資本性收益,能否富起來,決定了戰役能否勝利!

內循環,就是要讓貨幣在內部轉起來,夯實!

外循環,就是要讓貨幣在內外轉起來,夯實!

1、貨幣轉起來,需要資本來捧場吧?

國內外資本捧場的越多,轉的體量越大,轉速越快,內外循環就越夯實!

資本轉起來,才意味著實體向好,經濟向好,股市也真向好!


2、為什麼需要外資進場,給內循環捧場助力?

因為需要“增量”啊!

3、增量是幹嘛的?

是給老百姓漲收入的,老百姓收入上不來,怎麼實現“出口換進口”?怎麼實現“提振內需,振興實體”?沒有基本面怎麼實現真牛市?實現“房股切換”?

只有增量上來了,老百姓能分到蛋糕的越多,經濟“內練一口氣”才會強,內循環才能夯實基本面!

4、為什麼要引外資做增量?

因為內部“存量”不容易盤動!


5、啥叫“存量”?

就是富人的錢屯著不花不動,或者只往最穩資產上流動(樓市)。

按照原有路線,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姑且理解為樓市盤面那套玩法,存量一定是越來越大,且越來越盤不動;

城市化差不多了,三四五六七八線的住宅、工業區、產業園都飽和超標了,以後越多賣地蓋房子,越形不成有效市場,增量很難做起來,所以增速保8到7到6…

原來的保8就是保增量,但是增量越大,存量也越大,這取決於分配結構。此套路已到天花板!


6、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外資憑啥進來,甘心情願換人幣幫著做增量?

你得有便宜東西啊,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低進高出!

放眼內部,什麼東西便宜?

以前外資來開廠,就是圖人工便宜,廠房便宜,汙染罰的輕;

如果要是科技厲害、金融厲害,那也行,人家為了追求人才(技術),為了在你的地盤能向全世界融資(金融中心),可這不還沒那麼夠行嗎!

那剩下只能圖啥呢?安全、穩定、夠便宜、不玩貓膩的(市場化)資產。

內循環戰略的關鍵點:讓9億農民富起來


7、什麼資產是最吸引外資,驅動他們想進來的?

便宜的農村土地,一些壟斷國有領域!

這就像一個公司股票相對便宜,你就愛買,反之,就想出手!

外資可比A股的韭菜聰明多了吧?


8、那麼,外資想出手的“股票”是啥?

高位地產啊!

他們恨不得趕緊逃掉,落袋為安,只是通過有形的手“摁住”走不了!


9、便宜的股票都是啥?

看要素改革文件!

裡面要“市場化”配置的,均為“便宜股票”。


10、那麼所有“便宜股票”當中,股價最便宜、可參股數最多的是啥?

農村土地!也就是土改大棋!

11、什麼是內循環戰略下,土改的真正玩法?

也就是在土地交易釋放之前,首先要把土地“作股”分配給農民,這個弄完了,也就是土地確權。

既然“作股”OK了,下一步呢?

一定要有一套公平的交易制度設計:左手“作股”騰出土地指標,右手就要做好資本與指標的交易對接。

這個過程的關鍵點在於:能否真正“市場化配置”!

要想賣“股票”,就要市場化!

12、什麼叫“真的市場化配置”?

就是隻要是資本,甭管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是內資還是外資,都可以參與公平的交易與定價!

價高者得!

一句話:連城裡人都不能買土地指標,那就不是有效土改!

如果不市場化,那就是人為壓價,圖啥咱就不知道了...

資本(內外)都買不了“股票”,怎麼用人幣?貨幣循環不起來,“內功”怎麼夯實?

13、市場化配置的最大好處在哪?

是農民可以通過真正的市場化,通過土地指標確權流轉,博取“資產性收益”,指標買賣的價格不是“被指定”,而是要通過市場化來完成!

目前看,還沒有走出有效的市場化!比如山東合村並居試點就是個例子,按照“有效土改”講:

一是指標全村都有,全民都有,只有大家都樂意賣,才叫市場化。

二是資本都能參與交易,透明公開,定價就市場化,雙方都很開心才叫交易,才叫資產釋放,目前最缺少的是這個“平臺”!


而不能搞“計劃”當任務幹!因為一定會產生不好的後果,比如:

左手趕人上樓,騰出一堆指標,但右手發現沒人要就傻眼了!沒有項目和資本對接,騰指標幹嘛呢?難道又要“指派”去對接指標?這樣搞一定會出現譬如村長偷賣,那就叫“私享空間”,發現“私享家”了處罰太輕,就跟大A賭場一個道理。

本來合村並居應該大家都發財,但是山東是拆了給的錢還不夠買新房的,更奇葩的是還有拆完舊房新房子還沒蓋好...


戰略總是積極的,執行總是會不盡人意的。


內循環戰略的關鍵點:讓9億農民富起來

14、如果“股票”既不能公開買賣,又不夠透明安全,又不能遵循“真實市場化”定價,怎麼能談及資產流轉?談及內循環的驅動力?


“股票”能買賣也不是最終驅動力,而是通過“股票”買賣能讓9億農民真正富起來,這才是實現真正內循環成功的基本面。

以往搞增量都是投資拉動,路線走不動的,要掉頭,和投資貢獻正好相反,消費貢獻長期疲軟,放眼全球來比,比其他主要經濟體都低很多。

只有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民消費,在未來成為拉動經濟的主要因素,才是促進雙循環戰略的核心重點。


但是呢,通過原有的“勞動收益分配”模式,改善農民收入的作用越來越小,農民亟需一場“資本收益分配”,也只有農民還沒有享受“資本收益”所帶來的分配紅利。

所以,內循環的根子在內需,內需的根子在分配改革,分配改革的根子在土改,土改的根子在“市場化配置”!

農民的“股票”能夠市場化流轉了,實體才能夯實循環,股市才能有最基本的支撐,才有可能走出真牛,內外資本才能更多的被人幣所吸引,才能實現有效的貨幣流轉,才能實現人幣國際化的“內功”第一步!

15、而這一切,都要歸於四個字:制度改革。

如果真土改,衝擊房價下跌,誰第一個不願意?

房多多們,反對!

香港早有先例,房價漲上天,但是有地不開發,反對開發新地牴觸供應的,除了富豪外,有房的也不樂意!看這邊也有先例,以前某人想讓移動降費,喊破嗓子也是雷大雨小!


16、所有“做增量”的高明方法,都是搞外部搞外資,但是要搞定外資就要先搞定內部,內部要麼割韭菜,要麼打富豪。

火急火燎的土改,不僅會導致賤賣,會導致農民獲取不了資產收益,導致內需提振動力,更意味著喪失了紅紙與綠紙爭雄的錨!而且,這應該是最後的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