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要開闊?

人為何要開闊?

· 這是第3534篇原創首發文章字數 2k+ ·

· 憶湄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凡事都有一個與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這可能是所有驚醒人類的劇情裡,最常見的一種。

史料裡就有挖不完的驚嚇。唐代有位名臣張巡,大名鼎鼎的忠烈之士。安史之亂時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城池,與叛軍前後交戰四百多次,軍功赫赫,但最終因糧草耗盡而被俘遇害。

據說守城最困難的時候,士兵每日才能分到一勺米,餓了就吃樹皮和紙,連拉弓的力氣都沒,後來相繼餓死。但歷代文官很少提及的是(或許也是羞於提及),那時,張巡是先殺了他的愛妾,煮熟了犒賞將士們,後來,守軍開始吃城中的女子,吃完了,吃老幼殘弱,一共吃掉三萬人,令人瞠目。

明代的清官海瑞,極端廉潔,萬民敬仰。據說老百姓超愛他,升遷去別處,都會十里八鄉都去送行。但很多在社會中奉獻美好的人、功成名就的人,會把黑暗的一面都留給身邊人。

海瑞是有名的孝子,據說前兩任夫人與婆婆不和,便被休掉,第二任夫人過門不足一個月,就被趕出家門。第三任夫人時間最長,但最後還是與一妾先後自殺。

百度百科裡有一詞條叫“海瑞殺女”,傳說有一天海瑞看見5歲的女兒在吃一個糕餅,當得知是一個僕人給的時候大怒,訓斥女兒說,女子哪能隨便接受男僕的糕餅,你不是我的女兒,你如果能餓死,才算我女兒。小女兒嚇得啼哭不止,不吃不喝,7天后終於餓死了。不說真假,但一個人的美德如若真的豐於彼而吝於此到這個地步,怎麼講都難逃非議。

歷史的人設說坍就坍,現代的偉大現象也帥不過幾秒。早先祖國被津津樂道的外賣,半夜都能火速送達的夜宵,大概是許多留學生難以仰望的幸福。但外賣平臺漂亮的財報和風光的股價背後,是一張無數外賣員用生命兜底的無解的網。但你很難說到底是誰的錯,互聯網是了不起的發明,各種平臺是偉大現象的締造者,但它們既創造了一些美麗的現實,也打破了一些美好的幻想。

人為何要開闊?

消費者熱衷免費的產品,但免費的東西其實最貴,因為你自己就是產品。消費者為外賣員伸冤,就如在行使權力中反抗權力,在攜手共築的系統中反抗系統,或許就連他們的反抗本身,都會成為算法的養料,反而加固了系統。

而醜陋之人也有絕處逢生的那一天。最近引發熱議的鮑某某案,抽絲剝繭後發現原來是一個戀童癖遇到了假兒童,很難說前者到底是更壞還是更蠢,於是人們的恨意開始搖擺。從一邊倒的輿論到全員惡人的真相,像極了這個依靠反轉劇情來供養潮漲潮落的時代。

聽起來真是沮喪,凡事都有一個與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好的東西有急轉直下的尷尬,壞的事情卻藏著起死回生的轉角。事不宜以是非論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惡論者,十居八九。當我們對世界秩序的表面判斷,褪皮一樣地從心裡剝落下來,或許便完成了新一輪的成長。

人的開闊就是這麼來的吧。既然許多人設都像一條幽長隧道,你只看見入口和螢火那麼小的一個光點的彼端,中間的細節全部消失在了黑暗中;既然真實的世界總會挑戰似乎已成定局的秩序,還會動搖我們辛辛苦苦得來的一番解釋;既然許多事都需要歷經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形成一個清晰客觀的結論,就如政治權利一樣,不到一定年紀你拿不到;

那麼,人最好像一個360度的人,什麼都能看見好壞,什麼都能接受,什麼都不懼怕。

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就如張磊在他剛出的新書《價值》裡寫他早年的經歷,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相比投資理念,我倒覺得他早年不斷探索和試錯的經歷,才是最生動的部分。

如果不是他不懂華爾街投行和諮詢公司的面試套路,就不會偶然走入耶魯投資辦公室,成就今天的高瓴資本;如果不是他在五礦集團時期幾乎走遍了所有的“窮鄉僻壤”的經歷 ,就不會真正體會到中國社會的縱深度——中國,不是簡單的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分層疊加,也不是東中西部地區的簡單區隔,任何一種簡單概括都無法還原中國經濟社會的全貌。

中國的消費社會形成、工業化進展是在多版本同步迭代中完成的。中國有太多可供分析的剖面,太多可供觀察的視角,太多可供總結的規律。正是這樣的閱歷,才讓他在之後的投資生涯裡,對中國的崛起尤其三四線城市的發展始終充滿期待。

這或許可以給還未被“開闊”浸潤的年輕人一點忠告,不是隻有生活在最大的城市,從事最“光鮮”的行業,人生才有意義。

人為何要開闊?

作家餘華有一本書叫做《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書裡寫他同為作家的好朋友馬原。在普通人眼裡這個人居無定所,好好的作家不寫東西,總愛瞎折騰。後來2017年馬原的新書《黃棠一家》出版,餘華說這時你發現他的新小說真好看,只有一個十足的江湖中人才能寫出來,十年能修成一個舉人,十年卻修不成一個江湖。

馬原幹了那麼多尋常作家幹不了也不會幹的事,還大病一場去鬼門關前轉了一圈,但正是這些開闊才讓他放膽寫出世界的流離與荒誕。

所以餘華說,沒有一種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滿了財富,只不過看你開採了還是沒有開採。

開闊讓人活得從容、坦蕩,當你拆掉思維的牆,什麼事都開始化險為夷。但這並不是說狹隘就從此失去光彩了。相反,狹隘可以讓人確立信仰,避免懷疑和虛無。但只有建立在開闊之上的狹隘才有意義,它能幫助分裂的人,最後找到統一性。就像有一次我和人討論什麼才是人生活的崇高境界,有人說追求美好的生活,有人說追求極簡的生活,討論來討論去都沒有定論。但其實無論是美好還是簡樸,都需要建立在對兩者充分體悟的基礎上。因為缺少世面和經驗而保留的簡樸或奢華,總是脆弱的。閱盡千帆之後人開始有所超越,以簡馭繁,這樣的信仰才牢不可破。

人總是要從“只有怎麼樣才能怎麼樣”這樣閉塞的狹隘裡成長為,新華字典裡說“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這樣的開闊,但到最後才理解,“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這句需要開闊牢牢託舉的狹隘,才勝過一切臆想美好人生的虛言浮語。

人為何要開闊?

「 圖片 | 視覺中國 」

人為何要開闊?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