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深夜,38個目擊者看到謀殺案發生,為什麼沒有報警?

1964年,一位30多歲的女性吉諾維西在深夜下班的路上,被人謀殺致死。在其受害的35分鐘之內,她的38個鄰居透過窗戶看到了謀殺案的發生,但是沒有報警。這個案子當時轟動一時。

這樣一個事件被曝光後,被媒體以“冷漠”、“心腸硬”的定義的目擊者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沒有選擇報警。

一個深夜,38個目擊者看到謀殺案發生,為什麼沒有報警?

這是一本名為《影響力》的書中列舉的一個案例。這本書先後被翻譯成26種文字,全球銷量超過了300萬冊,至今歷久彌新,仍然佔據著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列。作者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是一位權威的社會心理學家。他常年專注說服、順從和談判領域,擁有很高的國際聲譽,也被外界稱為“影響力教父"。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有沒有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出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後悔不已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吃喝的,卻選了自己不喜歡的口味;做選擇,結果卻往往被別人左右,做了各種決定後懊惱不已。其實,你的這些行為只是受了別人的影響。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羅伯特·B·西奧迪尼博士來告訴你答案。

一個深夜,38個目擊者看到謀殺案發生,為什麼沒有報警?

《影響力》一書告訴我們,社會中總是會有大規模的從眾行為,似乎每一個人都要參考周圍的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似乎沒有人自己可以確定自己的主見。

書中提到的這起案件,紐約的兩名心理學教授研究後發現,人們之所以沒有報警,正是因為旁觀者太多。當旁觀者多時,即便是自己有想法,也會被“也許其他人會幫忙”這種想法掩蓋。而且,在事件不明確的情況下,人們在猶豫的同時也會在觀察別人,因為人們在下意識裡,會藉助別人的判斷來明確自己的想法。於是在我們相互觀察的同時達成了社會共識。這就是所說的從眾行為。

銷售大師羅伯特說過:“95%的人都喜歡模仿別人,只有5%的人能率先行動。因此,如果你想說服別人,你提供的任何證據的效果都比不上此前大家的行動”。

這也是大家熟悉的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現象發生的原因,這就是典型的從眾行為的產物。怎樣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呢?

一個深夜,38個目擊者看到謀殺案發生,為什麼沒有報警?

書中告訴我們,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你必須讓對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同時明確向其中的一個人求助。避免社會認同原理情況的發生。

學會了社會認同原理,正確認識了這種心理現象,相信我們在今後的決策中就可以作出正確判斷,合理地使用這些原理,走出常見的思維誤區,做出更符合你內心需求的選擇;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這個決定是不是來源我的內心?

關於社會認同原理就和大家一起學完了。這只是這本書中講述影響力的一個章節,更多精彩內容還等待著我們去學習。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親自去讀一下這本書。

書的真正目的在於誘導頭腦自己去思考。 ——莫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