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民進黨當局的自滿 升高臺灣疫後經濟走衰風險

今年以來臺灣在控制新冠疫情上的表現讓“政府”信心滿滿,這股自信不但從內部事務延伸到外事,現在更進一步擴展到經濟領域。蔡英文近期評價臺灣在防疫期間的經濟表現,認為因為沒有“封城”,讓臺灣經濟維持穩定成長;她並對美中貿易衝突對臺灣(地區)經濟的“正面影響”感到振奮。在蔡英文的自我肯定與樂觀預期中,我們卻可從近期多項經濟指標與施政表現看出,蔡“政府”自我感覺良好的“拼經濟成績單”,背後隱藏著不願告訴臺灣民眾的風險。

《聯合報》:民進黨當局的自滿 升高臺灣疫後經濟走衰風險

讓蔡“政府”如此自負有三個原因:臺灣股市今年頻創高點,交易量火熱;房市表現也不俗,九二八檔期房市推案量逾二千四百億元新臺幣,是有該項統計以來新高;島內旅遊市場更出現報復性消費,各大風景區擠滿了人潮。光看這些亮麗的數據,確實會對臺灣經濟表現充滿信心,但若進一步分析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就可看出“政府”的自負跟臺灣實際的經濟表現有相當大的落差。

《聯合報》:民進黨當局的自滿 升高臺灣疫後經濟走衰風險

蔡英文多次以臺股表現佐證“拼經濟有成”,但今年臺股突破歷史高點靠兩個因素:臺積電與便宜的資金。臺積電權重佔臺股三成,只要臺積電上漲,臺股就易漲難跌,但其他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卻未如臺積電亮眼。臺股強勢的另一個原因是熱錢亂竄,因為全球對抗疫情實施低利率或零利率政策,流竄的資金推升了股市,已有分析師警告這是泡沫化的前奏。熱錢也推升了房市,在房市推案金額創新高的同時,島內民眾還清房貸的年限也創新高,顯示島內民眾收入的增幅趕不上房價的漲幅。

臺灣經濟表現沒有如股市、房市的表面數據那麼亮眼,簡單的證明就是無薪假人數仍有一萬五千餘人。雖然“政府”解釋目前無薪假人數已較前幾個月的兩萬餘人下降不少,說明經濟已有改善;但不少產業界人士指出,最近無薪假人數減少與歐美急單湧現有關,這些訂單並非經濟面改善,而是境外買家擔心入冬後疫情捲土重來而大幅增加庫存。當前出口的榮景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一旦疫情再度升溫,出口可能再度由盛轉衰。

對臺灣在疫情中經濟表現的自負,反映在“政府”推動“紓困3.0”的消極與牛步。八月臺立法機構臨時會本應審查“紓困3.0”方案,民進黨以國民黨反對為由,順勢讓預算審查延至本會期再議。國民黨認為“政府”之前的紓困案編列預算草率,執行效率更差,“紓困3.0”不能重蹈覆轍,主張嚴審;民進黨不僅未能反省紓困預算執行的弊病,反而順勢將紓困預算推動不力甩鍋給國民黨。

今年稍早的多項紓困政策,蔡“政府”毫不珍惜寶貴的預算資源,各“部會”競相提出紓困方案,只為了博得短暫的民意支持。“交通部”一開始的紓困措施對出租車司機提出各種補助方案,對真正需要振興的旅遊業者出現排擠效應,疫情的影響尚未遠離,島內旅遊業的補助預算卻可能下個月就用罄。

為討好勞工,“政府”在紓困初期推出首年免利息的貸款,但規範與配套都不足,許多未受疫情影響的勞工也來申請,“政府”原先編列的五十億元新臺幣預算不敷使用,只能緊急追加預算。“政府”口袋並不寬裕,為了買新戰機、推動“前瞻計劃”,加上紓困的預算,只好不斷舉債。明年“政府”一年以上的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增至六點一兆元新臺幣,長債比率達32.6%的近八年新高。僧多粥少,連紓困預算都捉襟見肘,更遑論疫後的振興預算。

目前,各國各地區努力規劃疫情結束後的經濟發展方向,而非僅著眼疫情中的紓困。蔡“政府”卻沉浸在“抗疫有成”的虛榮中,不但對當前亟待協助的產業與失業勞工缺乏有效率的紓困,編列紓困預算也因拮据的財政而顯得綁手綁腳,對疫情結束後的經濟發展更缺乏有遠見的系統性規劃。當產業界疾呼加速紓困與振興時,“政府”若繼續自滿於虛幻的經濟數據,臺灣疫後的經濟很可能走向災難。

本文摘編自臺灣《聯合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