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研學」中國保險業:狼來了,羊咋辦?保險業的“江湖市場”

蔡運磊,職業化醫療系統管理經理人,擁有10餘年在生物工程企業、製藥裝備領域、集團化專科醫院及傳媒、投資界的管理經驗;具有企業管理助理工程師職稱、新聞記者培訓資格證。 先後服務於港交所、深交所3家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資、傳播資源,精通文創、攝影。

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新華社主管刊物《瞭望東方週刊》、《南方週末》、《世界新聞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中國教育報》等等。


「行業研學」中國保險業:狼來了,羊咋辦?保險業的“江湖市場”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佈了“國11條”。其中有4條,都和保險業有關:

“……3.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與中資銀行或保險公司的子公司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6.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的過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7.取消境內保險公司合計持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於75%的規定,允許境外投資者持有股份超過25%。8.放寬外資保險公司准入條件,取消30年經營年限要求。”


為何於此時?為何如此做?官方觀點很明確: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決策部署,按照‘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原則,在深入研究評估的基礎上,推出以下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

這確也沒錯,畢竟,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會越開越大,總得有所體現吧。但為何如此做?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塗永紅認為,因為

“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越來越大,覆蓋全部金融市場、各類金融機構的高水平金融開放,必將為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此觀點也相當客觀服人。

不過,把保險業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產業留待今日,頂層才決定使之“與狼共舞”,想必也是有原因的。那麼如今狼已至,羊能否更好地活下去呢?筆者認為是完全可以的。

保險業的“江湖市場”


首先,天時。

全球正處於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加速產業升級、在新一輪國際產業鏈價值鏈重構中佔據有利地位,不僅是當前國際競爭的重心所在,也是主要國家產業政策的核心內容。

在全球經濟中,保險業地位非同小可。2018年度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全球共有58家保險公司上榜,行業排名第一;其次是銀行業,51家;車輛與零部件類企業佔34家,居第三位。這58家上榜的保險企業主要分佈在12個國家,美國上榜保險企業最多,達21家,佔36.21%;中國(含臺灣地區)上榜保險企業9家,佔15.52%,位居第二;日本8家,居第三;英、德、瑞士均為3家。

保險業作為金融類的高端服務業,是高質量服務業的代表。世界各國政府都相當重視,如為了推進歐盟一體化進程,歐盟通過持續改革監管體制,在推動各成員國保險監管趨同化的同時,也促進了歐盟大型保險企業的擴張。如早在1988-1990年,歐共體就接連出臺了第357號、第619號指令,允許歐共體成員國內任何一家保險公司無需成立分支機構,即可在歐共體轄內開展保險服務。

「行業研學」中國保險業:狼來了,羊咋辦?保險業的“江湖市場”


“一個人幹不過一個團隊,一個團隊幹不過一個政策”,這樣一來,整個歐盟隨之成為其保險企業的“國內市場”,歐洲版的保險巨無霸就此誕生,如僅在2016年,歐洲保險公司的“五朵金花”——法國安盛、德國安聯、意大利忠利、瑞士蘇黎世保險集團、英國保誠五家的總保費收入就佔了歐洲保險市場的28%。2017年,在世界500強保險公司排名中,前10名中就有5家歐洲保險公司,而美國只有聯合健康集團1家入圍。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為何起初在此方面收穫寥寥?也與其政策環境有關。

章瑩穎案之所以雲譎波詭、曲折往復,很大原因即美國司法體系繁複林立,如聯邦法與其州政府法不同,各州之法又彼此不同。

同理,美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保險市場採取的不是聯邦法而是以州監管法為主的體制。因此那些跨州經營的保險公司,既要遵守本州的相關規定,又要遵守其開展業務所在州的相關規定,相當地糾結,這就不可避免地制約了美國保險公司的經營。

雖受監管因素及歷史沿革等方面的影響,但美國保險企業更注重專業化經營,歐洲保險公司則更喜歡多元化、綜合化經營。

如今,在中國保險市場,則出現了專營與多元化經營並存的格局,如以多元化經營著稱的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等,以專營見長的新華保險等。

