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企“躺著賺”的日子還剩多久?​今年10月或成豬價走勢轉折點

隨著產能恢復,養豬戶“躺著掙錢”的好日子也無法長久。2020年上半年,生豬養殖企業盈利數百億元,刷新了市場認知。然而,自9月份以來,隨著生豬價格震盪下行調整,市場越來越關注當前超強上行週期何時見頂。

近日,記者通過採訪龍頭企業、中小散戶、下游屠宰企業、行業協會和分析師瞭解到,雖然目前國內生豬存欄量還沒有恢復到非瘟前的水平,但業內認為生豬價格將進入下行軌道的觀點已經確立,這一週期的轉折點已經到來,水產養殖企業的利潤將逐漸萎縮。但在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生豬價格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跌到盈虧平衡的位置。


散戶“擴容”復養依然謹慎

經過一年多的緩慢恢復,河南新鄉原陽縣農民劉宏(化名)的豬存欄數終於恢復到非洲豬瘟流行前的200頭水平。

“雖然這段時間豬價下降了一點,但是還是高的。按照現在17.5元/公斤左右的價格,一隻豬能喂300多公斤,賺2000多塊。”與2019年春節前豬圈裡的冷清景象相比,劉虹的專欄現在又熱鬧起來了。她笑著說,這兩年豬都賣天價了,養豬的應該過好日子。今年他們要賺幾十萬。“早賣了三四頭豬一斤。現在的豬價比前一個時期低了一點,但是波動不大,還是可以賺大錢的。”

雖然對目前的盈利水平感到滿意,但在交易過程中,劉宏也透露了他對康復的謹慎心情。

她告訴記者,隨著生豬價格的上漲,十里八巷已經平反的人數開始不體面,一些以前沒養豬的農民也會買一些母豬開始試養。“過去幾年,一隻小豬三五百塊錢。現在剛上岸的小豬就要300塊了。滿月的小豬可以賣到1600多元。這些新農民只要能成功繁育小豬,就能賺錢。”

周圍村民投資養豬的熱情很高,這不可避免地讓從業多年的劉宏警覺起來。“如果你提高很多,價格不會下降。”

她坦言,看現在的市場情況,明年下半年生豬價格不會太好,所以堅持自給,而不是擴大產能。細心種田考慮,一方面怕價格落後;另一方面,他們害怕非洲豬瘟復發。“現在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大型養豬場,像我們這樣的小家庭不好。都是從疫情的火坑裡爬出來的,現在同行都不敢貿然擴大生產,怕再掉進去。”她說。

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王村鎮農民葉磊(化名),是劉宏口中的新農民。與河南濃厚的養殖氛圍不同,葉磊較早的王村鎮沒有養豬。2019年,看到豬的高價,想發財的葉磊買了五六頭母豬,開始通過自繁自養的方式儲備生產能力。目前,庫存母豬已達30頭。

“母豬懷孕生小豬需要5個月,所以去年的精力主要是養母豬,沒賺到錢。“現在小農使用生產效率非常低的三元母豬進行養殖,但是市場上二元母豬太少,價格又高,他們別無選擇。”在談及目前的行業情況時,國內一家不知名的生豬養殖行業上市公司表示,由於仔豬價格仍處於高位,即使散戶用三元母豬養殖,仍可獲利。另外,也有很多散戶因為沒有防疫控制措施,只能買大點的小豬在市場上下注,稍微養一點就有所作為。

卓創的分析師張麗麗也表示,在當前的市場價格形勢下,散戶投資者再次介入的風險已經非常大。她說正常年份的小豬價格是300-600元,現在的小豬平均價格是1500多元。目前二元母豬成本5000多元,六七頭母豬成本3萬元。“豬吃一輩子的飼料錢是800-1000元,現在成本太高了。散戶目前投資小豬的話,一定要保證6個月後市場價不低於13-14元才能盈利。二元母豬從配種到配種到仔豬需要四個月,開發商品豬需要一年。一年後,市場無法控制。”

缺豬緩解寡頭佈局成效顯現

長期以來,我國生豬養殖業集中度低的問題是造成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重大影響的主要因素。然而,在非洲豬瘟爆發後,隨著過去一年左右生豬價格上漲週期的市場表現,大型企業對市場容量變化的影響迅速增加。

“在全國範圍內,新農民的現象並不十分普遍。目前養殖成本太高,加上飼料和生物安全防控成本,普通農民很難承擔高成本投入。”在談到當前市場中小散戶的平反時,張麗麗說,雖然高價有暴利,但人人都想賺錢,中小散戶也有不斷進入的群體,但這肯定不是主流。它對市場產能的恢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更多的是資本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目前,中小散戶的覆盤確實存在,但無論是什麼條件,都不佔優勢,散戶整體數量仍在減少。

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來,業內資深人士石聞和穆源,以及新招聘的萬科和阿里,都宣佈了一系列產能擴張計劃。隨著項目落地,國內市場的豬荒有所緩解。

“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但從市場總體情況來看,目前產能恢復相對較好。”文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場上的仔豬產量有所增加,比疫情嚴重時好得多,但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從飼養母豬的存量到生產仔豬,再到形成商品豬,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母豬和仔豬的存欄量提高後,短時間內不會產生大量的豬。

根據農業和農村事務部的數據,2019年10月全國母豬數量首次轉正。2020年7月,全國生豬數量比上個月增長4.8%,連續6個月增長;同比增長13.1%,是2018年4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增速轉正。7月份可育母豬存欄量環比增長4%,連續10個月同比增長20.3%。

根據卓創的數據,從2019年10月開始,湖南生豬養殖業開始批量恢復生產。規模化養殖場前期多采用業務轉母模式,小散戶自愈式恢復生產。根據養豬業的生產週期,產能從2020年9月開始釋放,到年底逐步擴大。預計到年底,湖南生豬生產能力將恢復到正常年份的60%-70%。

“從存量數據來看,中國生豬存欄量的恢復確實比較快。目前河南已恢復到正常狀態的85%,母豬存欄量也恢復到80%以上。河南是養豬大省。大企業產能恢復比較大,政府扶持效果顯著。”河南省肉類協會會長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市場供應缺口有所縮小,但我們不得不看到,市場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前期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對生豬生產能力的恢復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非洲豬瘟疫情也在全國零星發生。雖然部分地區進行了康復,但康復後的風險相對較高,部分地區復產不成功率甚至達到40%-50%。

上述未具名的生豬養殖行業上市公司也表示,雖然大部分農戶仍然使用三元母豬作為種豬,但市場上的母豬數量確實在不斷增加,但生豬整體供應仍然不足。目前,大型企業正在擴大生產能力。雖然項目建設速度可以提高,但是種豬的補充過程還是比較慢的,具體什麼時候能填補缺口還不得而知。

屠企規模減半集中度將提升

根據近期生豬養殖上市公司8月份數據的密集披露,企業出欄數量有增有減,總體變化不大。但目前終端需求差,屠宰廠啟動水平低的問題依然突出。

“從去年開始,生豬養殖下游的屠宰和深加工企業的生存環境一直比較艱難。豬價高,賣的價格漲不到豬價,市場還有接受的問題。所以以現在的價格,大部分屠宰企業都在賠錢。”劉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屠宰企業只有生豬價格在每斤7、8元左右才能恢復到盈利水平。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雖然深加工還是有利可圖的,但是肉的價格高,成本高,盈利不好。

劉說,目前中國的屠宰量大幅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左右。“企業的屠殺減少了。以前可以宰四五千頭,現在宰一兩千頭。以前殺四五百頭的,現在一百了。大多數公司為了維持基本客戶,不得不賠錢。”

據卓創監測數據,2017-2019年非洲豬瘟發生前,屠宰企業的經營率保持在40%-60%之間。但從近五年的運營率趨勢來看,第四季度的運營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目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卓創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的提振將是有限的,國內屠宰企業的開工率可能會上升到20%。

作為國內肉類加工業的龍頭老大,雙匯發展相關人士與記者溝通,稱近兩年國內屠宰企業規模確實有所下降。根據有關部門公佈的數據,工業企業數量已從2018年的1萬多家減少到5000多家。其中,除了生豬價格上漲、屠宰企業盈利能力差之外,還與非洲豬瘟疫情下國家有關部門加強市場管控確保食品安全等因素密切相關。

在近兩年生豬價格高企的背景下,屠宰加工企業也加強了上游佈局。今年5月,雙匯發展宣佈,計劃籌集70億元用於生豬養殖能力建設項目。

“企業發展農業部門不是為了從農業中獲利,而是為了支持主業。隨著行業規模的發展,如果企業本身沒有上游產能佈局,就會受到前端的極大制約。上游的合理佈局可以提高前端的議價能力,對調整成本起到一定的作用。”上述雙匯開發商表示,過去一年左右生豬價格高企,對下游屠宰企業產生了成本影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過去不規範屠宰的企業退出市場,減少了私宰爛宰現象,提高了大企業集中度。從公司財報中也可以看出,雖然生豬價格處於高位運行,市場供應萎縮,但雙匯生鮮產品的銷量並沒有明顯下降,這與疫情下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和對品牌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有關。