二者經營模式雖有不同,但並無對錯之分,如專營的往往面臨著市場主體多,競爭激烈,客戶保險需求個性化、多樣性等;多元的則一般是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到底哪種模式經營績效更高,眾說紛紜,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由此及彼,若我國實現了保險業等金融服務業的高水平開放,不僅利於我們加速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中心,而且利於提高我國金融業整體效率和綜合競爭力,創造更多的金融附加值和出口收入,減少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增強國際收支穩健性。

由是觀之,我國此時推出針對保險業的一點政策革新,改變保險行業既有政策的一些現狀,實在是與時俱進、緊跟產業升級步伐乃至國際潮流的應變之策。

其次,地利。

從改革開放前夕到中國加入WTO之時,總有人擔心自家的羊會不會被吃掉,“國家保護主義”一度廣為彌散。

“事實勝於雄辯”,如今的中國如何呢?非但沒被吃掉,反而愈加壯大雄健。國門之所以洞開,並非盲目,而是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大風大浪我們都走過來了,“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這就是自信的本事。如今坐擁世界第一的人口和全球第二的GDP,我們在保險業上做點兒政策創新的文章,以中國目前的市場和實力,就足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領導人說過,太平洋足夠大,足以容納不同國家的共同發展。中國市場好比一個保險業的太平洋,湧入一些其他洋流,相互交融,彼此借鑑,共同提高,不是相得益彰的好事嗎?

再次,人和。

中國既是人口第一大國,那麼時至今日,我國保險市場狀況如何?(如圖)


「行業研學」中國保險業:狼來了,羊咋辦?保險業的“江湖市場”



據統計,2017年居世界前10的國家和地區是:

1.美國,總保費收入13499.81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28.15%;

2.中國內地,總保費收入5414.46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11.07%;

3.日本,總保費收入4220.50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8.63%;其次是英法德韓意加拿大等。

與世界第一保險大國美國的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支出)的4216美元(壽險1674美元,非壽險2542美元)、保險深度(保費佔GDP之比)為7.1%(壽險2.82%,非壽險4.28%)的數據相比,位居第二的中國保險密度僅為384美元(壽險225美元,非壽險159美元);保險深度為4.57%(壽險2.68%,非壽險1.89%)。但中國總人口卻是美國的4倍之多,所以中國無論在保險密度還是深度方面,均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但換個角度看,這一差距也是中國保險市場發展的巨大空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有市場。

眼下,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已發生重大轉變,消費和市場正日益成為新的國際競爭優勢。

“藏富於民”當然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要創造環境和條件鼓勵居民消費,不能光藏著掖著。但目前,我國的國際收支均衡卻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一方面,外部需求乏力導致出口下降,經常項目順差呈縮小趨勢,佔經濟總量的比例已從2007年的10%下降到2018年的不足1%;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加上“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未來一段時間仍需增加對外投資,資本與金融項目收支順差有可能轉為逆差,而穩健的國際收支是確保人民幣匯率穩定、防止熱錢衝擊、維護金融安全的基礎。

因此,在進口、投資支出的“水管”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我們增設保險等服務貿易收入,就相當於“開源”了,意義非凡。

在我國保險公司個人代理人高流動性、保險公司產品高相似度,消費者多樣化高需求的“三高”情況下,“國十一條”的出臺,勢必使國內保險中介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在外資保險加快進入和互聯網巨頭涉足保險業的雙重擠壓下,傳統的保險中介市場競爭、市場格局、職業角色將發生深刻變化,如保險專業公估機構和專業人才將大量湧現,保險公司深化產銷分離(保險公司專注於產品研發、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中介機構專注於保險公司和消費者間的信息傳導平衡和風險管理服務),個人代理人將逐步向獨立經紀人或專業保險規劃師轉型等。屆時,我國保險產業才能真正釋放出巨大活力。

“聽話照做”是可取的,但保險市場的頂層設計者更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進行不斷調整甚至顛覆式創新,如注重發揮在一些單一業務量較小、業務面較廣的分散性險種上的獨特優勢,在基本業務基礎、產品、渠道、服務等方面持續優化,實現科學發展。

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說:“飢餓是良好的鍛鍊,你能從中學到東西。而且只要人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你就超過他們了。”

因此,保險業的江湖、市場究竟怎樣,其能否按照“有活人就保險”的基本規律持續發展,還要看有多少人真懂真幹真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