拐點已至疫情“黑天鵝”尚存

隨著市場生產能力的逐步恢復,生豬養殖上下游對週期下行拐點到來的看法已基本確立。

“往年生豬均價最高在25元/公斤左右,而這個週期的生豬高價在35元-40元/公斤上下波動。這個價格太高,持續時間太長。這種現象註定是長期存在的。過程。”文股份相關人士表示,隨著行業產能的緩慢恢復,生豬價格將不可避免地回落,回到正常的盈利狀態,這本身就是一個自然循環,不要過於悲觀。

據他分析,從生豬價格本身來看,去年國內生豬屠宰價格一度超過40元/公斤,是週期最高點。雖然價格在今年7月左右再次飆升,但並沒有超過之前的高位,這隻能說明市場 產能的恢復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高價持續時間長,產能反彈比較高,但高水平已經過去。“雖然去年9月母豬拐點的數據不是特別充分,但這是一個逐漸見底的過程。從目前市場上母豬的庫存情況來看,豬價的拐點應該已經出現了。”

分析師馮永輝也表示,去年9月是官方發佈的母豬屠宰數據的轉折點。按照生理週期,生豬價格的拐點會出現在今年的8、9、10月份。現在已經進入9月份,生豬價格還是比較堅挺的,沒有出現明顯的下跌。所以真正對銷量影響較大的因素還沒有出現,10月份的趨勢可能會變得更清晰。根據官方數據,目前的工業產能比最低水平恢復了25%以上。市場對豬價走勢方向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幅度略有不同。基本時間點可以確定為10月。

“生豬市場拐點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值,產能拐點受疫情、季節性需求變化、養豬戶週期性屠宰積極性等諸多因素影響。目前各種因素混雜在一起,導致市場容量持續恢復的不確定性。比如非洲豬瘟的疫情在中國還是零星的。雖然不能說疫情是影響週期變化的主要因素,但疫情最終會體現在價格上。分析價格走勢時忽略這個因素是不現實的。”他說。

張麗麗還認為,根據大型企業披露的建設週期和生產速度,這是當前養豬週期的下行轉折點。大部分產能是去年9月左右投產的,最快的一年就能形成產能,市場產能恢復確實明顯。

她還強調,目前非洲豬瘟疫情仍在持續。即使疫情穩定,最早也要到明年年底當前週期迴歸盈虧平衡。以前豬的週期從高到低需要一到一年半的時間。

“除了供求關係,價格的影響因素一定是一個震盪的過程。排除非鼠疫等因素的影響,按照正常計算,水產養殖企業至少要到次年才能達到盈虧平衡點,在此之前,首先要將市場生產能力恢復到正常水平。只能說恢復產能一年後價格又回到了正常價格。所以養豬企業虧損的問題還是太遙遠了。”馮永輝說。

張麗麗還表示,國內生豬價格能否回落至之前的低點,取決於市場形勢。非洲豬瘟企業在我國出現後,水產養殖企業的生物防疫成本不斷增加。往年正常自養自養企業的完全成本在6.5元/頭左右,因南北、大小企業差異而異。目前,即使是大型企業的養殖成本也高於這個水平。因此,預計在明年年底前,如果沒有重大疫情,生豬平均屠宰價格可能會在10元/公斤以內回到正常水平。目前部分地方出現零星疫情,會對整體產能產生一定影響,延緩供需平衡的到來。

華西證券農、林、牧、漁業首席分析師沙洲認為,今年中國投放的生豬總量約為4億頭,而非洲豬瘟爆發前的年市場產量約為7億頭。預計2022年國內產能將恢復到正常水平,目前生豬週期的下降趨勢至少會持續到2022年。2021年,水產養殖企業仍將有利潤,但利潤水平將大幅下降,2022年整個行業將面臨虧損。

她認為,在即將到來的生豬價格下行週期中,玉米和豆粕的需求將隨著生豬庫存的快速恢復而成比例增加。在未來兩到三年的漫長下行週期中,生豬養殖企業會遇到“豬價下跌”和“成本上漲”的雙重打壓,難度極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